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针灸可以10秒内止痛!本书将深度剖析快速止痛的奥秘?不通则痛实际上源于压力失衡!本书将从全新角度探究疼痛的根本原因?疼痛的产生和变化还与外界息息相关!本书将从一个更广的维度来探讨疼痛这个命题天人合一始终是中医的精髓所在。《气道中医:针灸止痛》正是跳出了狭隘的生物学范畴,从新的医学视角看人体。无论你是否对针灸止痛感兴趣,相信这本书都为您对医学的思考和研究带来启发。
|
內容簡介: |
《气道中医:针灸止痛》尝试从新的视角压力来重新诠释疼痛的病理模型和针灸止痛的原理,以此贯通中西医对于疼痛的认识和理解。本书作者秉承黄元御气机气化的理论和《伤寒论》六经模型,认为疼痛是局部组织内压力失衡的结果,并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探索出针灸快速止痛的方法。作者在物理的维度诠释了压力对于人体内环境和外环境的影响,进而从疼痛的生物学模型和中医精气神的概念上探讨疼痛的治疗原则。不仅指出针灸对于疼痛治疗的巨大潜在意义,同时也为针灸治疗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提出了更大的可能性。
|
關於作者: |
樊学鸿:独立中医研究机构负责人,北京市源本中医研究院院长。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中药专业,历经制药企业、医学互联网、医学市场服务创业等十几年营销、管理工作以后,师法清黄元御及上古医学,潜心钻研多年,致力于振兴中医,为现代人的健康做出贡献。金藓:毕业于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研究生学历。经过多年的中医科研和临床实践后,加入源本中医研究院,潜心研究黄元御及上古医学,共同致力于推动中国原创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为现代人提供更加有效、低廉、安全的治疗方案。毛明皓:北京市源本中医研究院研究员,研究并运用黄元御及上古医学,专注疼痛及妇科,为患者提供高效安全的纯中医治疗。
|
目錄:
|
引子:10秒钟消失的疼痛 001
第一章 关于疼痛的怪现象 007
第二章 中、西医对疼痛的原因和治疗的认识 011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疼痛的认识 012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疼痛的治疗方法 013
第三节 中医对疼痛的认识 014
第四节 中、西医对疼痛认识的差异和共同点 017
第三章 局部组织内压力失衡引发疼痛 019
第一节 多大压力可以引发痛觉? 020
第二节 从解剖学连接中西医学 021
第三节 中西合璧建立疼痛模型 029
第四节 营气和卫气对局部组织压力的影响 032
人体内的微观组织压力结构 032
营气对组织内压力结构的影响 037
组织间液的运行规律 043
卫气对组织内压力结构的影响 045
营卫调和:呼吸补泻的秘密 047
第五节 呼吸对局部组织压力的影响 050
第六节 人体全局压力对局部组织压力结构的影响 054
第七节 《伤寒论》六经模型对局部组织压力结构的影响 058
《伤寒论》的六经模型 058
六经分三层的原理 059
三层发病原理 060
第八节 人体外环境对局部组织压力的影响 062
太阳引潮力造成的人体压力变化 062
月亮引潮力造成人体压力变化 066
地平坐标造成力学微调 066
特殊压力结构形气相感 068
对疼痛特异现象的全新解释 071
第四章 探究针灸止痛的原理:压力调节 075
第一节 针刺在人体内的力学效果 076
第二节 各种针刺方法背后的原理 079
针具的选择 086
针刺方向的意义 086
针刺的深浅的差异 087
针刺的补泻 087
针刺的时间 088
针刺的靶位 088
药灸法(靶向给药) 088
第三节 其他外治方法的原理 089
第四节 疼痛的气机气化治疗思想 092
第五节 六经疼痛治疗范例 094
第六节 其他疼痛的简析 107
第七节 难治性疼痛的可能原因和解决办法 109
第八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思考 110
第五章 泛疼痛治疗:压力异常的治疗 111
后记 115
|
內容試閱:
|
本书尝试从新的视角人体气的压力失常,来重新诠释疼痛的病理模型和针灸止痛的治疗原理,让中医、西医和患者可以建立相互对称的关于疼痛的认识,从而理解用针灸类方法治疗疼痛的原理。
目前,中西医对疼痛的理解如下:
西医突出信号传输过程:由痛点产生疼痛冲动信号,通过神经传递给脑,脑再作出响应。
中医突出信号产生原因:疼痛冲动信号的产生主要源于局部组织压力结构异常。
我们认为,痛感源于疼痛所在的微观局部组织内,液体结构间压力发生异常变化,当压力异常超过一定阈值,神经冲动信号传导过程将被启动,通过神经传导信号,最终让大脑感知到痛觉。
本书以导致局部压力变化的因素作为切入点,使用中医的经络脏腑气机气化原理和现代生物医学模型,展示了营气、卫气运动导致的压力变化情况;并比较了中医的精气神三个层次的生理模型、西医疼痛的神经传导机制,通过中西医联合的方式,把疼痛产生、变化和传导的原理展现出来。
除了外伤,局部压力结构异常主要来自于局部气血压力结构的变化、远端经络组织压力结构的变化、外部皮肤表面通透性的变化、内部脏腑气化功能的变化。这些因素,恰好是外部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和内部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功能之间的协调运作被破坏的结果,完全符合中医的疾病发生论。因此疼痛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疾病的结果,是疾病状态的信号!因此疼痛的近期治疗目标为调节局部的压力结构、经络通畅性,而真正的远期治疗目标为解除疾病状态调节脏腑经络的气化功能状态。
鉴于以上的病理模型,针灸(本书主要指针刺,也会涉及艾灸)的主要原理为改变局部、全身压力结构,并通过压力结构变化来调节脏腑经络的气化功能状态。本书试图建立针刺引发压力变化的研究模型,比较不同针刺方法、针刺角度、针具粗细、针刺深度带来的差异,并按照六经系统列举针灸治疗逻辑。
由此,我们秉持整体治疗的思想,组合使用中西医方式来解决各类急慢性疼痛,并指出针灸治疗在现有医疗模式下的巨大潜在意义。
我们期望用大家都容易理解的现代语言和可以看得见的视觉模型,以科普的形式来帮助大家提升对疼痛的理解。但其中难免存在不足,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8年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