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十章,单看目录,便能大致明白作者的立场、宗旨及写作思路。从1996年起笔,到今夏收工,前后折腾了21年。当然,中间穿插好多别的著作。之所以迟迟不愿打住,既深感蕴含的潜力,也遗憾写作未能尽兴。如今,因特殊缘故,不得不赶紧交稿,这后记也就只能交代若干事务了。
全书框架见目录,这里按写作时间为序,略为交代各章的出品经过。
《从科普读物到科学小说以飞车为中心的考察》乃作者提交给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Early Modern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Western Literature 国际学术研讨会(1996年1月3-6日)的论文,中文本初刊《中国文化》13期(1996年6月),后收入王宏志编《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英文本收入David Pollard 主编的Translation and Creation:Readings of Western Literature in Early Modern China, 1840-1918 (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晚清人眼中的西学东渐研究》全文收入《点石斋画报选》(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庆祝王元化教授八十岁论文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及《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二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文中各节,曾以《在图像与文字之间》(《读书》2000年7期)、《以图像为中心》(《二十一世纪》59期,2000年6月)、《〈点石斋画报〉之流风余韵》(《文史知识》2000年7期)、《新闻与石印〈点石斋画报〉之成立》(《开放时代》2000年7月号)、《遥远的时事与新知》(《中华读书报》2000年10月25日)为题,分别刊发。
《晚清教会读物的图像叙事》曾在台湾大学主办的晚清四十年代:文化场域与教育视界学术研讨会(2002年11月78日)上发表,初刊《学术研究》2003年11期,收入梅家玲编《文化启蒙与知识生产:跨领域的视野》(台北:麦田出版社,2006);另外,作者曾以此文为基础,在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发表题为作为绣像小说的《天路历程》的专题演讲(2004年9月28日)。
《流动的风景与凝视的历史晚清北京画报中的女学》最初在美国Rice大学主办的Beyond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Gender ,Genre , and the Negotiation of Knowledge in Late Qing China 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5年3月36日)上发表,中文本刊《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1期、陈平原等著《教育:知识生产与文学传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英文本收入钱南秀主编的Different Worlds of Discourse: Transformations of Gender and Genre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Leiden: Brill, 2008。
《城阙、街景与风情晚清画报中的帝京想像》乃作者在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历史与记忆:中国现代文学国际研讨会(2007年1月4-6日)上的主旨演说,初刊《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2期,收入樊善标等编《墨痕深处:文学、历史、记忆论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8)。
《转型期中国的儿童相以为中心》最初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主办的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中的儿童发现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12月19-21日)上宣读,收入徐兰君、琼斯主编《儿童的发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原文只有前三节,第四节乃这次入集时补写。
《鼓动风潮与书写革命从到》最初在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主持的CHINA AFTER EMPIRE: 1911 Remembered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年11月36日)上发表,刊发于《文艺研究》2013年第4期。
《追摹、混搭与穿越晚清画报中的古今对话》最初在香港岭南大学召开的现代与古典文学的相互穿越:故事新编与理论重建国际学术研讨会(2016年9月29日)上宣读,修订后提交,将刊《岭南学报》。
《风景的发现与阐释晚清画报中的胜景与民俗》最初在台湾清华大学、中央大学召开的情生驿动:从情的东亚现代性到文本跨语境行旅研讨会(2016年12月23日)上宣读,修订后提交,将刊《东亚观念史集刊》。
《图像叙事与低调启蒙晚清画报在近代中国知识转型中的位置》乃收官之战,撰写于今年25月间,曾以《图像叙事与低调启蒙晚清画报三十年》为题,分上下两期,刊《文艺争鸣》2017年第4期和第7期。
如何处理晚清画报中日渐增加的漫画(谐画、喻画、滑稽画),是个有趣的话题。当时没想好结构方式,故暂时搁下。另外,关于高调启蒙与低调启蒙的辨析,以及各自在历史上的作用,本想展开深入论述的,目前只是点到为止。这两点,都有点可惜。书有书的命运,犹如人一样,该出手时就出手。
从2008年香港三联书店版的五章,到北京三联书店版的十章,关于这个话题,该说且能说的,我基本上都说了。与晚清画报纠缠了二十年,就此打住。
关于晚清画报,我还有如下作品,有兴趣的朋友可参考:《点石斋画报选》(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年;2014年)、《图像晚清》(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珍藏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修订本)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年;香港:中和出版,2015年)、《图像晚清之外》(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年;香港:中和出版,2015年)。其中流传最广的《图像晚清》一书,是和夏晓虹合作,且编注工作主要由她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