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NT$
286.0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NT$
265.0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NT$
1265.0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06.0
《
瘦肝
》
售價:NT$
454.0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NT$
254.0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售價:NT$
704.0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向勒庞《乌合之众》、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致敬之作
心理史学研究,以精神分析为尺,量人性、量社会、量文明;
国内知名心理学家童俊、李小龙、李孟潮倾情作序推荐。
|
內容簡介: |
《无力悲伤:集体行为的原理》是一本精神分析领域的经典著作。作者米切利希夫妇在社会观察中发现,战后德国人民主要表现出两种行为模式: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否认、隔离纳粹历史;积极投入经济建设,漠不关心民主政治。作者认为,正是对过去的否认造成了现今德国人在政治上和社会上的无所作为。以此为切入点,作者论述了禁忌、偏见心理、身份认同、人类对文明的适应、道德的相对化、自我的发展等人类生存问题,描绘了一幅关于未来社会的图景:人的批判意识、共情能力、智识达到很高水平,新自我、新道德、新权威、新认同业已建立起来。
阅读本书,你将知道:
为什么德国人对纳粹历史的心理否认反而促进了德国厨具制造业的繁荣?
为什么二战后,教师这一职业从德国人曰取想从事的职业榜单上消失了?
为什么说人对待人像狼对狼一样反而是在颂扬人性之善?
为什么说为了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父母不只要鼓励孩子表达爱意,还要鼓励孩子表达恨意?《无力悲伤:集体行为的原理》是一本精神分析领域的经典著作。作者米切利希夫妇在社会观察中发现,战后德国人民主要表现出两种行为模式: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否认、隔离纳粹历史;积极投入经济建设,漠不关心民主政治。作者认为,正是对过去的否认造成了现今德国人在政治上和社会上的无所作为。以此为切入点,作者论述了禁忌、偏见心理、身份认同、人类对文明的适应、道德的相对化、自我的发展等人类生存问题,描绘了一幅关于未来社会的图景:人的批判意识、共情能力、智识达到很高水平,新自我、新道德、新权威、新认同业已建立起来。
阅读本书,你将知道:
为什么德国人对纳粹历史的心理否认反而促进了德国厨具制造业的繁荣?
为什么二战后,教师这一职业从德国人曰取想从事的职业榜单上消失了?
为什么说人对待人像狼对狼一样反而是在颂扬人性之善?
为什么说为了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父母不只要鼓励孩子表达爱意,还要鼓励孩子表达恨意?
如果说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是针对某个具体的个体进行的心理疗愈,那么米切利希夫妇及其所写的这本书则更像是针对一个国家进行的心理疗愈。这本书出版后引起了心理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的广泛讨论,是一本集大成之作。
|
關於作者: |
亚历山大米切利希(19081982),德国心理学家。1960年,亚历山大和他的妻子一起在法兰克福成立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研究所,致力于身心医学研究。他从1966年到1973年于法兰克福大学任心理学教授一职。1969年,亚历山大被授予德国书业和平奖。1973年,亚历山大被授予慕尼黑文化奖和威廉洛伊施纳奖。
玛格丽特米切利希(19172012),德国心理学家,被誉为德国精神分析的大夫人,主要研究女性权利、女性性征和战后德国的国民心理。玛格丽特于1990年被授予法兰克福荣誉市民奖,2001年获得联邦十字勋章,2005年获得法兰克福市托尼圣德奖。
从20世纪60年代起,除了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外,米切利希夫妇还在战后德国的智力辩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使用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来解释纳粹德国兴起的原因及其对德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这本《无力悲伤:集体行
|
目錄:
|
第一章 无力哀悼:德式爱之道001
第二章 主题的变奏079
第三章 道德相对化与社会必须容忍的矛盾151
第四章 认同及其青春期宿命215
第五章 宽容:表面宽容和实际宽容253
第六章 社会自我与个人自我267
第七章 改变政治权威模式289
第八章 结局:开放性冲突333
|
內容試閱:
|
童俊:直面过去、直面人性之恶的心理学意义
本书是一本德国人剖析本民族运用各种防御机制应对战争罪行的书籍,自1967年出版后已再版十八次。作者在本书中把临床观察当作社会观察的佐证,主要论述的是二战后的德国人民没有能力在道德上反省二战这段历史,也没有真正地为死去的数百万人哀悼,以致陷入自怨自艾的境地。
我的同事中国著名的心理动力治疗专家李小龙主任把弗洛伊德的著名论文《哀悼与忧郁》用作理论依据,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精彩阐述。我不想过多地在精神分析的语境下叙事,我只想说说我在德国首都柏林的所见所闻。
今年夏天,我去了很多欧洲城市,其中包括德国柏林。在离开柏林时,我全然没有在欧洲其他城市体验到的欢快和放松,内心满是悲伤、沉重以及对人性之恶的思辨。我在这个城市随处可见二战的遗迹。更确切地说,这个城市刻意保留着德国人的罪证。在每条街道上,我都可以看到在一些房屋门口的铜印章上刻有在毒杀中逝去的生命的名字。有些建筑被战火毁坏的部分仍然保持着原样。犹太博物馆里的碑墙群的设计十分独特。人们走进去后就会产生眩晕感。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由一块块丑陋的灰色水泥建筑构成,向远方延伸,使人心灵颤抖,难以平静。除此之外,我们还能看到倒塌的柏林墙的残迹
一切都在提醒你不要忘记曾经的罪恶,让你体验而不是在嘴上空谈曾经的罪恶,让你时刻反思人性之恶。
正是有了像本书作者这类深刻反省过去的德国人,有了能对波兰人民下跪的德国总理,德国人民才有勇气面对人性之恶,用一些有形或无形之物记住那些给犹太人民、欧洲人民(包括本国人民)带来灾难的罪恶。在这一点上,德国人民是有勇气的。他们在防御机制的运用上,抛弃了最原始的否认机制,选择了面对过去。这让人在面对人性之恶时生出希望之光。
童俊
教授,中美精神分析高级培训项目中方负责人
IPA认证精神分析师,武汉市心理医院副院长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科学研究基金评定委员会CERP研究基金评定专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