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NT$
505.0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NT$
352.0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NT$
356.0
|
編輯推薦: |
本书紧密结合空间信息技术,综合分析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建筑的影响,建立了综合建筑区划,取得了良好结果。本书可以为相关研究与应用提供基础资料,对推动因地制宜的乡村建筑创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
內容簡介: |
本书探讨了区域研究与区划的方法,着重指出了建筑综合区划的目的、任务、作用和意义,并利用空间信息技术的方法对中国乡村建筑进行了综合分区,旨在综合分析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建筑的影响的基础上,阐明乡村建筑的地域性特点,为因地制宜的乡村建筑创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本书可作为科研院所区域规划、建筑区划、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科研人员及研究生的参考用书。
|
關於作者: |
沈涛,男,1976年出生,祖籍山东,理学博士。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至2009年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至今在北京建筑大学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进行教学科研工作,主要讲授课程:地图学、人文地理学、遥感原理,主要研究方向:空间信息技术应用。
|
目錄:
|
第1章绪论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
第2章区划与建筑综合区划的方法探讨25
2.1 区域与区域研究25
2.2 区划方法28
2.3 建筑综合区划33
第3章中国乡村建筑自然环境区划研究39
3.1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建筑气候区划研究39
3.2 地形与植被区划80
3.3 中国乡村建筑构筑形态区划90
第4章中国乡村建筑人文环境区划研究93
4.1 文化与文化系统93
4.2 乡村建筑人文环境区划的依据95
4.3 乡村建筑人文环境的结构要素96
4.4 乡村建筑人文环境区划的原则97
4.5 乡村建筑人文环境区划99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107
5.1 建筑综合区划研究107
5.2 空间信息技术应用115
5.3 总结与展望116
参考文献117
|
內容試閱:
|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在全国各地的农村里存在着大量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其中蕴含着可供挖掘的巨大财富。这些建筑是地域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是对建筑功能和材料的展示,并且具有独特的审美观念。这些都是现代建筑难以具备的特点。建筑所具有的客观属性地域性,源于建筑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和人文环境的千差万别。为了研究建筑的地域特性,我们必须承认并研究这些客观差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现和揭示建筑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为其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建议。建筑的地域性还具有多学科研究的特性。建筑的地域性表示了建筑与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态、文化传统、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之间特定的关联。从地理学的理论来看,区划研究是最基本的研究视角和分析范畴。一般来说,各个划分出来的区域在其结构上具有一致性或者整体性,并且在其空间格局上具有与其他区域单元不同的特点。空间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获取、数据管理、空间分析等多种功能,在地理、测绘、农业、环境、水文、地质、土地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研究和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区划是一种对具有空间特性的事物进行直观分类和管理的过程,而空间信息技术强大的空间信息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已经在各种区划(如资源区划、气候区划、农业区划、灾害区划等)的研究中显示出巨大的优势。诠释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将建筑的地域性研究与区域理论及空间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分析研究,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本书通过分析全国范围内乡村建筑和规划的调查资料,总结了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必须要掌握建筑的地域分异规律,必须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进行建设,才能使中国乡村可持续发展。为此,本书诠释了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将建筑的地域性研究与区域理论及空间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了交叉综合性分析研究。本书探讨了区域研究与区划的方法,着重指出了建筑综合区划的目的、任务、作用和意义。然后,应用空间信息技术研究了影响建筑的气象、地形等自然环境要素,得出它们的空间分布,并根据建筑设计的要求对这些要素进行分区。在文献阅读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在空间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影响建筑的人文要素进行了区划。本研究紧密结合空间信息技术,综合分析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建筑的影响,在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对中国乡村建筑进行了区划。本书是作者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出站报告的基础上编辑而成。近几年,一直想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可惜没能取得显著成果,暂时先将以前的研究内容出版,以供读者参考。另外,因地图出版审查的原因,大量图解在此版本中未能与读者见面,甚为遗憾,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公开出版,进而与读者进行更好的探讨。作者在书中阐述的内容仅为一家之言,由于研究水平和工作经验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