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全球史研究院院长。东亚文化交涉学会(大阪)会长(2017-2018)以及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北京)副会长(自2017)。1965年生于江苏省徐州市。德国波恩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全球史、德国哲学以及中国学术史的研究。2010-2013年担任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动态数据库首席专家。2009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称号。2017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中青年卓越人才支持计划卓越学术带头人奖。主要专著、编著、译著有:《达 芬奇同年的记忆》(译著,2017)、《合璧西中庆祝顾彬教授七十寿辰文集》(编著,2016)、《德国与中国:历史中的相遇》(编著,2015)、《误解的对话德国汉学家的中国记忆》(专著,2014)、《民国时期的德国汉学:文献与研究》(编著,2013)、Chinesische Traumsuche in ?sterreich(编著,2013)、Daojijing: Die Spuren des Daodejing in den Gesichtern unserer Zeit(编著,2013)、《海德格尔与雅斯贝尔斯往复书简》(译著,2012)、Dein Bild in meinem Auge. Chinesische Deutschland-Bilder im 20. Jahrhundert(编著,2009)、《日耳曼学术谱系中的汉学德国汉学之研究》(专著,2008)、《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与视角》(编著,2005)、雅斯贝尔斯《大哲学家》(主译,20042010)、《佛像解说》(译著,2003)、A Multilingu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m(编著,1999)等,目前正在主持的大型项目有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37卷本著作集。发表有论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观念的中国思想来源等论文150余篇。沈国威,日本关西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东西学术研究所所长,北京外国语大学高访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日近代词汇交流史、现代汉语词汇形成史、中日词汇比较研究、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主要著作有《近代日中语汇交流史》(笠间书院1994年版、2008年改订新版)、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中华书局2010年)、《严复与科学》(学衡现代知识研究丛书,凤凰出版社2017年版)等。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全球史研究院院长。东亚文化交涉学会(大阪)会长(2017-2018)以及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北京)副会长(自2017)。1965年生于江苏省徐州市。德国波恩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全球史、德国哲学以及中国学术史的研究。2010-2013年担任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动态数据库首席专家。2009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称号。2017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中青年卓越人才支持计划卓越学术带头人奖。主要专著、编著、译著有:《达 芬奇同年的记忆》(译著,2017)、《合璧西中庆祝顾彬教授七十寿辰文集》(编著,2016)、《德国与中国:历史中的相遇》(编著,2015)、《误解的对话德国汉学家的中国记忆》(专著,2014)、《民国时期的德国汉学:文献与研究》(编著,2013)、Chinesische Traumsuche in ?sterreich(编著,2013)、Daojijing: Die Spuren des Daodejing in den Gesichtern unserer Zeit(编著,2013)、《海德格尔与雅斯贝尔斯往复书简》(译著,2012)、Dein Bild in meinem Auge. Chinesische Deutschland-Bilder im 20. Jahrhundert(编著,2009)、《日耳曼学术谱系中的汉学德国汉学之研究》(专著,2008)、《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与视角》(编著,2005)、雅斯贝尔斯《大哲学家》(主译,20042010)、《佛像解说》(译著,2003)、A Multilingu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m(编著,1999)等,目前正在主持的大型项目有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37卷本著作集。发表有论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观念的中国思想来源等论文150余篇。 沈国威,日本关西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东西学术研究所所长,北京外国语大学高访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日近代词汇交流史、现代汉语词汇形成史、中日词汇比较研究、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主要著作有《近代日中语汇交流史》(笠间书院1994年版、2008年改订新版)、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中华书局2010年)、《严复与科学》(学衡现代知识研究丛书,凤凰出版社2017年版)等。
目錄:
亚洲的知识技术迁移
日本近世文人与僧侣的交游之考论
以文人清水长孺为中心【陈慧慧】
敦煌文献发现初期中日欧学者的应对和交流
以王国维和罗振玉为中心【陈琳琳】
山鹿素行与汤武放伐论
对江户时代《孟子》在日本传播的思考【张晓明】
The Conception of Sabzewarī''s tawhid【Mona Jahangiri】
Homeward Bound: Questioning identities for the Bengalis in Assam【Shabnam Surita】
Mamluk silks 1250-1400: an overview【Shireen EL Kassem】
翻译研究
论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诗歌中cycle一词的译法
以《献给来自 卢》为中心【郭 平】
浅析跨媒体语境下新翻译革命中的民间力量【江婉婧 魏 群】
On the Development of Guanzi''s Translation and Study in the European and the American World
【杜庆龙】
东亚文化之互动
亚瑟韦利《猴》对中国文化的传递作用【刘亚迪】
斌椿使团1866年的世界现代知识体验【潘瑞芳】
浅析《拜客训示》之净与等
会院生活中的传教文化【彭 强】
敬天?清初耶稣会在华境遇钩沉【薛晓涵】
《小孩月报》载伊索寓言研究【于晓琳】
The Learnings to Assist Ermu 耳目 and Shouzu 手足
Wang Zheng''s Contributions to Phonology and Mechanics【Ding Ruizhong】
当代世界网络与科技
Changing the Chinese Body into a Machine【Rene Krusche】
內容試閱:
《亚洲与世界》发刊辞
一
亚洲一词来自希腊语的''A(Asia),其意思很可能是阿卡德语的太阳升起的地方,跟拉丁语的Orient(东方)有同样的意思。而拉丁文中的这个词是从oriens(东方、早晨)特别是其现在分词oriri(上升)而来,所表示的是sol oriens(上升的太阳)。后来在德文中被称作Morgenland(早晨之国),是罗马时期的四大区域之一。因为从欧洲来观察的话,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在早期,人类有很长一段时期是靠太阳来确定地理方位的,并且由于这个词在早期的地图上都被标在东边,所以后来它便被用来表示某个固定的方位,即东方。Orient是与Okzident(傍晚之地,是从落日occidens sol演变而来的)相对的,后者是指欧洲所处的地区。在希腊,今天人们称东方为anatoli(),意大利语称作levante(现在分词为 zu levare,上升),所指的是与东地中海接壤的国家。在德语中,Morgenland一词是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在翻译《圣经》的马太福音中的来自东方的几位贤人时,从拉丁文逐字翻译而来的。
二
法国心理学家拉康(Jacques Lacan)的镜阶理论(法文:le stade du miroir;德文:das Spiegelstadium)认为,婴儿在第一次照镜子的时候才发现,镜子里的人是一个有别于自身的他者(the other)。人类借助于他者的存在,使自己更加确定了自我及其周围环境的界限,这是人类在宇宙之中自我定位、自我认识的最初的方法。同样,正是通过亚洲,欧洲认识到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之间存在着两个客体之间的分离,而不是整体的结合。因此,欧洲从亚洲脱离出来,成了一个与亚洲相对立的存在。
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