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NT$
505.0
《
真需求
》
售價:NT$
505.0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NT$
230.0
《
如见你
》
售價:NT$
234.0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NT$
305.0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NT$
305.0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NT$
286.0
|
編輯推薦: |
作者选取了当时被称为黑色大染缸的上海为例来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具有典型性。接管上海后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对于新时期的社会治理也提供了经验与教训。书稿广泛引用了文件、法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和讲话,以及有关报刊文章和中外学术论著,并引用了许多现实中的实例,进行论述和分析借鉴。书稿内容翔实、资料丰富,在这一研究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新中国成立初上海基层社管理的历史过程为考察对象,系统呈现了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从组织到制度的建构,从常态管理到问题治理的运作详情。研究表明,新政府借助全新的基层社会管理模式,不仅顺利完成社会管理的多重任务,还根治了主要社会问题,在低成本、高效率地进行基层社会管理方面成效颇丰。同时,由于对道德观、价值观进行了社会主义的改造和重塑,市民幸福感空前高涨,这些不仅稳定了基层社会,也巩固了国家政权。
|
關於作者: |
杨丽萍,女,1975年生。200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史学博士。同年留校任教,现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2014年赴加拿大访学一年。主要是从事国史、上海史研究,先后在《中共党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等全国重要学术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多项,出版专著一部,参编多本教学科研著述。
|
目錄:
|
总序/童世骏001
绪言001
第一章上海解放初期的城市社会空间011
第一节基层社会概况011
一、 基层社会人口概况012
二、 上海城市基层社会空间的形成021
第二节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格局027
一、 传统基层社会管理的沿革027
二、 党对城市工作的认识及理念035
三、 接管前后的政治新走向041
第二章城市基层管理制度的构建051
第一节城市基层政权与管理体制的重构051
一、 全新政治统治格局的确立052
二、 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的探索056
三、 街居制及其组织架构066
第二节基层社会管理实践的推展077
一、 基层社会管理的具体展开078
二、 基层社会管理效能的提升以大众传媒为中心的考察089
第三节基层社会管理工作透视098
一、 基层社会管理的事务性工作098
二、 对于特殊社会群体的管理111
第四节社会信任的构建及其在社会管理中的实践121
一、 新中国成立前后基层社会管理空间社会关系概览121
二、 基层社会信任的重构123
三、 社会信任视野下的基层社会管理的实现133
第三章革故鼎新:基层管理体制的调整与巩固137
第一节强势政府与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共建137
一、 新旧递嬗中基层管理模式的转变137
二、 基层管理体制的网络结构146
第二节新旧交替中基层统治权威的角逐154
一、 新中国成立前上海社团组织的发展154
二、 新中国成立前民间统治权威及其控制格局的演变158
三、 新中国成立后新政府对基层统治格局的瓦解160
四、 基层统治权威的转换166
第三节基层社会中事务性管理的透视:以医疗卫生事业的建立为例167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卫生防疫事业现状168
二、 爱国卫生运动在上海172
三、 卫生防疫事业成效分析178
第四章过犹不及:基层管理制度发展中的失误181
第一节从消费性城市到生产性城市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社会空间的打造181
一、 新中国成立前后对城市属性的评判181
二、 上海从消费性城市到生产性城市的改造之路184
第二节城市转型过程中的社会管理问题探讨190
一、 街居组织行政化过度导致群众组织陷入事务泥淖190
二、 基层社会动员过度导致人力和精神力资源过饱和193
三、 政府介入社会生活过度导致社会生活政治化197
第五章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效能分析203
第一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上海的实践203
一、 执政能力建设之时空命意203
二、 执政能力建设在城市的实践204
三、 执政能力的考察211
第二节政府公信力建设及其效能考察214
一、 城市接管与政府公信力建设215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的公信力建设219
三、 政府公信力建设管窥226
第三节新中国成立初期市民幸福感考察227
一、 幸福感及其时代意义228
二、 访谈:20世纪50年代的幸福感觉230
三、 20世纪50年代上海市民幸福感探源246
结语255
附录258
参考文献271
后记282
|
內容試閱:
|
总 序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些周年碰在一起,当然有很大的偶然性;但重视逢五逢十的周年纪念,却可能是在现代社会相当普遍的有意选择。无论就马克思诞生以后的全球现代化过程而言,还是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改革开放过程而言,《共产党宣言》的那句话,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可能在不同意义上都具有同样精妙的描述功能。在这样一个因为社
会变革和技术变革的逐级互推而造成的加速度时代,特定事件的周年节点尤其是诸多相关事件的同期周年节点,可以说是为各自忙碌着的人们稍停脚步,把目光集中在一些特定现象、特定趋势和特定问题上,提供了特殊理由。
这套丛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启动出版的。
丛书的名称是理论智慧与实践探索。就理论智慧而言,本丛书的最权威出发点当然是以170年前《共产党宣言》问世为标志而诞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就实践探索而言,本丛书的最重要背景当然是40年前以确立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为标志的改革开放事业。我希望,本丛书不仅与理论史和实践史的宏大叙事之间建立起非偶然的关联,而且通过逐年扩大的丛书作者群体的共同努力,使自身也成为多少年后的逢五逢十的周年活动的纪念主题之一。
理论智慧和实践探索并不是彼此隔离的;本丛书的最大特点,是在当代世界尤其是当代中国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包括以马克思主义为对象的研究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研究两个方面的认识世界的理论活动。由这双重研究而得到的理论智慧,应该不仅提炼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而且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智慧;为这种研究提供立足基础的实践探索,不仅仅包括迄今为止的奋斗经历,而且也指向从今往后的前进过程。我们希望,本丛书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丛书的作者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理论智慧和实践探索的结合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理论工作本身也是一种实践工作,教学实践也需要做理论研究。因此,本丛书名称所指的理论智慧,也可以产生于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的学术研究;而本丛书名称所指的实践探索,也可以体现为理论工作者对自身工作经历和经验的反思和总结。
今年既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进校40周年。在丛书第一批著作的作者中,既有1978年与我同年进入大学学习的同事,也有那一年之后出生的同事。显然,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年轻学者,将很快成为这套丛书的主要作者。借着写这个序言的机会,我尤其想向年轻的同事们表达心愿,祝愿他们既能以这套丛书作为成长平台,也能为这套丛书的成功作出扎实贡献。
童世骏
2018年9月14日凌晨
于苏州河边清水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