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NT$
505.0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NT$
352.0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NT$
356.0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NT$
352.0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NT$
653.0
|
編輯推薦: |
★明人胡文焕编纂的明代戏曲选集,保存了大量的明代罕见戏曲作品。
★剧作凡一百五十七种,散曲二百二十九套,小令三百二十三首。
★李志远博士笺释作者、剧名、出目、题名、版本,并略述梗概。
|
內容簡介: |
《群音类选校笺》,胡文焕编,李志远校笺。原本当有四十六卷,今仅存三十九卷,收录剧作凡一百五十七种,散曲二百二十九套,小令三百二十三首。明代许多剧作久已失传,赖此选本而可以略窥其貌。是书原为胡氏所刊《格致丛书》之一种,约刊于万历二十一年(一五九三)。因其以声腔为主要编选分类标准,在古代戏曲选中别具一格,影响甚著,特别是对了解、认知明代晚期的戏曲生态有着重要意义。《群音类选》刊刻于明代万历前期,恰逢明代戏曲繁盛时期,它所收录的选曲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戏曲生态,如我们可以通过它的声腔分类得到当时菊坛并非是昆剧一枝独秀,而是弋阳腔、青阳腔、四平腔、太平腔及杂剧亦甚活跃;各剧种之间剧本借鉴改编现象甚为普遍;一些已经佚失的剧本借其得到留传至今。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它所载录的内容,考证尚未形成共识的学术问题,如两头蛮这一概念,虽有两篇考证论文,但明显难以令人信服,但《群音类选》中正录有【两头蛮】曲牌与曲词,无疑为理解两头蛮提供了很好的文献。并且对于《群音类选》所设立的官腔类,虽然被学界认定为是专收昆剧剧本的,但一直却没有其他的明代文献予佐证,通过对此类中所收剧本的笺校,也可以找到一些更为理性的佐证。《群音类选校笺》,胡文焕编,李志远校笺。原本当有四十六卷,今仅存三十九卷,收录剧作凡一百五十七种,散曲二百二十九套,小令三百二十三首。明代许多剧作久已失传,赖此选本而可以略窥其貌。是书原为胡氏所刊《格致丛书》之一种,约刊于万历二十一年(一五九三)。因其以声腔为主要编选分类标准,在古代戏曲选中别具一格,影响甚著,特别是对了解、认知明代晚期的戏曲生态有着重要意义。《群音类选》刊刻于明代万历前期,恰逢明代戏曲繁盛时期,它所收录的选曲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戏曲生态,如我们可以通过它的声腔分类得到当时菊坛并非是昆剧一枝独秀,而是弋阳腔、青阳腔、四平腔、太平腔及杂剧亦甚活跃;各剧种之间剧本借鉴改编现象甚为普遍;一些已经佚失的剧本借其得到留传至今。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它所载录的内容,考证尚未形成共识的学术问题,如两头蛮这一概念,虽有两篇考证论文,但明显难以令人信服,但《群音类选》中正录有【两头蛮】曲牌与曲词,无疑为理解两头蛮提供了很好的文献。并且对于《群音类选》所设立的官腔类,虽然被学界认定为是专收昆剧剧本的,但一直却没有其他的明代文献予佐证,通过对此类中所收剧本的笺校,也可以找到一些更为理性的佐证。
《群音类选》至今已无完本传世,上世纪80年代,中华书局据南京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所藏的残本进行整理进行了影印出版,使得《群音类选》得以被学界广泛认知。后来《善本戏曲丛刊》和《续修四库全书》分别据中华书局影印本进行影印出版。今李志远博士以南京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藏原刻本为底本,校以中华书局影印本。书中所收散出曲,原作有全本传世者,选择较易见者对校。其笺释内容,主要涉及作者、剧名、出目、题名、版本,并略述故事梗概。
|
關於作者: |
胡文焕,字德甫,一字德父,号全庵,别署全道人、抱琴居士、西湖醉渔、洞玄道人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卒年不详。万历四十一年(一六一三)任耒阳县丞,应主要生活于万历年间。胡文焕著述丰富,家有文会堂刻书坊,刻有《格致丛书》、《百名家书》等大型丛书。胡文焕亦从事文学创作,戏曲作品有传奇《犀佩记》、《余庆记》、《奇货记》、《三晋记》、《完扇记》及杂剧《桂花风》等。胡氏编选的《群音类选》,为明代众多曲选中非常有价值的一部。
李志远,山东菏泽人,文学博士,现任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主要为古代戏曲文献、古代戏曲批评和当代戏曲评论;自参与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的工作以来,考对一些傩戏进行了田野考察,并积极阅读了一些傩戏研究文献,撰写了《简论傩戏的当代生存空间》《随意与求真撮泰吉描述与解读研究的思考》等研究文章。先后主持完成的课题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青年基金项目两项;目前主持在研的课题有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一项、中国艺术研究院院级课题一项;先后参与国家重大课题《昆曲艺术大典》、《近代戏曲论著集成》、《20世纪戏曲学研究论丛》、《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第三版)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明清戏曲序跋全编》等。出版了《明清戏曲序跋研究》、《中国古代戏曲批评形态研究》等学术专著,先后在《戏曲研究》、《求是学刊》、《光明日报》、《求索》等刊物上发表了论文、评论四十余篇。
|
內容試閱:
|
序 郭英德
由李志遠博士主持的中國藝術研究院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群音類選》箋校與研究」,近日業已順利結項。作爲結項成果的《群音類選校箋》一書,即將由中華書局出版。志遠囑我寫一篇序言,冠于卷首,也不知算是「佛頭著糞」還是「錦上添花」,但是畢竟跟踪這部著作也有六七年了,所以還是答應寫幾句話。
在明代出版史、編輯史、文化史上,浙江杭州人胡文焕是一位不得不提到的「奇人」。他大約出生在明嘉靖三十七年(一五五八)前後,卒于萬曆四十五年(一六一七)以後。曾入國子監讀書,爲監生。但却屢試不第,自言「三戰徒勞,半世羈遲」(【催拍】《落第》,《群音類選》「清腔類」卷八)。萬曆四十一年(一六一三),援例得選湖南耒陽縣縣丞(見清康熙《耒陽縣志》卷四)。
由于仕途不順,胡文焕轉而與書爲伴,潜心于著述、出版。他一生纂輯、彙選、類編的著作,當在八十種左右,在當時頗爲暢銷(參見向志柱《胡文焕〈胡氏粹編〉研究》,北京:中華書局,二○○八年,第一六一九頁)。在這些叢輯著作中,保存了非常豐富的社會、歷史、民俗、文學資料,爲後人展示出繽紛多彩的明代社會狀貌。早在一九三三年,鄭振鐸就稱許胡文焕《游覽粹編》一書,「所載詩、文、詞、曲,多罕見者。就用作明代文學的資料的一點上看來,似較一般的《明文授讀》、《明文在》尤爲重要」(《記一九三三年間的古籍發現》,收入《中國文學研究》下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第四五四頁)。
僅就胡文焕編纂的《群音類選》一書而言,雖然前五卷已佚失,北腔佚卷二、卷三兩卷,但現存仍有三十九卷,收録元明雜劇、傳奇折子戲一百五十七種,散曲包括小令三百二十三首、套曲二百二十九篇。在現存的明代散曲、戲曲選集中,這是保存作品最爲豐富的一部選本。而且,該書收録元明雜劇、傳奇劇目中,有《龍泉記》、《椒觴記》、《泰和記》、《狐白裘記》、《白海棠記》、《江天暮雪》、《三生傳玉簪記》、《分錢記》等五十九種作品的折子戲,迄今未見全本傳世,這是極其寶貴的戲曲文獻資料。而該書收録的大量散曲作品,也成爲明代散曲輯佚的豐富淵藪和校勘的珍貴資料。因此,《群音類選》是一部具有極高歷史價值、文獻價值和學術價值的戲曲、散曲選集。
但是,迄今爲止,單行的《群音類選》一書,衹有影印本,没有校點本,不便于學界廣泛地取資研究。因此將此書的現存刻本完整地加以整理出版,以便利讀者的閲讀和學者的使用,這不僅有助于推進元明清戲曲史、散曲史的研究,也有助于促進中國古代文化史的研究,因此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從二○一○年參加《崑曲藝術大典文學卷》的編纂工作以來,李志遠博士歷時多年,在深入研究各種劇目版本的基礎上,以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年影印出版的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間文會堂書坊刻《格致叢書》本《群音類選》爲底本,重新覈查南京圖書館與首都圖書館弆藏的明萬曆間文會堂書坊刻本原書,對該書進行了細緻的點斷、校勘、箋釋等整理工作,最終奉獻給讀者和學者這部「精加工」的《群音類選校箋》。
《群音類選校箋》一書,首先以通行正體繁體字録入,對通假字、古今字、異體字(包括俗體字)等的處理,較爲嚴格地遵循文獻整理的基本規範,充分保證了全書文字録入的可靠性和實用性。該書以國家語委和新聞出版署發布的《標點符號用法》爲依據,對全書文字加以新式標點,尤其是依據傳統曲譜,對曲詞一一加以點斷,用功甚勤,爲讀者閲讀和學者使用該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其中該書對俗體字、異體字的處理,特别值得稱許。胡文焕的《群音類選》雖然是刻本,但是因爲手寫體上板,與一般板刻所用的標準宋體字不同,所以該書的字體類同于抄本,保留相當多的字形不遵循規範、筆畫訛誤闕省或草書行書楷化的異體字、俗體字,乃至錯别字。按照一般古籍整理的要求,異體字、俗體字的處理方式與古今字、通假字的處理方式不同,均應直接改定爲規範的正字,否則容易造成人爲的閲讀困難。如果一律照録原書文字,「存真」地保留原書的異體字、俗體字,整理者衹須照録原文,工作量倒是减輕了,但是讀者閲讀和學者使用時,却須費時費力地辨識文字,掃除障礙。因此,《群音類選校箋》一律將這些異體字、俗體字改爲正體繁體字,這就大大提高了該書的使用價值。
在整理原底本的基礎上,李志遠博士還儘可能廣泛地參閲相關劇目的各種版本,仔細地加以斟别選擇,確定合適的對校本和參校本,一一校勘全書文字,并按照校勘規範撰寫校記,體現出良好的文獻學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他還查閲、參考了各種資料和迄今爲止的研究成果,對每一種劇目和曲目的撰者、劇名、曲名、齣目、題名、版本等相關事項,一一加以箋釋,箋釋内容大都簡明扼要,準確切當,爲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文獻信息,有助于進一步推進元明戲曲和散曲的研究。
當然,古籍整理永遠是一件喫力不討好的工作。人們説「電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其實,古籍整理又未嘗不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爲無論整理者如何「謹小慎微」,最終總還會留下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因此,每一位負責任的整理者,無論是在整理古籍的過程中,還是在所整理的古籍出版之後,往往都一直伴隨着「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感覺。這種「心靈的陰影」,究竟是古籍整理者的不幸呢,還是他們的幸運呢?質諸志遠,不知以爲如何?
是爲序。
二○一八年三月二十二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