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止江湖
》
售價:NT$
449.0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NT$
704.0
《
双城史
》
售價:NT$
505.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NT$
254.0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NT$
230.0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NT$
403.0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NT$
2234.0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方广锠教授关于佛教疑伪经与佛教发展中的文化汇流两大主题的文章之结集,收录文章共十五篇。这些文章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均在不同场合发表过,收录本书时均有修订。基本上每篇文章之末均有后记,交代了该文章撰写、发表与*修订情况等背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方广锠教授对佛教疑伪经与佛教发展中的文化汇流等观点的演变过程。尤其是佛教发展中的文化汇流,不仅对佛教疑伪经的研究提出了新思路,而且事关佛教发展大局,对当今世界范围的佛教交流,乃至文化交流均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內容簡介: |
佛教疑伪经是佛教研究的重要课题,始终是佛教研究的热点之一。佛教发展中的文化汇流是作者提出的有关佛教发展全局的新观点。两个问题虽可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密切关联。本书收入作者关于佛教疑伪经与佛教发展中的文化汇流的相关论文十五篇。
|
關於作者: |
方广锠,江苏邗江人,1948年生于上海,哲学博士,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在新疆沙湾县乌拉乌苏乡、新疆塔城地区师范学校、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南亚所、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中国社科院亚太所、中国社科院宗教所插队、学习、工作。专业方向为佛教学、敦煌学等。出版专著二十五部(其中合着十部),发表论文两百余篇。主编(含合作主编)有《藏外佛教文献研究》《英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敦煌遗书》等十六种。
|
目錄:
|
自序1 《净度三昧经》的目录学考察1 关于江泌女子僧法诵出经18 《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的资料与研究印度、中国、朝鲜文化交流之一例60 从文化汇流谈中国佛教史上的疑伪经现象107 季羡林与佛教研究148 《蒙古文甘珠尔丹珠尔目录》前言176 试论佛教发展中的文化汇流(附赘语)从《刘师礼文》谈起186 《刘师礼文》中礼拜法初探 212 谈《刘师礼文》的后代变种 223 再论佛教发展中的文化汇流 248 《般若心经》 佛教发展中的文化汇流之又一例证280 药师佛探源对药师佛的汉译佛典文献学考察306 关于汉、梵《药师经》的若干问题341 再谈关于汉、梵《药师经》的若干问题354 谁的边地情结 359
|
內容試閱:
|
自 序
本書收入筆者所寫關於佛教疑僞經及佛教發展中的文化匯流等兩個主題的論文十五篇。之所以將這兩個主題的文章彙集在一起,乃因它們雖可各自獨立,但又相互有著密切的聯繫。
任何一個歷史悠久的宗教,都有内在的基要主義或稱原教旨主義的衝動,佛教並不例外。任何一個宗教,衹要在社會中活動,必然會因社會的需求而有所變化,佛教也不例外。上述兩種因素交互作用,使得在現實社會中活動著的佛教内部出現發展方向上的兩極張力,這是疑僞經問題所以産生的根本原因。用佛教來解釋佛教,疑僞經的出現屬於佛教發展中的正常現象,所謂:正法既往,久當像、末。定慧與福德異時,醇化與澆風殊運。用社會來解釋佛教,疑僞經的出現同樣屬於佛教發展中的正常現象,即所謂社會存在决定社會意識。
站在宗教立場上來觀察疑僞經現象,則疑僞經的出現與流通勢必會造成淆亂正法、謬種害人的惡果。所以,中國佛教史上凡屬正統的佛教僧人及護法者,出於護持正教的動機,無不主張應將疑僞經秘寢以救世,亦即應堅决禁絶疑僞經的流通。但兩千年來的佛教史證明,疑僞經不但從來没有被真正禁絶過,反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疑僞經依然在源源不斷地産生。就在前幾個月,我還收到數册最近這兩年剛剛編造出來的、印裝精美、用白話文撰寫的僞經。
2012年,廬山東林寺淨土文化研究會發行部工作人員,爲防止非佛教經典流入本寺,發布過一份《僞經目録》。對這份目録,有人支持,有人質疑。2014年7月8日,東林寺淨土文化研究會網絡部發布《關於僞經目録的説明》,稱該《僞經目録》乃發行部日常工作文件,未經大安法師過目,東林祖庭官網也從未發布過此書目。由於此書目以僞經命名,容易産生誤解,故本研究會已責令發行部從其博客中删除。可見僞經問題非常複雜,涉及方方面面,至今困擾著佛教。
站在學術立場上來觀察中國佛教史上從古至今的疑僞經現象,則可以把它們歸納爲如下三個研究課題:
第一,外來的異域文化,進入中華文化流傳區並與中華文化相互交匯、碰撞時,以什麽樣的方式與中華文化進行交流?中華文化又以何種方式接受、容納異域文化?兩者最終如何求得相互調適、共同發展?
第二,宗教如何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自我調適,以求取得當下的生存空間與更大的發展空間?
第三,中國佛教與儒、道等中國其他文化系統,乃至與各種各樣的民間信仰如何相互調適?
從事佛教研究數十年,疑僞經問題越來越引起我的興趣,並在研究疑僞經的過程中,提出佛教發展中的文化匯流這一新的命題。
佛教發展中的文化匯流這一命題的基本定義是:不同文化間的交流,特别在不同文化的發展水平或體量大體相當的情况下,其交流過程與結果是雙向的。佛教雖然産生於印度,但隨著佛教走出印度,在亞洲其他地區流傳、影響亞洲文化面貌的同時,它本身也受到亞洲其他地區文化的滋養。因此,佛教的産生固然得益於印度文化的孕育,而佛教的發展則得益於印度文化、中國文化乃至亞洲其他地區文化的匯流。换言之,自從佛教走出南亞,佛教已經並非印度文化自我邏輯的演化,它已開始踏入與亞洲其他地區文化匯流的長河,成爲整個亞洲文化的代表之一。亞洲其他地區的佛教,固然起源於印度,都保存了印度文化的原始基因,却也藴含了當地文化乃至其他地區文化之交匯的元素。不承認這一點,既不能正確把握亞洲各地的佛教,也不能更好地把握印度佛教。二十世紀日本興起的批判佛教把佛教看作純而又純的印度文化自我邏輯的演化,這種觀點無論在理論上还是在現實中,都是錯誤的。
就印度佛教而言,佛教發展中的文化匯流在承認印度文化影響了亞洲文化的同時,强調亞洲文化同樣也影響了印度佛教。就中國佛教而言,在承認印度佛教影響中國的同時,也主張中國文化也影響印度佛教。這裏的影響包含兩層含義:第一層,傳入中國的印度佛教接受了中國文化的影響,使自己成爲更適合中國這塊土地、更適合中國人根基的中國佛教;第二層,這種中國化了的佛教,又向西傳入中亞、傳入印度,對中亞佛教、印度佛教的發展産生影響。對於上述第一層含義,經過近百年來的學術研究,已經成爲學界乃至教界的共識。至於第二層含義,即受中國文化洗禮、承載了中國文化元素的中國佛教向西流傳影響中亞、影響印度佛教,至今質疑者多,贊同者少。很多人向我提出:你説中國文化影響中亞、影響印度佛教,中國人的佛教著作被翻譯爲梵文,有什麽證據?其實證據很多。
比如《高僧傳》載,東晋釋道安的影響就遠及西域,什(指鳩摩羅什。方按)亦遠聞安風,謂是東方聖人,恒遥而禮之。
比如《洛陽伽藍記》載:比丘曇謨最善於禪學。講《涅槃》《華嚴》,僧徒千人。天竺國胡沙門菩提流支見而禮之,號爲菩薩。流支解佛義知名西土,諸夷號爲羅漢。曉魏言及隸書,翻《十地》《楞伽》及諸經論二十三部。雖石室之寫金言,草堂之傳真教,不能過也。流支讀曇謨最《大乘義章》,每彈指贊嘆,唱言微妙。即爲胡書寫之,傳於西域。西域沙門常東向遥禮之,號曇謨最爲東方聖人。《
比如《續高僧傳》載:有王舍城沙門遠來謁帝,事如後傳。將還本國,請《舍利瑞圖經》及《國家祥瑞録》。勅又令琮(指彦琮。方按)翻隋爲梵,合成十卷,賜諸西域。比如《佛祖統紀》載:洪覺範曰:梵僧覺稱謂:西竺目此歌爲《東土大乘經》。比如西域僧人遠來禮拜五臺山文殊菩薩,難道來華的這些梵僧僅遥聞空穴之風,未實睹神變之文便率爾成行?至於玄奘在印度撰寫《會宗論》,回國後又奉唐太宗勅令翻譯《老子》,送往印度,乃衆所周知。又比如中國僧人曾在印度聚居,由此出現所謂支那寺。類似事情,甚至直到現代依然存在。金克木先生撰文稱,他在印度時,就遇到若干中國和尚,其中一位猶如烏巢禪師,住在樹上,受到附近印度村民的禮拜供養。
且不説强漢、盛唐,其實中國文化對西域一直保持著强大的影響,特别是狹義的西域(今新疆地區)與中亞一帶,中國文化的影響更大。當地有不少漢族居民,也有不少其他民族會使用漢語、漢文。這一帶又是不少佛教經典的産生區域。在這裏産生的佛教經典如含有中國文化元素,完全不值得奇怪。
如此等等。
如我在《關於漢、梵〈藥師經〉的若干問題》方廣錩:《關於漢、梵〈藥師經〉的若干問題》,載《宗教學研究》2015年第2期。已收入本書。一文中所説:目前在部分研究者的心目中,文化傳播的單行道模式堅不可破。似乎西行的中國僧人一心衹求印度梵典,不可能同時將中國文化也帶到印度。絲綢之路上衹有向東傳播的印度文化,没有向西傳播的中國文化。即使有,也是絲綢、瓷器等器物文化,没有以儒、釋(中國佛教)、道乃至民間巫道爲表現形態的精神文化以及它們的載體典籍。佛教發展中的文化匯流説想要打破的正是這樣一種思維定式。
佛教發展中的文化匯流問題涉及佛教發展的全局,是一個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大問題。深入研究這一問題,對當今世界范圍的文化交流,乃至考察佛教走向世界,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但如我在《學術自述》方廣錩:《學術自述》,參見《敦煌遺書散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0月,第3頁。中所説:雖然佛教發展中的文化匯流關涉整個佛教研究的全局,如果重視這一問題,將可打開佛教研究的新局面。遺憾的是,我僅僅是提出這一問題而已,雖然做了一點研究,也僅限於論證這個學術創新點立項的合理性。人貴有自知之明,我將努力在有生之年將敦煌遺書的調查、編目做完,努力把重建中華古籍、整理佛教文獻的數字化平臺搭建起來,也算對培養我的老師、對一路走來諸多幫助過我的人有所交代。如果有可能把想寫的題目寫出若干,可算上天的額外眷顧。
對本書的幾點説明:
第一,收入本書的十五篇文章,最早的一篇發表在1988年,最晚的一篇剛剛完成,時間跨度約爲三十年。三十年間,自己的思想也在不斷變化。故這些文章收入本書時,基本觀點雖均未改變,但個别觀點有修訂,文字則不同程度有所修訂。有關情况,均在該文贅附記一篇,予以簡略交代。
第二,本書的十五篇文章,論述主題比較集中,於是難免有相互引證的情况。作爲單篇論文,這些引證無可厚非;作爲論文集,則顯得全書文字重複拖沓。故收入本書時儘量做了一些删略。但考慮到文章本身論述的完整性與文氣的連貫性,有些引證予以保留。望識者鑒之。
第三,此書原計劃用簡體字出版,後又改爲用繁體字出版。其間繁簡轉换,費工不少。承王招國(定源)協助檢索繁簡轉换,特表示衷心的感謝。
第四,對本書中標點符號使用不規範的地方,此次也按照責任編輯要求做了規範。其中如文化匯流這樣的詞彙,以往使用或加引號,或不加引號。此次概用引號括註。由此可能出現與以前發表的文本不一致處,还請讀者諒解。在此對責任編輯劉孝霞女士的仔細閲讀与辛勤勞動表示感謝。
第五,本書所引佛教典籍,凡屬CBETA(《中華電子佛典集成》)(2016)收入者,均據CBETA(2016)核校原文,並依據CBETA(2016)格式標引出處,但將佛典卷次改爲中文數字,將半角標點符號改爲全角。
方廣錩
2017年1月1日於文成天聖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