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高尔基的笔触生动形象,文字色彩清新。他所写的每一笔,都没有多余的字句,没有任何的花言巧语,只要两三笔,他就能传达给我们一幅完整的并且是完全现实的画面。苏联文学史家博茨亚诺夫斯基
|
內容簡介: |
《在人间》主人公阿廖沙在11岁时不得不到社会上去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做过洗碗工。在这期间,阿廖沙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他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五年后,阿廖沙怀着进大学的希望去往了喀山。
|
關於作者: |
苏)马克西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生于1868年3月16日,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艺术伟大的代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政治活动家、诗人。他是苏联下诺夫哥罗德人,俄罗斯族。1892年用笔名高尔基马克西姆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和童话诗《少女与死神》,从此专心从事写作。1895年到1908年是高尔基思想和创作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其间创作了《伊则吉尔的老婆子》《鹰之歌》《海燕》等作品。1909年到1936年作为高尔基思想和创作的第三个阶段,写了许多重要作品:《夏天》《马特维克日米亚金的一生》《俄罗斯童话》以及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1936年6月18日逝世。
姚锦镕长期在浙江大学从事英俄语教学、外国文学研究和翻译工作。主要译作有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狄更斯的《远大前程》《雾都孤儿》《巴纳比拉奇》,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王子与贫儿》,蒙哥马利的《绿山墙的安妮》等。
|
目錄:
|
一 001二 024三 044四 058五 093六 110七 123八 141九 160十 179十一 204十二 227十三 255十四 271十五 291十六 307十七 325十八 344十九 361二十 378
|
內容試閱:
|
《在人间》是高尔基继《童年》之后,1916年在《编年史》杂志上发表的自传体小说《童年》三部曲的第二部。在《在人间》发表之前,高尔基已经写出了《三个人》《福马高尔杰耶夫》《母亲》《奥古洛夫镇》《意大利童话》等作品。故事从1878年一直写到1884年,正是作者十到十六岁少年青春时期。这时高尔基面对的不是学习和憧憬,他必须想尽办法自谋生路,应对命运的挑战。为了填饱肚子,他不得不出去找活儿干,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这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复杂的人群,了解和体验他们的生活。所以《在人间》向我们揭示的不光是作者的所见所闻,还告诉我们他这个涉世未深的少年的所思所想与切身感受。首先是外公和几个舅舅,然后是他们家的亲戚。他们一个个都极端自私,心胸狭窄,无事生非,互相没有一点儿亲情可言,成天像冤家一样,为一些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不停地吵闹打斗,这都是因为他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日子过得太无聊而导致的。在高尔基笔下,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常态,是小市民生活的日常写照。他们对生活感到无聊,也感到很不耐烦,但他们的反抗充其量也只是小市民式的,闹点儿家庭纠纷,宣泄一下而已。他们只关心自己鼻尖下的一点儿利益,认为那就是自己生活的最高理想,所以他们的生活只能原地踏步,日复一日,总是老样子。小市民空虚无聊、自私愚昧的面目在《在人间》中被揭露得淋漓尽致。阿廖沙讨厌这种生活,而且千方百计加以反抗,但当时他还是个孩子,力量有限,方法也不多。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而这时俄国社会的政治生态已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民粹主义。《在人间》描写的正是1879年到1884年这五年时间的生活。这期间高尔基对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先后得到了轮船上的大厨斯穆雷、裁缝的妻子以及玛尔戈皇后的帮助,如饥似渴地阅读了一切能够找到的书籍。《在人间》里有大量篇幅描写读书的感受。作者想从书中寻找对生活的答案。但是,他没有找到,许多问题仍不甚了了。高尔基写道:这些书净化了我的心灵,驱散了贫穷现实笼罩在我心头的阴霾;我感受到了什么是好书,也懂得了好书对我的必要性。看了这些书我的心中牢牢地树立起坚定的信念:世上并非我一人孤独存在,因此我不会失败!书籍为我展示了另一种生活充满强烈感情和欲望的生活,促使一些人去建功立业,而另一些人作奸犯科。我发现,我周围的人都没有能力去建功立业,也缺乏作奸犯科的本领,他们只能远远站在书中所描述的生活外边作壁上观,不懂自己生活中哪些是有意义的。我不愿过这样的生活我知道自己不愿阿廖沙找不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不过书毕竟还是给他带来了莫大的安慰和鼓励,特别是俄国作家的书。他以为在圣像作坊里找到了他想找的人,因为他们既有自己的信念,也有自己的行事原则,但是他错了。错就错在他只是根据书上的抽象概念来判断他们。而现实生活表明,这些人的信仰和原则早已陈旧过时,他把他们当作是自己追求不同生活道路上的知音,完全是一种历史的误会。随着接触更多的新书,我越清楚地看到,俄罗斯人的生活与别国的生活截然不同,激起我模糊不清的烦恼,对那些书页发黄、边角肮脏而被人读烂了的书籍的真实性越发怀疑了。不过要真的明白这一点,还需要现实生活的实践和磨炼,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检验,而且读的书是否有益,还要看它们是不是言之有理,是否符合俄国的国情。这并不是说读书无用,相反,它能够发人深省,开阔视野,帮助你探讨生活的意义,反对不合理的生活秩序。轮船上的厨师斯穆雷就是一个很喜欢读书的人,他总想从书中寻求人生的答案。他对高尔基的影响很大,使后者养成了毕生酷爱读书的习惯。现实生活告诉高尔基,社会中有两种人:一种崇尚美好,向往未来;另一种人则饱食终日,安于现状,生怕有人打乱他们舒适的日子。他认为好书是争取美好未来的强大思想武器。人们一旦接受它,就会将它付诸实践,变为物质力量。他发现身边许多人都对自己的生活境遇感到不满。比如,圣像作坊里的工人,他们确实对现实不满,也向往美好的未来,但是他们不知道何时以及用什么方法才能够实现这美好的一天。在高尔基的思想成长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点,就是如何处理好思想和现实的关系。因为高尔基从小就崇尚理想,外婆给他讲的故事中的人物,以及他后来遇到的诸如好事儿玛尔戈皇后等,他们身上那种卓尔不群的风范气质,都使他感到肃然起敬,心驰神往,但实际又如何呢?不过想想而已,说到底,是一种自我蒙蔽。阿廖沙觉得彼尔姆轮船上那个司炉工雅科夫虽然没有好事儿那么优秀,但他讲的故事使阿廖沙想起了外婆。雅科夫究竟好在什么地方?不好在什么地方?好的地方是他富有个性,见多识广,爱劳动,不贪婪,心地善良,有自信心;不好的地方是他对人对事特别冷漠,面对一切都无所谓。高尔基对圣像作坊和建筑工地的工人师傅也不满意,觉得他们始终是那么飘忽不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