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售價:NT$
1010.0
《
汉匈战争全史
》
售價:NT$
454.0
《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NT$
500.0
《
当你沉默时(悬疑推理 反PUA 反家暴 女性独立小说,揭秘情感PUA的真相,女性自我救赎的文学典范)
》
售價:NT$
255.0
《
不止江湖
》
售價:NT$
449.0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NT$
704.0
《
双城史
》
售價:NT$
505.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NT$
254.0
|
內容簡介: |
任何一种制度的出现并非刻意为之,也非一蹴而就,而是积之以渐,逐步形成完善的。晚清幕府制度就是如此。它是在近代中国面临千古未有变局之际,从地方大员幕府中应运而生的一种制度创新。先是陶澍创立晚清幕府这种形式,经左宗棠再建构和诠释幕僚这个古已有之的角色,为之注入新的内容,再由曾国藩集大成予以呈现确立,而后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不断发扬光大,使之臻于完善。从制度沿革来说,晚清幕府上滥觞于明清幕府,下流播至民国幕府,在中国幕府制度的离异与回归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枢纽作用,是中国幕府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捩点。就制度的运行而言,晚清幕府在危难逼来、清朝中央政府失能时显示出其灵活机动、富有弹性的一面,汇聚人才,条综众务,充当了应急机制,担负起本该由国家承担的社会管理、安全保障和对外交往职能。由此发端,事务越来越多,权限越来越大,俨然地方权力中枢,既插手军政事务,又总揽洋务新政,不仅使清代地方官僚政治的骨架随之发生变化,而且其所经办的于古无征事业也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气象、新局面,对晚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
關於作者: |
李志茗
福建省仙游县人,博士,研究员。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曾执教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获讲师职称;供职于上海古籍出版社,获副编审职称。2006年调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后转评为副研究员、研究员。主要从事晚清史研究,出版《晚清四大幕府》《湘军成就书生勋业的民兵》《大变局下的晚清政治》《幕僚与世变整理研究初编》等著作,发表论文数十篇。
|
目錄:
|
导言
一、 晚清幕府: 概念的提出
二、 批评与回应
三、 进一步的解说
四、 方法、现状及框架
第一章 传统与现代之间晚清幕府制度的渊源流变
一、 传统幕府制度的确立与演变
二、 明清幕府制度: 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转向
三、 晚清幕府制度: 回归与超越
四、 民国幕府制度: 新瓶装旧酒
第二章 晚清幕府的生成及演进历程
一、 社会背景
二、 应时而生
三、 嬗变历程
第三章 晚清幕府与变法自强
一、 药方只贩古时丹
二、 师夷智以造炮制船
三、 从求强到求富
四、 新政权舆之地
第四章 整军经武晚清幕府与军事变革
一、 勇营制度的创立
二、 湘淮军之代兴
三、 振兴戎政
第五章 敦崇正学晚清幕府与文化秩序重建
一、 斯文之运一大厄
二、 先刻船山百卷书
三、 遍梓人间有用书
四、 敷文教以广其传
五、 中兴人文佐生成
第六章 由幕而官,起家军营以左宗棠为例
一、 千呼万唤始出来
二、 初次入幕
三、 再次入幕
四、 出膺兵事,起为时栋
五、 晚清第一幕僚及其效应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譬之导水,幕府则众流之汇也;譬之力穑,幕府则播种之区也。薛福成《叙曾文正公幕府宾僚》一文对曾国藩幕府的妙喻取譬,言简意赅,形象生动,不仅使曾国藩幕府名动天下,受到广泛关注,而且也相应引发人们对晚清幕府的兴趣,使之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涌现了大量的成果。然而,已有研究对晚清幕府的概念与内涵未能达成基本共识,往往自言自语,各说各话,相互矛盾不说,还造成名实相怨、反复研究等问题,不利于晚清幕府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提升。名不正则言不顺,很有必要在厘清晚清幕府名实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一、 晚清幕府: 概念的提出
幕府古已有之,但因佐官为治,其迹不见,自古以来未被列入正式的典章制度里,所以尽管晚清幕府手眼通天,事功有目共睹,并被津津乐道,但在晚清的典章制度中也同样没有一席之地。正因为此,对于什么是晚清幕府,它是如何形成的,又是怎样运作的,长期以来并没有人完全说得清楚有一位在清末做过多年刑钱幕友的老夫子在为缪全吉《清代幕府制度》书稿作序时,就说:清代地方行政官署之有幕宾上自督抚下至州县,极为普遍,意者必有一代昭垂之令典可循。曩昔亦曾从事搜讨,殊无所得,公文书中幕宾、幕友、幕客、幕僚诸名词不少概见,求其制度化之原始亦复无考,每用诟病其闻见之未周也。可见,由于没有令典可循,连幕府从业人员也说不清幕府制度,就是他自己以内行身份去研究,也毫无所得。陈天锡: 《清代幕府制度序》,载缪全吉《清代幕府人事制度》,台北: 中国人事行政月刊社1971年版,第297298页。,更无专门的研究。鉴于此,十多年前,我即以晚清幕府制度研究作为博士论文选题,2001年论文写成,顺利通过答辩,次年经修改,以《晚清四大幕府》为名出版。我博士论文题目是《晚清幕府研究以陶、曾、李、袁幕府为例》,将要出版时,书稿责任编辑在我上班时间打来电话,要我在5分钟内重拟一个书名,并说为了走市场,书名不能太学术,尤其不许出现论研究等字眼,情急之下,我脱口而出,那就叫晚清四大幕府吧,结果即被采纳。不久,我就后悔自己的草率,觉得太不高大上了,但想不出好的书名,只能如此。若干年后,有一套丛书即叫晚清四大幕府丛书(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出版),除一个幕府与我书中不同外,其他的完全一样;最近我又发现有一本以四大幕府为名的书(林存阳著: 《乾嘉四大幕府》,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顿时感到心里踏实,不再为自己给处女作起名的不负责任而愧疚了。在书中,我通过梳理中国幕府制度的发展史,提出晚清幕府是一种幕府形态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幕府制度滥觞于战国时期,历经宋元以前时期、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三个阶段,具有传统幕府、明清幕府、晚清幕府和民国幕府四种形态。晚清幕府以地方大员尤其是督抚的幕府为载体,是在嘉道年间清王朝陷入内外交困的窘境中产生的,经过一个从发轫、形成、扩展到蜕变的变迁过程。晚清幕府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演进,不断完善其制度特征,具体体现在: (1)幕府人员来源广泛,包括儒生、绅士、留学生、在职官员以及洋人等;(2)幕府中设立各种局所,由幕主札委幕府人员管理,使幕府政府化;(3)经幕主保举,幕府人员可以军功劳绩受到奖叙,或获取一官半职,或超擢升迁,又使幕府人员职官化;(4)幕主和幕府人员以幕府为纽带结成了一个个利益集团。李志茗: 《晚清四大幕府》,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0、12页。
尽管上述看法建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但传统幕府明清幕府晚清幕府和民国幕府这些概念是我第一个提出的并予以界定;晚清幕府上滥觞于明清幕府,下流播至民国幕府,是对传统幕府的回归与超越,也是我首次如此定位的,为此我很惶恐,担心招来争议和质疑。所幸《晚清四大幕府》出版后,这种情况并未发生。当然不是该书没有读者的缘故,而是有关研究者阅读了之后,出现了几种态度: 第一种是无动于衷,不作回应,一如既往将晚清幕府理解为晚清时期的幕府。如肖宗志所写《1994年以来晚清幕府研究述评》一文载《贵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96101页。,题名出现晚清幕府一词,文中也提到《晚清四大幕府》,但他将绍兴师爷等明清幕府的内容也列入晚清幕府的研究中,并强调许多断代性质的清代幕府研究著作,其论及的内容延伸到晚清,也应列入晚清幕府制度研究的成果中。张兵、侯冬《清代幕府研究述评》一文载《西北师大学报》2011年第3期,第9299页。,虽然说李志茗《晚清四大幕府》由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以晚清幕府作为研究对象,指出晚清幕府是明清幕府的新变,它是伴随着清王朝中央集权的衰落而出现的,但仅将《晚清四大幕府》作为从某一角度对清代幕府进行研究的代表作拿出来举例而已,并没有接受书中所提概念。
第二种是另辟蹊径,再提一说。如王勇在其博士论文《张之洞督抚幕府及地方新官僚体系》中,指出李志茗先生所著《晚清四大幕府》一书,是21世纪初晚清幕府研究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不过他认为《晚清四大幕府》所论都是督抚幕府,督抚幕府只是清代幕府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代表晚清幕府的整体,因此他提出督抚幕府的概念,指出督抚幕府是清代各省地方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总督、巡抚所拥有的幕府,督抚幕府在咸丰朝之前只是一个非官方的办事班子,在咸丰朝以后逐步发展成为以督抚为中心、职能机构建制齐全、办事人员众多的地方新官僚体系。王勇: 《张之洞督抚幕府及地方新官僚体系》,清华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011、1页。关晓红《清季督抚文案与文案处考略》一文载《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3期,第141150页。除该文外,关晓红在《晚清督抚衙门房科结构管窥》(《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5562页)、《从幕府到职官: 清季外官制改革中的幕职分科治事》(《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第88103页)、《独断与合议: 清末直省会议厅的设置及运作》(《历史研究》2007年第6期,第6581页)、《晚清局所与清末政体变革》(《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5期,第422页)等文中又分别提出房科、局所在督抚衙署行政运作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幕府、房科、文案处、局所在督抚衙署中并存,前者只是私人性质而非职务行为,所提供的主要是他们熟悉的官场规则和私相授受的经验,而后三者则相对权责分明、程序井然,契合了近代科层制的精神,使政府职能细分化和业务专门化。,在作学术史回顾时说:研究清代幕府的成果颇为丰富,除郑天挺、缪全吉、朱东安外,近年来尚小明、成晓军、李志茗等人的研究也不无新意,但她强调咸同之际督抚文案委员及文案处的出现,是晚清督抚衙署行政体制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由行营文案衍生出督抚文案,进而变成文案委员,幕友逐渐职官化。与此同步,文案处进入督抚衙署,成为常设机构,始则与幕府并存,继而取代幕府掌控科房,衙署机构也日渐行政体制化,至清季外官改制时,文案处不仅成为督抚衙署改设幕职的基础,而且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改制的进程和样式。就此,她下结论说:从清代至民初,行省最高权力中心的行政运作和结构演变,曾经历了从私人性质的非正式组织,至正式行政体制建构的重要转变,其过程至少应当分为幕府、文案处和幕职三个阶段。清代地方各衙门辟幕成风,有无幕不成衙之说,尤其晚清时期幕府活跃的程度尽人皆知,在清人文集、笔记里多有所见,袁世凯幕府甚至被称为霸府,因此,关晓红文案处取代幕府的论断虽然新颖,但值得商榷。
第三种是所见略同,能够接受。如黎仁凯《晚清的幕府制度及其嬗变》一文载《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第176180页。,指出学界对晚清幕府的研究已呈升温趋势,但包括《晚清四大幕府》在内仍然是个案研究为主,认为晚清幕府的宏观研究有待加强。该文就是他宏观研究晚清幕府的成果,其观点如下:晚清幕府是指鸦片战争至清王朝灭亡期间的幕府,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四大幕府最为典型。晚清幕府系由明清时期的传统幕府发展而来,是中国幕府制度发展的极盛和走向衰亡的时期。晚清幕府在入幕人员的选择、幕务及所起的作用方面,继承了传统幕府的一些特色,成为国家政治人事制度的重要补充。但是,它与传统的幕府相比,又发生了极大的变异,主要表现在幕府机构的扩充和幕府人员职能的变化、入幕方式的变化、幕主与幕员主从关系的确立和经济关系的分离等。这些观点与《晚清四大幕府》大同小异。此外,陆胤在其博士论文《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中陆胤: 《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张之洞学人圈考论》,北京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334页。,注意到近来社会史、制度史研究注重机构、规章、人事的连绵而非断裂,强调外在描写而非内部演绎,使得晚清幕府研究在时段和视角上都得到了延伸,认为《晚清四大幕府》将幕府放在社会变动的长时段中观看,涉及晚清幕府制度与民国以降的近代官僚制度接轨的问题。
上述三种态度,第一、二种实际上都是不接受晚清幕府及相关概念,但又有所不同。第一种只是写一篇学术评述文章,并不研究晚清幕府,如实引述或介绍书中的观点即可,不作任何评论,所以根据其行文内容,难以确知其真实想法;第二种是出于研究需要,仔细阅读了这本书,在肯定该书研究价值的基础上,另辟新的研究路径。第三种态度与第二种一样,也是为了自己的研究而关注该书,所谓能够接受,不是全盘接受,仅仅大家的看法比较接近,认同度比第二种高一些而已,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就此而言,《晚清四大幕府》出版之后引起有关研究者的注意和评判,尽管大家的态度不一,对某些看法有不同意见,但仍以肯定为主,所以自以为书中所论至少可成一家之言。
二、 批评与回应
《晚清四大幕府》出版已十多年了,现在再来看这本书,自然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但书中的基本概念和观点,我依旧坚持,因此针对一些学者的不同意见,需要给予回应。如上揭黎仁凯《晚清的幕府制度及其嬗变》一文不同意书中晚清幕府从陶澍幕府发端的说法:
晚清的幕府是由明清时期的幕府发展演化而来,至于其上限起自何时,有的学者认为起自嘉庆朝,从而把陶澍幕府划归晚清幕府。笔者认为,陶澍已于鸦片战争前去世,其幕府无论从规模、入幕方式和幕务看,均没有超脱出传统清代幕府的窠臼。鸦片战争后的幕府则不同,在幕府机构、规模、入幕方式、人员构成、主客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已逐渐具有了近代社会气息。因此,晚清幕府上限应起自道光朝鸦片战争后。
关于晚清幕府的起源,我书中是这么写的:晚清幕府是在清王朝步入衰世时期出现的,始于嘉庆、道光年间,终于清亡,有一个兴起、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大体说来,可以分成发轫期、形成期、扩展期、蜕变期四个时期,而陶澍幕府、曾国藩幕府、李鸿章幕府、袁世凯幕府分别是这四个时期的典型代表李志茗: 《晚清四大幕府》,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并未明确说及晚清幕府起自何时,而我书中所论陶澍幕府是指道光五年(1825)以后陶澍任江苏巡抚及两江总督时所开的幕府,如果一定要说晚清幕府的上限,那也应该是道光朝,而非嘉庆朝。也许有人又会问,那你为什么要说嘉道年间误导人家?原因之一在书中也有交代,即从嘉道时期起,清朝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大为减弱,后生新进,顾忌渐忘,稍稍有所撰述,由此原本万马齐喑的清代思想文化界,又响起经世的大潮音,促成士风士习的转移。就在此时,海警渐动,西方列强鼓浪而来,意图侵入中国,受经世思潮影响的士人急欲周知外事,孟森: 《明清史讲义》,北京: 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14页。开始关注夷情,此后清代的政局便出现了种种新变化。李志茗: 《晚清四大幕府》,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
原因之二,在变局初露端倪的嘉道时期,陶澍即洞察时艰,识拔人才,辟设幕府,厉行变革,其作为以开风气之先和垂范后世为时人所津津乐道。黄彭年说他独于宴安无事、局守文法之时,洞见症瘕,亟起救药,而海内百余年之积弊始彰。黄彭年: 《陶楼文钞杂著》,台北: 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第666、664页。张佩纶与张之洞议论道光以来人才时,一致认为当以陶文毅为第一,从其发端,约分三派: 讲求吏事、考订掌故,得之者在上则贺耦耕,在下则魏默深诸子,而曾文正集其成;综核名实,坚卓不回,得之者林文忠、蒋砺堂相国,而琦善窃其绪以自矜;以天下为己任、包罗万象,则胡、曾、左直凑单微,而陶实黄河之昆仑,大江之岷也。张佩纶: 《涧于日记》第1册,台北: 学生书局1966年版,第126127页。对于晚清幕府下设局所,曾国荃推求源流,上疏说:考设局原委,不自近年始,始于道光年间前两江督臣陶澍。军兴以后,前湖北巡抚臣胡林翼、前两江督臣曾国藩,皆师其意而踵行之。《曾国荃全集》第2册,长沙: 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529页。培育人才、创设局所,励精图治,陶澍及其幕府可谓开创晚清幕府先声。
原因之三是任何制度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积之以渐,逐步形成完善的。晚清幕府源自明清幕府,也有一个演进的过程,刚开始必然像黎仁凯所说那样带有较多的明清幕府特征,然而一定会有新的变化,这个新的变化在鸦片战争之前已出现。如陶澍幕府主动改革吏治民生中的弊政,林则徐幕府聘请外语人才翻译外国书报,它们的幕务、职能较之传统的明清幕府已有不同,这些不同正是晚清幕府在明清幕府中孕育的新的制度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这些新因素顺乎社会之演进,应乎现实之需要缪全吉: 《清代幕府人事制度》,台北: 中国人事行政月刊社1971年版,第1页。,不断扩张壮大,终于在太平天国爆发后促成晚清幕府之出现。可见,道光时期部分督抚幕府与时俱进,敢于开新,勇于作为,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明清时期另一种幕府形态即晚清幕府的滥觞,是为晚清幕府发端期。李志茗: 《晚清幕府的嬗变与近代社会变迁》,《厦门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第93100页。另还可参看李志茗: 《陶澍幕府: 晚清幕府的先声》,《福建论坛》2008年第8期,第6469页。这两文其实就是针对黎仁凯的批评而写,只是没有点明而已。因此,我认为黎仁凯关于晚清幕府上限应起自道光朝鸦片战争后的说法不成立,制度是有延续性的,并经逐渐演变而成,人为划线并不合适。
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人们习惯于用这个时间节点来区分传统与近代、清前中期与晚期,所以黎仁凯的看法有一定代表性。王勇受其影响,也认为李志茗选取嘉道年间的陶澍幕府作为晚清幕府制度变革的起始点是值得商榷的,在他看来,陶澍幕府在规模、职能、人事管理方面,与以往督抚幕府并无本质区别,尚未能从体制上改变既有的幕府制度,进而他猜测李志茗选取陶澍幕府作为考察晚清幕府制度变革的起点,似乎是受到了尚小明《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一书的影响,因为尚小明将陶澍幕府评价为清代学人幕府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然而尚小明是从学术思想史而不是从政治制度史的角度,来讨论陶澍幕府在清代幕府发展史上的地位,言外之意是我张冠李戴,不明就里。王勇: 《张之洞督抚幕府及地方新官僚体系》,清华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1页。其实,1998年我以晚清幕府制度研究作为博士论文选题时,互联网尚未普及,文献检索要靠翻阅报刊的目录索引,我不知道尚小明及其所写博士论文。他的博士论文于1999年10月出版,我已经在看陶澍的材料,着手研究其幕府。而我对陶澍的接触则更早,1996年参加吴雁南教授主持的国家八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中国近代社会思潮课题组,我负责嘉道时期的经世思想部分,就已写到陶澍。该成果先行发表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第7783页上,名为《清嘉道年间的经世思想》。本来对这个问题我是不想辩解的,考虑到既然要回应王勇的批评,如果单单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好像是在回避,所以稍作解释,不知是否说清楚?当然,尚小明的书对我帮助很大,一方面,他也写了陶澍幕府,说明吾道不孤,增强了我的信心;另一方面,他所写陶澍幕府对我很有启发,尤其陶澍幕府表补充了我统计陶澍幕府人物的不足,也为我节省一些翻检文献的工夫,在此要对他表示感谢。王勇还说:
李志茗在界定自己研究对象的时候,先是解释道:晚清幕府是指始于嘉庆道光年间的清代地方大员尤其是督抚大员的幕府;之后又称本书所谓的幕府特指晚清地方大员尤其是封疆大吏的幕府,其他的不在本书讨论之列。那么这些地方大员封疆大吏究竟是指谁呢?
晚清时期,不仅地方上各级衙门有幕府,就是中央的王公大臣也有幕府,最著名的就是肃顺,幕中有高心夔、王闿运、郭嵩焘等人。但对于晚清政局及近代社会变迁影响最大的应为地方大员尤其督抚的幕府。地方大员究竟指谁呢,在战争期间指的是地方领兵大员或钦差大臣,如鸦片战争前夕的林则徐,太平天国时期的向荣、曾国藩、左宗棠、胜保、袁甲三等,中法战争时期的彭玉麟等。这些人有的后来担任了督抚,但刚开始领兵时,都是地方上的大员,尤其曾国藩从咸丰四年建旗东征到咸丰十年任两江总督之前,当了七年的领兵大员,可这几年他的幕府人才济济,影响很大。至于封疆大吏更好理解了,就是指督抚,不管是战争时期,还是承平时期,只要他们想有所作为,其幕府一定令人瞩目,很有能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