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NT$
352.0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NT$
458.0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NT$
500.0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NT$
454.0
《
无端欢喜
》
售價:NT$
347.0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NT$
398.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NT$
203.0
|
編輯推薦: |
本书从跨学科的视角对国家形象进行了定义及研究:关注中国国家形象的即时性、动态性,以国际形象为主要视阈,将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看作是一种政治传播行为、修辞性为。本书将国家形象定义为:国内外公众对一个国家的总体认识,它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与该国的硬实力(政治、军事、经济等综合国力)有一定的关联,但同时也受其软实力(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本书尝试采用西方修辞学理论框架对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进行研究。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跨学科的视角对国家形象进行了定义及研究:关注中国国家形象的即时性、动态性,以国际形象为主要视阈,将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看作是一种政治传播行为、修辞性为。本书将国家形象定义为:国内外公众对一个国家的总体认识,它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与该国的硬实力(政治、军事、经济等综合国力)有一定的关联,但同时也受其软实力(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本书尝试采用西方修辞学理论框架对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进行研究,从政治学、传播学的角度对已有的研究成果、研究框架及理论进行了梳理,并选择了财经新闻、文化新闻、突发新闻、环境新闻等不同类别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既探讨宏观的修辞学研究框架及理论、新闻语篇社会性及修辞学视角下的新闻真实等问题,也关注具体的中国国家(国际)形象的修辞建构与传播的方法、手段问题。
|
關於作者: |
赵微(1975.6-),博士,上海政法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九三学社社员。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修辞学、传播学。已主持完成各级教研、科研课题十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译著(合译)一本,专著一本,获得各类奖项五项。
|
目錄:
|
序
绪论
一、国家形象定义
二、研究理论概述
(一)以往研究概述
(二)本书研究理论概述
三、本书重点
(一)关注中国国家形象的即时性、动态性
(二)重视国家形象与国际形象的差异
(三)政治传播与修辞
第一章 修辞学转向与理论概述
一、人文科学的修辞转向
二、从修辞的角度看待新闻生产、新闻传播
三、修辞学理论简介
1.修辞活动的五个步骤
2.修辞三艺
3.论题(topic)
4. 修辞情景与时机
第二章 新闻语篇的社会行为性以财经新闻为例
一、新闻语篇的社会行为性
二、一个实例:思科出局
(一) 指为行为(locutionary acts)构成合格的新闻语篇
(二)施事行为进行修辞活动
(三)取效行为形成社会认同
三、结语
附录
第三章 修辞学视角下的新闻真实以文化新闻为例
一、从描述事实到制造共识
二、新闻修辞与新闻事实
三、新闻事实与修辞情景
(一)缺失
(二)受众
(三)制约因素
1. 理性诉求(logos)
2.人格诉求(ethos)
3.情感诉求(pathos)
四、境外公众对中国认知现状的调查
五、结语
附录
第四章 声音(voices)的修辞功能以突发新闻为例
一、引言
二、批评话语分析、积极话语分析与修辞批评
三、一个实例
(一)概况
(二)声音(voices)话语主体
1.专家
2.普通民众
四、结语
第五章 数字与科学修辞以环境新闻为例
一、引言
二、数字与科学修辞
三、雾霾新闻中的数字修辞
(一)科学发现
1.关于雾霾的发现
2.抽象概念的数字化定义
3.空气质量评测的阈值模型
(二)科学交流
(三)科学争论
四、结语
结语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国家形象的安全与中国修辞学的使命
胡范铸
(《当代修辞学》编委会主任、上海市语文学会会长)
近年来,无论是中国政府、学界还是普通公众,都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在世界上的国家形象的传播及其对于我们自身的影响,感受到中国自我认定的国家形象和国际社会感知的形象的巨大差异,感受到中国国家形象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波。
中国的国家形象正日益既成为中国不断走向世界的一个焦点,帮助或者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沟通;也成为中国社会内部动员的一个枢纽,构建或削弱了公众对国家的归属感。也就是成为一个不但事关外部认同,也事关内部认同,从而影响中国发展与世界和谐的一个重大问题。可以说,在当今世界上,没有国家形象安全就没有真正的国家安全。
国家形象,既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军事问题,也是语言问题。任何国家行为都需要用语言加以界定,用语言加以表达,用语言加以理解的。按照新修辞学的观念,一切言语行为都是修辞行为,一旦出现了言语行为,也就出现了修辞问题。在这里,修辞并非意味着修饰言辞,而是意味着行为主体如何运用语言实现有效实现意图的过程。
任何言语行为都必然至少包括这样几个参量: 说者、听者、说什么、怎么说,这也是一组互相制约的参量,而国家形象的修辞学思考或许也可以如此展开。
所谓形象?按照词典的定义就是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则国家形象应该就是一个国家所呈现出的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由此而论,国家形象的基本特性就是呈现性,也就是一个国家所直接呈现出的形状或姿态。
不过,我们以为,所谓国家形象,不但是呈现性的,也是主体性的,更是主体间性的。
国家形象是呈现性的,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上所直接呈现出的全部信息的总和。任何国家不管是否希望与国际社会对话,不管是否意识到国家在全社会中的形象能否被接受,都在呈现出某种形象。
国家形象也是主体性的。这是在一个国家既希望获得内部认同,也希望获得国际社会认同,也就是与内部社会对话、与国际社会对话 时才会突显的。但是,希望认同未必就能获得认同。由于任何言语行为都必然包含信息发布主体和接受主体,则国家形象的主体性其实也有两类表现,一是说话者的主体性一个国家对于自我形象的定位和认知;一是接受者的主体性社会内部和国际社会对说话者形象的接受与认知。说话者自以为是的和听话者 所接受的 二者相关而并不相等,常常可能出现明显的断裂与冲突。于是,这时反而非常容易产生国家形象焦虑。
国家形象更是主体间性的。这时的国家形象不仅意味着对话,意味着自我定位,更意味着自我认知与他们对我的期望内在化的统一。是一个国家的自我心象和借助他人这面镜子观察到的自我镜像的统一,这一国家形象不仅是一种主体的自我定位,并且,更是一种以国际语境为参照的自我认识,是一个主体依据自我意图和世界语语法发出的促进国际和谐对话的主体间性话语。这种话语当然是 自我的,但又应该是合乎世界语语法的, 是他人能够接收到,能够听得懂,并且又可能认同 接受的。这是一个在国际社会规约的关系框架和世界文明的传承序列中,博弈性地运用自己的资源,运用国际社会能够清晰辨识、容易理解、可能认同的语言,真实地叙述,实现自己语言意图(包括修正国际社会规约)的过程。
既然真正有效的国家形象是主体间性的,则中国的国家形象的修辞就需要一个基于主体间性的重新符号化的过程。而如何回应这一重大问题,对于中国修辞学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现代修辞学,长期以来一直以修辞方式语体风格为核心范式,关注的主要是个人话语文学语言的表达与理解,关注的是修辞学与语法学的接口。本世纪初,我们在讨论(国与国之间的)外源性突发安全危机管理的语用原则和(国家内部的)内源性突发安全危机管理的语用原则等一系列直接影响社会发展的重大言语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与机构形象修辞学的命题;并从2010年起,先后召开了六届国家与机构形象修辞学研讨会。由此,我们提出:21世纪的中国修辞学研究目标应重新设定为,着重关注如何以修辞分析推进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推进国家与国家的对话,推进国家与民众的对话,推进机构与机构、机构与社会的对话?
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相比,这一命题的开拓无疑需要更广的学科视野,更多的理论创新。因而,赵微博士的新著《国家形象修辞建构与传播》便不能不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赵微博士尽管出身于复旦大学语言学专业的语法学方向,却成为中国语言学界中率先投入国家形象修辞研究的青年学者之一。《国家形象修辞建构与传播》一书综合运用语言学方法、传播学观念和法学理论,对于国家形象的界定、国家形象的修辞建构、国家形象的传播等一系列命题加以自己的思考,并结合立法语言法制新闻政治丑闻等一系列具体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认识。这不仅显示了中国青年语言学者社会关怀意识的重新觉醒,更显示了青年学者不拘成说、勇于探索的学术勇气。
我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有为学者的加入以语言分析为视角推进全球治理,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行列,国家与机构形象修辞学研究必将显示出日益巨大的理论空间。
是为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