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概念与方法 [美]马苏德·索鲁什 [美]理查德·D.布拉茨
》
售價:NT$
640.0
《
中平:东汉王朝大崩溃(184—189)
》
售價:NT$
245.0
《
基于鲲鹏的分布式图分析算法实战
》
售價:NT$
495.0
《
中国历史研究入门(全二册)
》
售價:NT$
1290.0
《
夺回大脑 如何靠自己走出强迫
》
售價:NT$
299.0
《
夏天,19岁的肖像(青鲤文库)岛田庄司两次入围日本通俗文学奖直木奖的作品 ,同名电影由黄子韬主演!
》
售價:NT$
225.0
《
图解机械工程入门
》
售價:NT$
440.0
《
股市长线法宝(第6版)
》
售價:NT$
640.0
|
內容簡介: |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2012 年制订的《高等学校理工科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的《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及广大读者的意见, 本书增添了一些工程实例图片, 更新了部分例题。
从力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 本书更注重基本概念, 而不追求烦琐的理论推导与数学运算。与以往同类教材相比, 本书难度有所下降, 工程概念有所加强, 引入了大量涉及广泛领域的工程实例及与工程有关的例题和习题。
全书除“工程力学课程总论” 外, 分为2 篇, 共12 章。第1 篇为工程静力学, 包括: 工程静力学基础、力系的简化、工程构件的静力学平衡问题等共3 章。第2 篇为材料力学, 包括: 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杆件的内力图、拉压杆件的应力变形分析与强度设计、梁的强度问题、梁的位移分析与刚度设计、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变形分析与强度刚度设计、复杂受力时构件的强度设计、压杆的稳定性分析与设计、动载荷与疲劳强度简述等共9 章。
本书适用于开设少学时工程力学课程的各专业, 也可以作为专科、成人教育各专业的工程力学教材。
|
目錄:
|
目录
第3 版前言
第2 版前言
第1 版前言
工程力学课程总论
0. 1 工程力学课程内容及其在工程设计中的
作用1
0. 2 工程力学的研究模型5
0. 3 工程力学课程的分析方法5
第1 篇 工程静力学
第1 章 工程静力学基础8
1. 1 力和力矩8
1. 1. 1 力的概念8
1. 1. 2 作用在刚体上的力的效应与力的
可传性9
1. 1. 3 力对点之矩9
1. 1. 4 力系的概念11
1. 1. 5 合力矩定理11
1. 2 力偶及其性质12
1. 2. 1 力偶12
1. 2. 2 力偶的性质13
1. 2. 3 力偶系及其合成13
1. 3 约束与约束力14
1. 3. 1 约束与约束力的概念14
1. 3. 2 柔性约束14
1. 3. 3 光滑刚性面约束15
1. 3. 4 光滑铰链约束15
1. 3. 5 滑动轴承与推力轴承17
1. 4 平衡的概念17
1. 4. 1 二力平衡与二力构件17
1. 4. 2 不平行的三力平衡条件19
1. 4. 3 加减平衡力系原理19
1. 5 受力分析方法与过程19
1. 5. 1 受力分析概述19
1. 5. 2 受力图绘制方法应用举例20
1. 6 结论与讨论22
1. 6. 1 关于约束与约束力22
1. 6. 2 关于受力分析22
1. 6. 3 关于二力构件23
1. 6. 4 关于工程静力学中某些原理的
适用性23
习题24
第2 章 力系的简化27
2. 1 力系等效与简化的概念27
2. 1. 1 力系的主矢与主矩27
2. 1. 2 力系等效的概念27
2. 1. 3 力系简化的概念28
2. 2 力系简化的基础———力向一点平移
定理28
2. 3 平面力系的简化29
2. 3. 1 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的
简化结果29
2. 3. 2 平面一般力系向一点简化29
2. 3. 3 平面力系的简化结果30
2. 4 固定端约束的约束力32
2. 5 结论与讨论33
2. 5. 1 关于力的矢量性质的讨论33
2. 5. 2 关于平面力系简化结果的讨论33
2. 5. 3 关于实际约束的讨论33
习题33
第3 章 工程构件的静力学平衡问题36
3. 1 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36
3. 1. 1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平衡
方程36
3. 1. 2 平面一般力系平衡方程的其他
形式40
3. 2 简单的刚体系统平衡问题42
3. 2. 1 刚体自由度的概念42
3. 2. 2 刚体系统静定与超静定的概念43
3. 2. 3 刚体系统的平衡问题的特点与
解法44
3. 3 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47
3. 3. 1 滑动摩擦定律48
3. 3. 2 考虑摩擦时构件的平衡问题49
3. 4 结论与讨论51
3. 4. 1 关于坐标系和力矩中心的选择51
3. 4. 2 关于受力分析的重要性51
3. 4. 3 关于求解刚体系统平衡问题时
要注意的几个方面52
3. 4. 4 摩擦角与自锁的概念53
3. 4. 5 空间力系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
简述55
习题56
第2 篇 材料力学
第4 章 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61
4. 1 关于材料的基本假定61
4. 1. 1 均匀连续性假定61
4. 1. 2 各向同性假定62
4. 1. 3 小变形假定62
4. 2 弹性杆件的外力与内力62
4. 2. 1 外力62
4. 2. 2 内力62
4. 2. 3 截面法 内力分量63
4. 3 弹性体受力与变形特征64
4. 4 杆件横截面上的应力65
4. 4. 1 正应力与切应力的定义65
4. 4. 2 正应力、切应力与内力分量之间的
关系65
4. 5 正应变与切应变66
4. 6 线弹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67
4. 7 杆件受力与变形的基本形式67
4. 7. 1 拉伸或压缩67
4. 7. 2 剪切67
4. 7. 3 扭转67
4. 7. 4 平面弯曲68
4. 7. 5 组合受力与变形68
4. 8 结论与讨论69
4. 8. 1 关于工程静力学模型与材料力学
模型69
4. 8. 2 关于弹性体受力与变形特点69
4. 8. 3 关于工程静力学概念与原理在
材料力学中的可用性与限制性69
习题69
第5 章 杆件的内力图71
5. 1 基本概念与基本方法71
5. 1. 1 整体平衡与局部平衡的概念71
5. 1. 2 杆件横截面上的内力与外力的
相依关系71
5. 1. 3 控制面72
5. 1. 4 杆件内力分量的正负号规则72
5. 1. 5 截面法确定指定横截面上的内力
分量72
5. 2 轴力图与扭矩图73
5. 2. 1 轴力图73
5. 2. 2 扭矩图75
5. 3 剪力图与弯矩图76
5. 3. 1 剪力方程与弯矩方程76
5. 3. 2 载荷集度、剪力、弯矩之间的
微分关系78
5. 3. 3 剪力图与弯矩图的绘制79
5. 4 结论与讨论82
5. 4. 1 几点重要结论82
5. 4. 2 正确应用力系简化方法确定控制
面上的内力分量83
∗5. 4. 3 剪力、弯矩与载荷集度之间的
微分关系的证明83
习题84
第6 章 拉压杆件的应力变形分析与
强度设计86
6. 1 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应力与变形86
6. 1. 1 应力计算86
6. 1. 2 变形计算87
6. 2 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强度设计92
6. 2. 1 强度设计准则、安全因数与许用
应力92
6. 2. 2 三类强度计算问题93
6. 2. 3 强度设计准则应用举例93
6. 3 拉伸与压缩时材料的力学性能95
6. 3. 1 材料拉伸时的应力-应变曲线95
6. 3. 2 韧性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96
6. 3. 3 脆性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97
6. 3. 4 强度失效概念与失效应力97
6. 3. 5 压缩时材料的力学性能98
6. 4 结论与讨论99
6. 4. 1 本章的主要结论99
6. 4. 2 关于应力和变形公式的应用
条件99
∗6. 4. 3 关于加力点附近区域的应力
分布100
∗6. 4. 4 关于应力集中的概念100
∗6. 4. 5 拉伸和压缩超静定问题简述101
习题103
第7 章 梁的强度问题106
7. 1 工程中的弯曲构件106
7. 2 与应力分析相关的截面图形几何
性质107
7. 2. 1 静矩、形心及其相互关系107
7. 2. 2 惯性矩、极惯性矩、惯性积、
惯性半径109
7. 2. 3 惯性矩与惯性积的移轴定理110
7. 2. 4 惯性矩与惯性积的转轴定理111
7. 2. 5 主轴与形心主轴、主惯性矩与
形心主惯性矩111
7. 3 平面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113
7. 3. 1 平面弯曲与纯弯曲的概念113
7. 3. 2 纯弯曲时梁横截面上正应力
分析114
7. 3. 3 梁的弯曲正应力公式的应用与
推广117
7. 4 平面弯曲曲率与正应力公式应用
举例118
7. 5 梁的强度计算121
7. 5. 1 梁的失效判据121
7. 5. 2 梁的弯曲强度计算准则121
7. 5. 3 梁的弯曲强度计算步骤122
7. 6 斜弯曲126
7. 7 弯矩与轴力同时作用时横截面上的
正应力128
7. 8 结论与讨论131
7. 8. 1 关于弯曲正应力公式的应用
条件131
7. 8. 2 弯曲切应力的概念131
7. 8. 3 关于截面的惯性矩132
7. 8. 4 提高梁强度的措施132
习题134
第8 章 梁的位移分析与刚度设计139
8. 1 基本概念139
8. 1. 1 梁弯曲后的挠度曲线139
8. 1. 2 梁的挠度与转角140
8. 1. 3 梁的位移与约束密切相关140
8. 1. 4 梁的位移分析的工程意义141
8. 2 小挠度微分方程及其积分142
8. 2. 1 小挠度曲线微分方程142
8. 2. 2 积分常数的确定 约束条件与连续
条件143
8. 3 工程中的叠加法145
8. 3. 1 叠加法应用于多个载荷作用的
情形145
8. 3. 2 叠加法应用于间断性分布载荷
作用的情形147
8. 4 简单的超静定梁148
8. 4. 1 求解超静定梁的基本方法148
8. 4. 2 几种简单的超静定问题示例148
8. 5 梁的刚度设计149
8. 5. 1 刚度设计准则149
8. 5. 2 刚度设计举例150
8. 6 结论与讨论152
8. 6. 1 关于变形和位移的相依关系152
8. 6. 2 关于梁的连续光滑曲线152
∗ 8. 6. 3 关于求解超静定问题的讨论152
8. 6. 4 关于求解超静定结构特性的
讨论153
8. 6. 5 提高刚度的途径154
习题156
第9 章 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变形分析与
强度刚度设计159
9. 1 工程上传递功率的圆轴及其扭转
变形159
9. 2 切应力互等定理159
9. 3 圆轴扭转时的切应力分析160
9. 3. 1 变形协调方程161
9. 3. 2 弹性范围内的切应力-切应变
关系161
9. 3. 3 静力学方程161
9. 3. 4 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切应力
表达式162
9. 4 承受扭转时圆轴的强度设计与刚度
设计165
9. 4. 1 扭转试验与扭转破坏现象165
9. 4. 2 扭转强度设计166
9. 4. 3 抗扭刚度设计168
9. 5 结论与讨论169
9. 5. 1 关于圆轴强度与刚度设计169
9. 5. 2 矩形截面杆扭转时的切应力169
习题171
第10 章 复杂受力时构件的强度
设计174
10. 1 基本概念174
10. 1. 1 什么是应力状态, 为什么要研究
应力状态174
10. 1. 2 应力状态分析的基本方法175
10. 1. 3 建立复杂受力时失效判据的
思路与方法175
10. 2 平面应力状态分析———任意方向面
上应力的确定176
10. 2. 1 方向角与应力分量的正负号
约定176
10. 2. 2 微元的局部平衡方程177
10. 2. 3 平面应力状态中任意方向面上
的正应力与切应力177
10. 3 应力状态中的主应力与最大切
应力178
10. 3. 1 主平面、主应力与主方向178
10. 3. 2 平面应力状态的三个主应力179
10. 3. 3 面内最大切应力与一点的最大
切应力179
10. 4 分析应力状态的应力圆方法183
10. 4. 1 应力圆方程183
10. 4. 2 应力圆的画法183
10. 4. 3 应力圆的应用184
10. 5 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应力-应变关系 应变
能密度186
10. 5. 1 广义胡克定律186
10. 5. 2 各向同性材料各弹性常数之间
的关系187
10. 5. 3 总应变能密度188
10. 5. 4 体积改变能密度与畸变能
密度188
10. 6 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强度设计准则189
10. 6. 1 最大拉应力准则189
∗10. 6. 2 最大拉应变准则190
10. 6. 3 最大切应力准则191
10. 6. 4 畸变能密度准则191
10. 7 圆轴承受弯曲与扭转共同作用时的
强度计算193
10. 7. 1 计算简图193
10. 7.
|
內容試閱:
|
第3版 前言
本书是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以及素质教育与创新精神培养的要求, 在国家面向21 世纪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的基础上而编写的, 充分反映了近年来工程力学工程静力学与材料力学 教学第一线的新成果、新经验。
承蒙全国工程力学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厚爱, 本书出版以来, 第1 版印刷了5 次, 累计印数2. 3 万册, 第2 版印刷了15 次, 累计印数4. 9 万册。在第3 版问世之际, 谨向关心本书的老师和各界的读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订的《高等学校理工科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以及教学第一线很多老师的意见, 这一版在内容与体系方面做了如下调整:
1. 更正了原书中的某些表述, 如“二力杆” 的定义等。
2. 更正了平面图形几何特性中的惯性矩与惯性积的转轴定理表达式。
3. 补充和更新了一批图片, 包括一些工程实例图片。
4. 更换和新增了一些例题。
5. 完善章节内容, 如在第3 章增加了“自由度” 的概念, 并对刚体系统的静定与超静定做了更全面的定义, 增加了考虑摩擦时的平衡形式的讨论; 在第7 章“梁的强度问题” 中增加了“平面弯曲曲率与正应力公式应用举例”; 第10 章的10. 9 节“结论与讨论” 中增加了“关于应力状态的几点重要结论” 和“应用强度设计准则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了教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诚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刘荣梅副教授接替本人担任本书的第一作者, 本人将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后续的修订和出版。
范钦珊
2017 年10 月于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