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不想错过风口猪 快速翻开这本书
核心技术|新鲜洞察|落地导航|真实案例,应有尽有
行业应用大全:金融|共享经济|物联网|医疗健康|知识产权
拨乱反正,去伪存真,凝聚链圈智慧,会诊前沿动向,描绘未来趋势
|
內容簡介: |
当人们谈论“区块链”的时候,上下文往往是“比特币”或者其他某种虚拟货币。而实际上区块链的应用远不止于此。本书不仅会为读者解释什么是区块链,更重要的是介绍区块链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它所具备的优势和独特性,介绍如何在金融行业和其他行业中实现区块链的应用,以及过去几年中技术的发展情况。相对于*版,本书内容做了大量更新。本书通俗地讲解区块链技术的原理,展望其趋势,并给出了不少真实案例。对相关决策者、从业者、学术研究者及普罗大众而言,都是极具新意与实用价值的参考资料。
|
關於作者: |
谭磊,互联网技术、数据运营、数据分析挖掘领域的资深专家。复旦大学计算机学士、美国杜克大学计算机硕士。中国工业设计协会CIO,曾经在美国微软总部服务13年。陈刚,英文名Jerry,资深财经媒体人,高戎汇资本创始人、董事兼总经理,多家创业公司顾问。
|
目錄:
|
第1 章 从理想到现实,区块链的前世今生 1
1.1 区块链究竟是什么 9
1.2 比特币与中本聪 13
1.3 以太坊与智能合约 17
1.4 区块链的应用场景 22
1.5 区块链大事记 28
1.6 本书的内容 33
第2 章 区块链技术解读 36
2.1 区块链的技术原理 38
2.2 区块链的技术组成 45
2.3 共识算法与数据库 55
2.4 扩容与分叉 65
2.5 智能合约的技术实现 68
2.6 公有链、私有链和联盟链 72
2.7 安全与隐私 74
2.8 如何开始学习区块链 76
第3 章 区块链与通证经济 77
3.1 虚拟货币:比特币 78
3.2 比特币经济生态 89
3.3 通证经济与共识 95
3.4 区块链与安全 97
3.5 合规的重要性 100
第4 章 数据驱动、区块链与数据挖掘 101
4.1 大数据时代 102
4.2 区块链系统上的数据 106
4.3 区块链和大数据 118
4.4 BlockchainDB:区块链数据库 119
第5 章 传统金融的新机会 125
5.1 技术变革的机会 126
5.2 金融交易 129
5.3 金融世界的信用和征信 142
5.4 数字化资产管理 164
5.5 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 171
第6 章 共享经济和区块链 179
6.1 共享经济 179
6.2 租赁经济 185
第7 章 区块链和物联网相辅相成 189
7.1 物联网是什么 190
7.2 区块链和物联网的结合 199
7.3 结合场景加快落地 202
第8 章 物联网行业的区块链应用 205
8.1 区块链 物联网场景 205
8.2 区块链和能源互联网 209
8.3 区块链 物联网平台的标准 216
目录┃ XXXI
第9 章 医疗健康和区块链 220
9.1 区块链 医疗:以患者为中心 222
9.2 案例一:爱沙尼亚电子医疗系统的进化 225
9.3 案例二:Gem 在医疗领域的尝试 227
9.4 案例三:美迪乐双区块链的电子健康档案生态系统 229
第10 章 知识产权与保护 233
10.1 案例一:域名服务 235
10.2 案例二:BernsteinIP 所有权区块链 237
10.3 案例三:Mediachain基于图像版权的区块链 239
10.4 案例四:FFS原生内容的版权系统 241
第11 章 分布式思维的影响 244
11.1 对于VC、PE 及组织机构的影响 245
11.2 OpenChain:区块链技术思想应用的典型案例 251
11.3 超级账本 251
第12 章 区块链的未来 259
12.1 其他意见领袖的观点 260
12.2 区块链技术的价值体现 266
12.3 区块链和人工智能 267
12.4 量子通信 270
12.5 区块链的展望和挑战 271
附录A 参考文献 276
附录B 专业词汇表 279
附录C 参考网站一览 283
书评 286
|
內容試閱:
|
再版总序
作为谭磊同学的导师,他要再版《区块链2.0》的事情我一直是知道的。这是他写的第8 本书了,我由衷地替他感到高兴,甚至作为导师,还有一点小小的骄傲。
这些年他一直保持这样的习惯:整理积累下来的研究经验和探索总结,持续地著书立说,并愿意与人分享和交流,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这种坚持对他本人和他所在行业而言,都是难能可贵的。
他一直告诉我,区块链是继互联网之后最值得关注的技术革新,会给中国带来更多的机会。
我从20 世纪的1978 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从事计算机研究和教学工作,到今年已经走过了40 年,有幸见证了中国计算机行业这么多年的起起落落。在我带过的近200 名硕士和博士中,谭磊同学是非常与众不同的。
早年在复旦时,他就表现出对前沿技术的敏锐观察。但是要做到有理有据,并进一步论证自己的猜测,是需要付出大量脑力和体力劳动的,而谭磊同学总是乐在其中。那时候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条件还不如今天这般优渥,设备不仅笨重,运算速度也远不及如今。谭磊同学总是带着书和笔记到实验室,一边疯狂地写代码,一边耐心地等待运算结果。而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也不会闲着,会把带去的笔记或者书,再拿出来细细研读。
随后谭磊去了美国杜克大学,继续在计算机方向深造,一直在互联网及数据分析领域持续不断地努力深耕,他在美国微软总部,待了整整13 年。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及工作经历帮助谭磊同学建立了自己的方法论,使他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到最新、最有潜力的学术研究方向。
区块链能否改变世界,我目前还不好下定论,但区块链所代表的分布式方向是值得期待的。我于20 世纪70 年代末,在国内首先倡导研究分布式计算机处理系统,这也是区块链技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坚信区块链技术有无比优越之处:去中心化、可追溯和去信用化。这些特点将使区块链技术在许多应用领域展现出光辉的前景。
比特币作为一个实验项目,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已经证明了分布式的优势,而后的以太坊和各类公链项目也一样,但目前它们依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就是留给像谭磊同学这样既精通计算机技术又充分理解商业的人的。
再版的《区块链2.0》是我目前看到的市面上区块链相关书籍中较为深入浅出的一本。谭磊同学将原理和技术一一拆解,替换成普通人能够理解的语言和场景,再结合自己的行业经验与认知,娓娓道来。所以,无论读者是否钻研技术,都能够在本书中获得海量的有效信息,并对自己所在行业该如何发挥这项技术的优势有新的认识。
回想起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参与建立第一个计算机硬件实验室时,曾被委任为实验室主任,最初实验室空空如也,既无经费又无设备、器材,还缺少人员,甚至连知道计算机硬件是什么的学生都非常少见。40 年过去了,不仅上海交大,全国的计算机实验室一个接一个建立起来,中国的计算机行业突飞猛进,尤其是近几年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继爆发,让世界看到中国的技术实力。而面对接下来的这一次区块链浪潮,希望国内的政府部门、数以百万计的开发者和手中握有真金白银的投资机构,能够共同努力,实现中国科技和中国制造的弯道超车。
是为序。
白英彩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8 年5 月
再版作者序
还是《区块链2.0》
转眼间,《区块链2.0》出版到今年已经是第三年了,按照币圈一天,人间一年的说法,也就是在人间已近千年了。
在过去的三年中,区块链技术本身也有了不少创新和发展,比如各种公链和五花八门的DApp,同时区块链圈发生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事,甚至这个领域的社群玩法都是与众不同的,比如2018 年春节期间的三点钟社群以及后面的499 区块链小姐姐群。所以《区块链2.0》也确实到了可以改版的时候了。
关于书名,笔者和侠少编辑讨论过是否改成《区块链3.0》或者《区块链2.1》。不过事实上,因为真实的区块链应用依然不算多,而鼓吹区块链3.0的不少项目其实也都并没有达到能够大规模应用的阶段,现有的各种区块链开源平台在系统性能、吞吐量、模块标准化和规范化、对应用的灵活支持、监管和法律认可、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方面都需要改善,最后决定还是维持原名吧。
从2016 年开始,特别是到了2017 年的下半年,区块链这个词成为最时
髦的技术词,也确实出现了《区块链2.0》(第1 版)中提到的状况,中关村创业咖啡馆中的小伙伴们集体向右转,都说我也是做区块链的,无数人突然间成为区块链专家。而真实的情况是,在海量的项目中,有一类只是扣了区块链的帽子,和区块链技术本身并没有任何关系;还有一类项目虽然用到了区块链技术,而实际上区块链技术并不是项目的刚需,属于为作新词强说链。
当然,好的项目也不少,我们在中国、美国硅谷和新加坡都接触到了一些很优秀的区块链团队,也参与了不少项目。有意思的是,3 年前在《区块链2.0》这本书中对于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的预测,基本上还是正确的。
任何的新兴市场都是鱼龙混杂的,早期的互联网、Web 2.0 和移动互联网领域都是这么过来的。只不过这一次的新技术和钱离得比较近,让很多普通投资人对于各种新晋的区块链科技公司有了一亲芳泽的机会,也确实有很多人在这次的区块链大潮中完成了人生的小目标。
桌面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20 多年的光辉好景已经到了夕阳期,科技的进步将我们带入物物互联的新世界,而这个全新的智能世界,将由数据和算法驱动。金融科技是商业社会变革的基础力量,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思想从理论体系上看已逐渐成熟,接下来就是在商业场景中的应用了。
我们认为,区块链技术是一项创新的技术,不过这项技术能够做的应用是有限的。要把区块链技术的力量真正发挥出来,是需要把它和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结合起来的。如同读者在本书的案例中会读到的,区块链技术确实可以应用到各行各业中,不过它很可能只是在系统底层的某一个地方,终端用户并不一定能够或者需要感受到区块链的存在。
在过去的几年里,笔者在区块链的征途上结识了很多兄弟和好朋友:和Ramble 同学一起在硅谷成立了NABA(北美区块链协会);和张宇焱同学在全球区块链供应链大会上成立了S League 和S Labs(供应链区块链联盟);深度参与了刘韧同学在新加坡成立的BCF(新加坡区块链技术协会);和Roy Li 一起在新加坡成立了Brink Asset(边缘资本);和林细荣、曾剑伟、李斌同学一起成立了基于iTechClub(互联网技术精英俱乐部)的iTechBlack 孵化器以及ITBCapital;与赵页洲同学一起成立了BDB 基金会;与Leo 一起成立了SCF 基金会;与锌财经的潘越飞、李晓波和PA Capital 的papa 同学一起在杭州成立了ChainClub(区块链俱乐部)。
这次《区块链2.0》的改版,接受了很多人的意见,改动的篇幅超过50%,希望能得到读者的继续支持。从这本书的序就可以看到,很多好朋友都为笔者提供了在区块链领域非常棒的想法和建议。按照侠少的说法,这本书的重磅序言都是压力和动力啊。
感谢带笔者走入区块链之门的刘智聪同学,感谢帮忙校稿的锌财经的冯启明同学,感谢王斗同学和区块链女侠的奇思妙想,感谢素素和Grace 同学提出的建议,感谢王洁、汉凝、晓青和李想同学帮忙整理素材。而笔者在这一路上还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启发,在此就不一一点名向大家致谢了。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谭磊(Raymond),依然是技术大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