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NT$
500.0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NT$
194.0
《
推拿纲目
》
售價:NT$
1836.0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NT$
1112.0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NT$
347.0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NT$
811.0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編輯推薦:
1. 毫无疑问,国内国际宏观经济的发展与格局的变化,是我们无法回避主流。生活在其中的我们,需要把握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脉搏。而这本书就会给人以认知回应。
2. 本文结合过去的经济热点信息或问题 ,采取专题式论述,将思维从碎片式中拯救出来,帮助搭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与逻辑。
3. 认识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著作不仅仅分析问题,而且还给出决策建议,为中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探索解决途径,帮助读者判断未来趋势,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4. 内容深入简出,同时具有何帆老师一贯的幽默,使阅读更像是进行一场轻松的高峰对话,同时帮助快速搭建、修正知识体系。
內容簡介:
《新时代与新格局》为何帆、朱鹤两位老师及其团队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逻辑和全球经济格局的研究成果,兼顾国内宏观和国际宏观,试图打通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研究。这些研究共分为四个主题,分别是:新周期之辩、中国经济如何转型、全球央行货币政策、全球经济格局,涉及到了经济新周期、企业改革、金融市场改革、全球央行政策,以及热点事件掩映下的全球经济格局等内容。文章对国内热点经济现象的透彻剖析,不仅涉及到了宏观经济形势或政策的变化,而且深度挖掘深层次的影响因素,通过专题的形式将问题研究得更为透彻。
關於作者:
何帆 200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经济学教授,熵一资本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和国际政治经济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财新传媒首席经济学家,纽约新经济思维研究所(Institute of New Economic Thinking)高级研究员,曾在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著名高校任客座教授。深度参与了人民币汇率改革、中美经济战略对话、G20等国家重大决策的政策讨论,是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财政部、外交部等国家部委的专家顾问。何帆教授当选为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青年全球领袖(2005年)、亚洲社会(Asia Society)青年领袖、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青年领袖(YLF)、央行行长及学者30人小组(Bellagio Group)成员。
朱鹤 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熵一资本全球宏观研究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全球宏观经济、中国对外投资。
目錄 :
目录
序 V
第一章 新周期之辩
中国经济的新周期到来了吗 003
五问新周期之一:
主动补库结束后,谁来填补需求缺口 009
五问新周期之二:
企业利润回暖的原因究竟为何 019
五问新周期之三:
企业利润回暖必然会导致企业投资增加吗 025
五问新周期之四:
当前信贷环境能支持企业开启新一轮的产能投资吗 038
五问新周期之五:
在当前经济结构下,投资还能否主导GDP增速 047
第二章 中国经济如何转型
探寻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057
去产能困局:进退两难的煤价 063
坚持市场化的去产能 069
国有企业去杠杆的困难与应对 073
债转股不宜成为降杠杆的主要手段 079
金融去杠杆,实体稳杠杆 083
打破刚性兑付,首要在于清理多层嵌套 088
去杠杆初现成效,仍需标本兼治 093
金融开放宜缓不宜急 097
打开金融开放之门 102
第三章 全球央行货币政策
加入SDR将开启人民币资产的大时代 109
如何理解当前的汇率升值 117
加速汇改是消除贬值预期的最好办法 122
货币政策难言转向 128
汪洋中的一条船:次贷危机十年来美联储的对策 132
美元是听特朗普的,还是听美联储的 146
美联储缩表的时机、节奏及市场影响 150
短期长期挑战并存,欧央行货币政策转向不易 158
第四章 全球经济新格局
这里的十三五静悄悄 167
中国与全球化: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选择 172
G20议题:演变与逻辑 176
抛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全球经济将再一次陷入危机 182
中美经济竞赛:跑得快的能不能赶上跑在前的 188
重视英国脱欧的连锁效应 194
意大利公投短期冲击可控,中期挑战更大 198
法国大选未出意外,马克龙任重道远 204
总统的诅咒 209
后记 221
何帆博士团队成员简介 223
內容試閱 :
我从事宏观经济研究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了。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经历了中国经济的重大变化,也目睹了宏观经济研究的风格转变。借本书出版之际,和读者朋友交流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从中国经济的变化来看,在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经历了周期性的变化,也经历了趋势性的变化。若从大的趋势来看,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开放红利。一方面,中国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快速进入全球市场,充分享受了市场开放带来的需求红利,同时还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外资持续流入。另一方面,中国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学习到了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逆风上扬,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全球经济陷入更为艰难的困境。这个时期,中国经济开始出现新的变化。新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投资成为稳定总需求的重要力量;二是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产业。到了2013年之后,中国经济开始步入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呈现出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大家逐渐适应了8%以下的GDP增速。但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规模优势开始凸显。不断涌现出的新经济和新业态,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从宏观经济研究的风格来看,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传统的宏观经济研究主要集中于智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一直是宏观经济研究的重镇,它有专门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小组,其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解读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关分析报告也经常发表在《经济研究》等一流学术杂志上。再之后,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为代表的高校智库,开始崭露头角。北大朗润园汇聚了一批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高手,这些前辈至今依然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界的领军人物,如周其仁、宋国青、黄益平、卢锋等。我曾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工作,我们的团队由余永定老师带队。当时团队里的年轻人,现在已成为市场上知名的宏观专家,像姚枝仲、张斌、张明、徐奇渊、肖立晟等。我们团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人民币汇率、货币政策等宏观政策领域,比较突出的风格是兼顾国内宏观和国际宏观,试图打通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研究。
2005年前后,金融机构开始成为分析中国宏观经济的重要力量。最早的研究者来自国际知名投行,如瑞银集团的乔纳森??安德森,摩根士丹利的斯蒂芬??罗奇,渣打银行的王志浩,等等。他们的分析视角和传统的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非常不同,令人耳目一新。之后,一批在国外受过经济学训练的学者纷纷加盟国际金融机构,如彭文生、沈明高、汪涛等。与此同时,市场本土的研究力量也在崛起,影响力并不逊于国际投行的研究者,如高善文、李迅雷等。近年来,许多有丰富的政府机关工作经验的专家学者也转入市场,如伍戈、钟正生、张岸元等。他们把深厚的研究功底和在体制内的工作经验结合起来,提供了观察中国经济的一种新的角度。其实,有许多政府部门拥有强大的研究团队,央行正是其中的最佳代表,虽然他们的研究在公开渠道不太能够见到。
回顾这20年的宏观研究经历,我有几点体会想与诸君分享。当然,这些体会不一定对,仅供各位参考。
其一,宏观研究是个手艺活,不是严密的科学。要研究中国宏观经济,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还要善于把理论与中国的现实结合起来。我还记得当年在讨论猪通胀的时候,徐奇渊为了研究猪肉价格波动,曾经深入一线,直接去调研养猪场,给我们讲了很多养猪秘诀。调研有助于增加我们对宏观经济的直观感受,这已经成了我们团队的惯例。例如,为了研究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我们专门组织团队去香港、新加坡、伦敦等地调研,通过拜访当地的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掌握了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一手材料和最新进展。
其二,宏观研究需要同时结合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其他学科。中国的经济结构变化太快,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非常不稳定,因此不能完全按照传统的宏观经济框架,也不能完全借助计量方法来研究数据间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更多的学科门类,把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应用在宏观经济分析上。例如,产业结构转型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很大,这时候就必须结合发展经济学的框架,从产业结构变迁的角度考察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变化和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再如,中国有纷繁复杂的经济政策,政府出台这些经济政策的目的、选择的政策工具、预期的政策效果,都会对宏观经济产生直接影响。
其三,宏观研究热点问题做得太多,专题问题研究不够。对于市场而言,关注热点问题、做出及时分析至关重要,但对于宏观经济的学者而言却未必如此。我经常跟学生说,研究宏观就是培养自己对趋势和周期的感觉。与趋势和周期相比,热点问题就像潮汐中卷起的巨大浪花。要研究好趋势和周期,就必须对重点问题进行长期深入的专题研究。当然,我不是说热点问题没必要研究,而是说宏观研究要分清主次。真正好的热点研究,背后一定有着非常扎实的专题研究支撑。
最后,宏观经济研究开始出现了团队化的趋势。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政府智库,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一点,那就是宏观研究团队越来越大了,甚至有很多基金公司的宏观研究团队规模,已经超过一些中小券商的宏观团队规模。宏观研究团队化之后,最大的好处是团队内部可以有比较明确的分工,每个人可以相对专注地研究固定的领域,而且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可以更方便地讨论交流。团队化的另一个好处是有助于把宏观研究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而且也只有把手艺传承下去了,团队才可以持续存在。换言之,一个人走江湖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本书是我们宏观研究团队的成果汇报。我们的风格是做专题,出一个系列,试图把一个问题研究得更为透彻。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宏观经济形势或政策的变化,而且是深层次的影响因素。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团队,从一开始就带着学生尝试写作。我对所有的学生提出了一个看上去简单的要求,那就是用简单的白话文把一件小事说清楚。但实际情况是,这个要求并不简单。我们会引导学生多看数据,多思考怎么用一张图把关键事实呈现出来,同时要关注每个数据背后的故事。除了研究本身,我们也非常重视训练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当你成为一名研究组织者之后,你看到的就不只是研究内容和技术本身,而是整个研究的全貌,这其中包括如何组织研究、如何规划时间等等。我们特意把所有参加过团队研究的成员名单放在本书的附录,一是感谢他们为团队做出的贡献,二是激励他们做出更大的贡献,希望长江后浪推前浪,年轻一代能超越我们这一代的研究水平。
本书收录了过去两年我们团队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这些研究共分为四个主题,分别是:新周期之辩、中国经济如何转型、全球央行货币政策、全球经济新格局。这些研究中包括一些时效性较强的研究,为此我们专门增加了注释,说明我们对事情最新进展的看法。总的来看,许多看上去时效性较强的研究并没有过时,我们的分析逻辑对于当下的情形依然适用。还有一些研究跟当下有关,相关话题至今仍在持续,如去杠杆等。关于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探讨,有待未来随着事情的进展加以验证。
当然,本书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未来,我们还会在宏观研究领域继续努力,争取从更多、更新的视角拓宽对中国和全球经济的认识,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我们团队的最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