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NT$
556.0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NT$
352.0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NT$
449.0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NT$
449.0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郭文斌为当代著名作家,其作品丰富,多次获得国内*文学奖项。本书收录了郭文斌短篇小说代表作20余篇,是广大文学爱好者鉴赏和收藏的佳品。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现任宁夏作家协会主席郭文斌先生的短篇小说精品集,收录了《我们心中的雪》《陪木子李到平凉》《睡在我们怀里的茶》等多部名篇。本次作为文学宁夏丛书系列中的重要作品集结出版。
|
關於作者: |
郭文斌,现任宁夏作协主席、银川市文联主席、《黄河文学》主编;为中国作协全委,宁夏大学、宁夏师范学院、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著有畅销书《寻找安详》《农历》等十余部,有中华书局版精装八卷本《郭文斌精选集》行世。长篇小说《农历》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 短篇小说《吉祥如意》先后获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鲁迅文学奖;短篇《冬至》获北京文学奖;散文《永远的堡子》获冰心散文奖。作品被签约译向20多个国家。
|
目錄:
|
陪木子李到平凉
今夜我只想你
水随天去
第三次
瑜伽
上岛
睡在我们怀里的茶
甜根
我们心中的雪
门
最上面的那只梨
清晨
雨水
玉米
剪刀
开花的牙
生了好还是熟了好
草场
附录:文学最终要回到心跳的速度
答姜广平先生问
|
內容試閱:
|
文学最终要回到心跳的速度
答姜广平先生问
问: 在论及你的作品时,我们无法回避两个问题,一是关于西部作家的问题;一是关于作家与外部世界当然,在你这里,更主要地是表现人与土地、人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我们先就第一个问题来聊聊。你对自己作为一个西部作家是如何界定的?
答:无疑,我是一个西部作家,这是无可更改的地理身份。但从本质上来讲,作家是不存在地理身份的,因为心灵不存在分别,它是一,不是二,如果是二,它就无法实现感应,也就无法实现共鸣,所谓心心相印,就是从此而来。
问: 李建军在《论第三代西部小说家》和《诗意叙事及其意义》里曾反复说及西部作家这个概念。过去,我们一些评论家就南方叙事谈论得比较多。这两个文学概念都有非常强烈的地域性。当然,西部作家这一说法,可能更加具有强烈地域性色彩,某种意义上,它是与南方叙事不同的两个概念。我觉得,南方叙事更像小说修辞,而西部文学或西部作家肯定是就题材本身而言。应该是这样理解吧?
答: 李建军先生的论述我看过,按照他的行文逻辑是成立的,我也同意您的修辞说,从气质上讲,作家是存在南北方区别的,因为水土有别,这就像羊必须生活在大地上,鱼必须生活在水里一样,但是无论是羊,还是鱼,它们首先是生命,文学既要敏感于水土之异,更要敏感于水土之同。
问: 毫无疑问,你写的是西部,西部的民情、民风,西部的文化特色。你是在写作之初就为自己设定了这样的文学使命吧?
答: 那倒没有,最初的写作是混沌的,我是在写西部,但西部只是外衣,核心还是人,就像《农历》,看上去是西部题材,但农历本身是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是充盈在天地人之间的一种和谐力,它是根本快乐的保障,也是根本幸福的来源,无疑,这又是人类共需的。
问: 先锋文学之后,这样的一种文学设定,在作家们那里,肯定是越来越少了。这是一种文学的回归。有时候,我们固然要强调怎么写,但技法是能穷尽的,有时候,我们还是要回过头来,或者,文学也应该倡导一种慢的艺术。走得太快,肯定也是违背文学规律本身的。
答: 非常正确,文学最终要回到心跳的速度,因为那是感动的速度,感动只有在心灵同频共振的时候才能发生,为此,慢是归途。但也仅仅是归途,还不是家,文学的家在静里。
问: 但一味地慢下来,可能会使小说过于繁冗、沉闷。当然,毫无疑问,这使小说的品质有了一种回归。正像很多读者所发现的,现在很少有作家再用那种工笔描写的方法来写小说了。
答: 因此我说慢仅仅是归途,但静则不然,真舞者在进入舞之后,速度可能很快,但她的心是静的。真正打动读者的就是这个静,因为它是生命的来处。对于作家来说,这种静和他用的手法没有关系,如果他的心是静的,那他即使写意,读者看到的也是静,如果他的心是闹的,即使他用工笔,读者看到的也是闹。
问: 我们还发现,在你这里,其实还有另一种文学虔诚: 正像李建军所言,我们现在的文学,在很多作家那里,让人感受到的是价值观上的虚无主义,是面对文学的玩世不恭,是对人物的冷漠和无情。而现在,你重拾这样的虔诚感与敬畏感。也许,我们今天的对话的一切出发点都必须从这里开始。
答: 是,如果文学离开了虔诚,那就失去了根,因为读者的阅读,本质上是寻求一种温暖、一种感动,而温暖和感动的前提就是虔诚。孟子说,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就是这个意思。
问: 优秀的文学技巧和出色的才思,在我们作家这里并不缺少,但为什么缺少优秀的作家,可能原因就在这里。我们的作家,我以前讲,中产阶级化了,相当危险。现在,我还是这种感觉,多数作家,现在差不多仍然是吟风弄月,是在构筑自己的象牙之塔。其实,离真正的生活是非常遥远的,离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样遥远。
答: 对,文学需要技艺,但技艺不是文学。至于作家中产阶级化是否会影响文学品质,倒不是绝对的,关键是要看他的心是否已经中产化。
关于真正的生活,我也有些不同于通常的看法,我理解,真正的生活应该是发生在心灵大地上的,借用古人的一个词,就是心地吧。如果一个作家,他没有发现这块新大陆,或者说他的这块大陆是沉睡的,他即使走遍世界,也找不到生活。
问: 反观世界范围,舔舐伤口的作品仍然有增无减,而且也得到诸多重视,其影响也不可小视。然而,总觉得关注当下与今天的作家不多。而你在这方面,则特别注重揭开当下生活的真实,特别善于发现当下生活中的美。
答: 我非常喜欢当下这个词,古人讲,泉水在山乃清,会心当下即是,是什么?是真之所在,是美之所在。显然,伤口不是当下,舔舐更加隔离了当下。现代大多人犯的一个错误是,舍近求远,舍本求末,结果是一生都在追逐,到头来既见不到山,也见不到水,当然也见不到心。
如果我们在品这一口茶时错过了茶,我们即使把《茶经》背个滚瓜烂熟,也找不到茶,如果我们在喝这一口水时错过了水,我们即使泡在大海里,也找不到水。
问: 联系你的安详文化,汪政与晓华的判断同样是我们的判断,你是在以宗教般的虔诚,来礼赞生活的美好。所以,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发现,往往一个伟大的作家,是有哲学思想、宗教意识或文化意识来支撑的。但这可能恰恰是当代中国作家最为缺失的东西。这是个大的话题了,涉及的东西可能也将会很多。人们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我发现多数作家并没有准备这些东西就匆匆上路了。
答: 您讲得非常对,这就像一个人没有准备好灯就开始赶夜路,结果可想而知。因为我吃过赶夜路的苦,所以我知道灯的重要。
问: 但问题是,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你的描写其实已经与沈从文、汪曾祺这一代作家不同了?
答: 不敢和这两位大家相提并论,也有评论家说我的创作受他们影响,还有废名,但说实话,这几位大家的作品,我恰恰读得很少,如果说气质上有些接近,那大概是因为我们的心性相近吧,就像相同的土壤上容易长出相近的果实。
问: 与此相关的是,可能很多作家也并不是不擅长此道,而是因为文学已进入到一种后小说的时代。文学已进入到一种后小说的时代是我与评论家费振钟对话时,谈到的一种观点。当然,这首先是费振钟先生的观点。既然是后小说时代,可能我们所说的小说的一些东西,哪怕是最为精粹与优秀的东西,也可能会被抛弃,被改写,被重置。
答: 古人讲,境由心造,相由心生,在我看来,心也由境造,心也由相生,当然我这样讲有些大逆不道,我只是想说,强大的环境是可以影响心灵的,一个人面对镜子久了,就会把镜子视为自己。因此,当世事纷乱到极致,我们要让小说家保持初衷,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当差不多所有的作家都在随波逐流的时候,有那么几个人站在源头,或者说是岸上,冷眼旁观,他们的目光,就有可能是真理,这也许是我们在后小说时代的一种奢望。
问: 所以,我们不得不这样问: 我们可不可以认为你的小说是对传统意义上小说定义的回归呢?
答: 不敢说,但我认为,小说的首要使命应该是祝福,如果我们抛弃了小说的祝福精神,等于我们抛弃了人。
问: 在你的作品里,我们首先可能遭遇的是关于节奏的问题,像《生了好还是熟了好》《点灯时分》这样的作品,肯定是以某种节奏上的让步才能成立的文本。像这样牺牲节奏以全小说意味,除了想呈现一种民俗与礼俗,你是不是还有什么目的?
答: 《点灯时分》之所以呈现出现在这种节奏,是因为它的主题是灯,既然是灯,就不能有风,因此,这也是一个天然,一个水到渠成,在写作时,我是没有想过目的的。
问: 你在作品里,大多都刻意选择了儿童视角。儿童视角的选择,一方面,我觉得是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重要的写什么的问题。很多作家也选择了儿童视角,但是,儿童却被悬置。在你这里,儿童视角与儿童心灵,是并在的。除了神秘性、诗性等原因,选择儿童视角是不是在你觉得更便于展开呢?我曾想过,这可能也是你的方向,毕生的追求方向,让文字从现在回溯,用你的话讲,就是寻找到回家的路?
答: 有这个意思,事实上,儿童和成人也是一个分别,如果我们的心是没有经过污染的,那成年也是儿童,如果我们的心是经过污染的,那儿童也是成年。我这样讲,可能有些不是特别恰当,但是一个孩子在没有性成熟之前,他是天然的,当他的性成熟之后,欲心就产生了,随之,私心就产生了;而一个人一旦有了私心,平常心就失去了,清静心也就失去了;而一个没有清静心的人,是无法准确地打量世事的,当然更无法准确地打量心灵了;而一个作家,他的作品不能准确地描绘心灵,它怎么能够打动读者?
问: 在儿童视角的引入中,我还发现了另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往往,你是以儿童来面对年深月久的传统习俗与礼仪习惯。这种时间上的对峙与对立,你是在写作之前就想好的,还是在写作过程中突发的灵感?我们发现,就是在新作《农历》中,你也是这样设定的。当然,我并不是说你仅仅让儿童去面对了四时八节。这不可能,也做不到。但是,你没有忘记儿童。你一直让儿童共时、在场。
答: 我前面讲过,儿童的心是清静心,就像一盆水,只有在它非常安静时,我们才能看到映在其中的月。同样,要打量这轮农历之月,成年人的目光显然是不合适的。至于是否在之前就想好,还是突发灵感,可能突发灵感更准确,因为真正的灵感,还是来自于清静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