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牡丹亭》是明代主情思想新潮的结晶,是明清传奇史的一座高峰,数百年来感动了无数读者,甚至有读者、演员为之心碎而死,至今仍是昆曲艺术代表作之一。本书选取《牡丹亭》的三十六个出目中的片段,尽收精华,对情节推进和人物对白则采取散文式的串讲,夹列原文片段,下附对于典故、口语的注释。行文简洁浅显,优美灵动,读者不仅能较轻松地理解曲折的故事情节,又很容易欣赏到剧曲之佳美,还能体会到人物思想感情的真挚感人、个性的丰富微妙,以及戏剧特有的矛盾冲突之魅力。
|
內容簡介: |
本书在汤显祖《牡丹亭》的五十五出中选取了三十六出,摘录其精华片段,对其原文情节串讲、阐释引申、赏析解读,重点剖析所用典故和元明时期较难解的口语。同时突出人物形象和情感细腻幽微之处,文笔清晰优美,通俗浅显,可读性强,既有学术价值,又有普及价值。
|
關於作者: |
赵山林,1947年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副院长、中文系副主任、教育部高校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戏剧史与戏剧学。著有《中国戏曲观众学》《中国戏剧学通论》《诗词曲艺术论》《中国古典戏剧论稿》等。
|
目錄:
|
出版说明 导言
一、言怀 二、训女
三、闺塾 四、劝农
五、肃苑 六、惊梦
七、慈戒 八、寻梦
九、写真 一〇、诘病
一一、闹殇 一二、谒遇
一三、旅寄 一四、冥判
一五、拾画 一六、忆女
一七、玩真 一八、魂游
一九、幽媾 二〇、旁疑
二一、欢挠 二二、冥誓
二三、秘议 二四、回生
二五、婚走 二六、骇变
二七、如杭 二八、耽试
二九、移镇 三〇、急难
三一、折寇 三二、遇母
三三、闹宴 三四、硬拷
三五、闻喜 三六、圆驾
|
內容試閱:
|
在十六至十七世纪的世界剧坛上,活跃着两位伟大的戏剧家,一位是英国的莎士比亚1564一1616,-位是中国的汤显祖1550-1616。东西两大戏剧家遥相辉映,这在世界文坛上是一段佳话。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别号若士,晚年自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1550年9月24 日,汤显祖出生在临川县一个四代习文的读书世家。祖父懋昭有文名,笃信老庄之学。父亲尚贤倾心儒学,为文高古,举止端方。家中藏书数万卷,为汤显祖读书提供了有利条件。汤显祖自幼聪颖,五岁就能属对联句。十岁学古文词,对《文选》颇为喜爱。十四岁补为诸生,在县学里名列前茅。二十一岁时以第八名的成绩中了举人。此后几年,他先后印行了《红泉逸草》、《雍藻已佚和问棘邮草等三部诗集。年轻的汤显祖已经颇有名声,但此后他在进士科考中屡遭挫折,在仕途上也不顺利,其主要原因是他坚持自己的人生信条,而这一信条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正是格格不入的。汤显祖主张做人要做真人,为人要有真气,不肯屈已以从人。为此,他在万历五年1577、万历八年1580两次谢绝当时掌握大权的首辅张居正的笼络,结果两次赴京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