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NT$
857.0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NT$
347.0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NT$
316.0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NT$
286.0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汽车传感器结构·原理·检测·维修
》
售價:NT$
500.0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NT$
296.0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NT$
230.0
|
編輯推薦: |
江湖客致意漂泊者
要谈老舍,我有资格
老北京胡同里走出的武侠电影宗师胡金铨
用一碗豆汁儿破解老舍之味
1973年到1975年,遍寻英美图书馆,爬梳文献写就
绝版书整装重启,首次曝光曾被遗漏收录的《明报月刊》连载末章
本书是电影导演胡金铨对老舍生平、文学作品、文艺活动的叙述和研究。
◎ 形象生动,老舍这一辈子:学生时代并非学霸、当公务员不太习惯、国外生活颇感苦恼、被母催婚大龄成家、明星教授备受追捧、编辑求稿逼到崩溃、辞职创作念头反复、主持文协有勇有谋
◎ 串联作品,阐述老舍笔下人物的行为方式和作家自身的人生哲学之间的互文性关联。
◎ 梳理详细,涵盖范围从小说、杂文、诗文到创作理论、翻译作品,亦包括对出版情况、英日译本和相关评论文章的说明。
◎ 评析独到,对作品完全是个人主观的看法立论只凭个人好恶,得以一窥老北京胡金铨导演的阅读趣味和所受艺术影响。
|
內容簡介: |
老舍和胡金铨都是老北京人,都爱好书画曲艺、民俗文化。作为同乡,胡金铨喜欢读老舍的小说,创作电影时也曾受其影响。1973年到1975年,胡金铨在《明报月刊》上发表了研究老舍的系列文章,而后集结成书,即为《老舍和他的作品》。
本书是胡金铨对老舍生平、作品和文艺活动的梳理,从老舍的出生起笔,详述其求学、写作、异国辗转、回国教书及至抗战时主持文协的经历。胡金铨认为老舍具有北京小市民的特点安于现状,不做过激的事情,他称之为北京(骨泉)人。这种个性影响了老舍的为人处世,也在其笔下人物的身上得到展现。书中所引资料包括老舍的自述、友人的回忆和其他发表于世界各地报刊上的文章等等,由胡金铨走访英美大学图书馆调查整理而成。
擅拍武侠电影的胡金铨,银幕内外都处于行走的旅途中,老舍在其笔下也有了漂泊者的形象。以故乡北京为连接点,走成为这两位大师人生轨迹的关键词,其间的艺术影响和气韵传承可以借本书一窥。
注:(骨泉),读snɡ,异体字,同?。
|
關於作者: |
胡金铨,电影导演。1932年生于北京,1949年移居香港。初入电影界曾担任美术助理及演员,1965年在邵氏电影公司自编自导了处女作《大地儿女》,创作该片剧本时从老舍作品《火葬》《四世同堂》中汲取了灵感。电影代表作有:《侠女》《大醉侠》《龙门客栈》《迎春阁之风波》《忠烈图》《山中传奇》等。其中《侠女》获得第28届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由此将华语武侠电影推广到全世界,也令胡金铨成为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得广泛瞩目的华人导演。1997年因心脏手术失败在台湾逝世,生前唯一口述自传为《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并留下《胡金铨谈电影》《胡金铨随笔》等文集。
|
目錄:
|
自序 不成问题的问题
第一章
老舍的出生 庆贺新春叫庆春 其他名号
第二章
父亲殉了大清朝 母亲挑起养家重担 幼时的穷困北京(骨泉)人
第三章
入小学堂 北京孩子的生活 不十分用功的学生
第四章
母亲的影响 在北师 对清朝倒台的兴奋 新希望趋于幻灭
第五章
时局像走马灯 当小学校长 没在五四运动里面 不做过激的事情理想公民
第六章
小教育官儿 写《老张的哲学》的材料 去南开中学教国文 文化界的热闹 从津返京,生活复窘 读英文认识艾温士教授
第七章
二十七岁赴英 伦敦大学东方学院 中国语讲师的工作 本薪与外快
第八章
初到伦敦 租房经历 莫逆之交艾支顿 从不提合译《金瓶梅》 搬到学生公寓受罪又受气 房东太太的女儿
第九章
英国人不注重吃的原因 《二马》里刻画的英国人 失业和学非所用的本地人 身在番邦,心怀祖国 国内的变化 严肃的私生活
第十章
开始创作的动机 极喜欢读狄更斯的作品学贯中西靠得住 中国旧小说和地方曲艺的影响 第一部小说《老张的哲学》二十三,罗成关 定亲退婚遭大难 《老张》投稿经过的几种说法
第十一章
处女作轰动文坛文学研究会 《赵子曰》 革命行动最大的好处是不用上课赵子曰式的青年
第十二章
以英国为背景的《二马》 告别伦敦,游览欧洲大陆 《二马》和巴黎 坐上法国邮轮去新加坡 喜欢夸大自己的穷困
第十三章
第四部小说《大概如此》胎死腹中 比较东西方社会,思想上起了变化 离开欧洲前后的中外时局
第十四章
放弃写华侨奋斗史一类的故事 《小坡的故事》 辛苦的创作过程 在新加坡住了半年
第十五章
被催婚 和胡絜青成家 几桩罗曼史 梅花与初恋 道路传闻的一段情
第十六章
被聘为教授 初到济南的失望 一生较好的一段时光 山东的政治空气
第十七章
齐鲁大学的历史 讲课非常叫座能说会道带来的明星感 和冯玉祥拉上关系温和的反对派 喜欢耍滑稽而丢了教职
第十八章
一生创作最旺盛的时期 影响写作情绪的三大因素 时局:大动荡时期 文艺思潮:左、中、右各派的争鸣齐放三十年代文艺 始终保持散淡的人的立场 写闲适性的文章
第十九章
供求需要,大力增产 写短篇应付各杂志编辑 教书和写作在时间上起了冲突 卖文无法糊口,重操粉笔生涯 《磕头了》
第二十章
长篇小说:《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 短篇小说其他创作
第二十一章
重操旧业 好友白涤洲病逝 搬到洋气的青岛 衣、食、住、行、玩
第二十二章
山东大学占了天时、地利、人和 上任于青黄不接之际 和在齐鲁时一样受学生欢迎 议和会 辞掉教职,专心写作 只有买画舍得花钱
第二十三章
日本对中国节节进逼 炮火中的济南 以文艺的力量参加抗日 只身南下去武汉 住进冯玉祥家 武汉三镇所见
第二十四章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领导权落到散淡的人身上文协的周转 开理事会借大头儿们请吃饭举行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第二十五章
对文协的两大贡献 推行通俗读物 大量的创作:旧瓶装新酒
第二十六章
文协会刊《抗战文艺》文艺与抗战有无关系的笔墨官司 梁实秋的与抗战无关论 为《抗战文艺》写的文章 附文:文协致《中央日报》的公开信
第二十七章
全副精神放在文协上巧妇作成无米炊 日机轰炸下坐船去重庆通俗文艺讲习所作家战地访问团
第二十八章
第一个话剧剧本《残雾》 重庆的五三、五四大轰炸文协同人躲警报《抗战文艺》陷于极端的困境
第二十九章
前线慰劳团 长诗《剑北篇》及自我批评 用辙多,朗诵效果比默读好
第三十章
保障作家生活运动 要求提高稿费,忠实支付版税 成立救济贫病作家基金
出版后记
|
內容試閱:
|
最近有很多人在谈老舍,有人说他的作品是自然主义,有人说是写实主义,有的说他是时代的牺牲者,有的说他是咎由自取七嘴八舌得挺热闹,好像谁都有独到精辟的见解,透着内行。我不懂文学,对文学批评更是外行,但要谈老舍,我有资格插嘴。
要凭什么资格才配谈老舍呢?依我看,先要能喝豆汁儿(与豆浆无关)。豆汁儿这种东西除了北京,全世界哪儿都没有,是地道的京菜。其实,很多所谓的京菜都是山东菜。外地人只要喝一口豆汁儿,我管保他马上吐出来。天津离北京才两百四十里,天津卫就没办法欣赏豆汁儿。
老舍的作品最接近北京的劳苦大众,豆汁儿是北京劳苦大众的食品(很多有钱的北京人不喝)。根据我的理论:能喝豆汁儿才能体会出老舍作品里的趣味。这只能意会,无法言传。有志于研究老舍诸公,不妨先练练喝豆汁儿。
还有一项资格也很重要:研究老舍,必须知道仿膳的小窝头不是栗子面做的。
当年西太后是否吃过小窝头,不可考。可是北京北海五龙亭的仿膳有的卖,其成分和制法可参考《中国名菜谱》。
小窝头 象征老舍的一生, 没落贵族, 苦读成名,文艺斗士,入庙堂,投湖自尽。
我不但具备这两种资格,还和老舍有共同的语言:这不是指我会说北京话,而是说我能体会出北京话里的神韵,了解它的幽默,明白它的哏。
好比说吧!你知道什么叫碴车?大栅栏怎么念?赤包儿什么样?果丹皮和酸枣面儿什么味儿?有人说这些是旁枝末节,无关宏旨。其实不然。假若你不懂这些词汇,就没办法看懂他作品中的含义,连书都看不明白,就做批评,那真叫醉雷公,瞎劈(批)!
还有一个次要的条件,要研究老舍,最好看过他大部分的作品,不管是精读,还是浏览,数量要多。这玩意儿很难举一反三。单看他的小说和剧本就大发议论,不妥当。
有人说:老舍是我的朋友,连他和某女士谈恋爱的经过我都知道,我对他太了解了。这种我的朋友胡适之的态度也靠不住。爱因斯坦太太并不懂相对论,对不对?
谈论老舍的文章,我也看了不少。总觉得有隔靴搔痒之感,很少有正中要害的。当然,有人的确下过很大的功夫,像捷克作家斯拉普斯基(Zbigniew Slupski)的《论老舍》,资料相当丰富,可是太偏重于做研究,没有描绘出老舍作品中的精神。就像批评一张水墨画,只分析了它的纸质、用笔、用墨、师承、流派,而没有体会出它的神韵。
我从小就爱看老舍的作品,从小说到相声,大约有四百多篇。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也常以老舍作话题。有人就半讽刺半鼓励地说:你既然对老舍那么有兴趣,何不写一篇文章?我当时就嘴硬心虚地回答他:写就写!可是心里暗想:写文章?谈何容易?尽说不练多省事。等再见了这些朋友的时候,有人就将了我一军:看人挑担不费力啊!一赌气,写给你们看看!
假如我写这篇东西还有什么动机的话,那只为当年夸下海口,并无其他野心;因为立言传世为时尚早,要成为老舍专家似乎也太迟了。
动手一写,就觉得自己有点眼高手低,志大才疏。单是找材料,就跑得我头昏眼花。写了几段之后,更觉得是提笔有如千斤担。听说古人写文章,靠在马旁边,就能下笔千言,有如水银泻地。我好比洒了的豆汁儿(不是牛奶),想哭都来不及了。假如立刻打退堂鼓,两年的功夫白花了;再说,刚唱开锣戏就下台鞠躬,透着泄气!
事先也没拟个作业大纲, 写的时候只有顺着溜,走到哪儿算哪儿。好像早期的文明戏,没有剧本,演员在台上临时编台词,完全见机行事,只要故事大致差不多就行了。可有一节,章法虽乱,内容可没瞎编,绝不会像王斤役那么信口开河。
老舍生平部分,多半是根据他自己的文章。这也不是说,他自述式的资料一定可靠,因为有时候记忆错误、疏忽,或故意夸张,过分谦虚,言不由衷等等都会出毛病。自传一类的文章往往有两种趋势:一种是想当年派,表示以前如何了不起,如今虎落平阳;一种是淮右布衣派,说幼年时如何困苦,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自己奋斗的成果,绝非侥幸。为了避免这两种偏差,我就采用别人所写有关他的文章,互相参照。假如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说法,或有矛盾之处,就同时胪列,等行家来指正。
有关老舍作品部分,不论是分析或评论,完全是我个人主观的看法,不理别人的意见。我觉得这和吃东西一样:有人爱吃冰激凌,就有人爱吃臭豆腐。我对他的作品并没有什么高深的见解,立论只凭个人好恶,不理思想性如何。我吃东西也是一样,只管可口与否,不研究它的营养价值。
书归正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