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凌文辁教授在继承和发展国外领导行为任务取向关系取向两维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将领导者的个人品德作为文化特异性因素纳入中国领导概念中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理论CPM 理论。本书从开展中国化领导理论研究的背景、出发点、研究思路,到研究设计、量表编制、结果讨论等多个方面,对 CPM 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既有历史的回顾,又有数据的分析,是对中国领导科学的一个精简总结和回顾,为领导科学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道路。本书逻辑严密,论证充分,对开展中国本土领导理论研究具有较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
內容簡介: |
本书系《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丛书》之一种,凌文辁教授在中国引入日本管理学家三隅二不二教授的PM理论后,结合中国国情对领导者个人品德的关注,将其进行了中国化,增加了C面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理论CPM理论。本书从开展中国化领导理论研究的背景、出发点、研究思路,到研究方法设计、工作量表编制、研究结果讨论等多个方面,对CPM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既有历史的回顾,又有数据的分析,是对中国领导科学的一个精简总结和回顾,为领导科学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道路。本书逻辑严密,论证充分,对开展中国本土领导理论研究具有较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
關於作者: |
李 明,男,1983年9月出生,山东菏泽人。管理学博士,现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领导科学教研部(现代人力资源测评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领导心理学、人才测评与领导选拔、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上海市社科规划系列课题,以及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其他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南开管理评论》《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上海行政学院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凌文辁,男,1941年1月29日出生,安徽凤阳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博士点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广东省人力资源管理学会名誉会长等职。是我国行为科学的最早开拓者之一,在工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理等研究领域成绩卓著。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及国际合作项目。发表论文500余篇,主编和参与出版著作20本。
|
目錄:
|
序 I
前言 III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领导科学研究的兴起 1
第二节 行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5
第三节 领导理论研究的中国化问题 13
第四节 领导理论研究的路线与哲学观 14
第二章 领导理论的演变发展与研究动向 17
第一节 领导理论的演变发展 17
第二节 CPM领导理论研究回顾 27
第三节 领导理论研究的新动向 33
第三章 CPM领导理论的形成 40
第一节 CPM领导模型的建构 40
第二节 CPM领导概念及其文化根源 44
第三节 CPM领导理论与家长式领导 49
第四章 中国人的内隐领导理论 56
第一节 中国人内隐领导理论的首次探讨 56
第二节 中国人内隐领导理论的再检验 60
第三节 内隐领导理论与CPM理论的关系 62
第五章 CPM领导理论动力机制的实验研究 65
第一节 理论推演与假设 65
第二节 情境模拟实验设计 70
第三节 CPM三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动力机制 76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81
第六章 CPM三因素影响作用的比较研究 85
第一节 CPM三因素对下属行为态度的影响 85
第二节 和谐组织内容结构的新探索 90
第三节 CPM三因素对和谐组织的影响 94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103
第七章 CPM领导行为对下属行为态度的影响机制研究 108
第一节 研究假设与研究方法 108
第二节 信任上司与情感承诺的中介作用 115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118
第八章 CPM领导行为对和谐组织的影响机制研究 122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22
第二节 研究假设与研究方法 123
第三节 情感承诺与心理所有权的中介作用 130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133
第九章 CPM领导理论的中国特色与创新价值 137
第一节 CPM领导理论的中国特色 137
第二节 CPM领导理论的普适性意义 139
第三节 CPM领导理论研究的创新价值 145
参考文献 151
后记 163
|
內容試閱:
|
尽管人们对领导科学的学科属性与学科定位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观点,但对于领导科学是一门研究现代领导活动规律及其方法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人们有着比较一致的看法。一直以来,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围绕领导活动、领导工作展开了持续不断的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领导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一方面,领导科学需要积极回应社会现实,思考并解答新时代领导活动中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领导科学也需要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着力开展中国本土领导理论的研究。回应新时代,领导科学研究需要在指导思想、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改革开放在社会主义中国刚刚走过了40年。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领导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在几千年文明历史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有时也包括道家、墨家、法家的思想)与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把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领导模式(包括管理方式)直接搬到中国来是不合适的。领导科学研究必须中国化,需要以中国人、中国组织、中国国情为研究对象,在继承中华优秀文化思想遗产,总结中国经验和吸收国外学术思想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得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并能指导中国的实践,解决中国的问题。本著作就是这方面研究的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
领导理论是探讨领导有效性的理论,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从20世纪初开始,国外研究者们从不同的切入点提出了不同类型的领导理论。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凌文辁突破并发展了国外领导行为理论工作取向和人员取向的两维结构模型,将领导者的个人品德作为文化特异性因素纳入到中国领导概念中来,提出了CPM领导理论。CPM领导理论是在继承和发展国外领导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自身文化特征,运用行为科学方法所建立的新的领导理论架构,具有典型的中国本土化研究的特征。本著作在坚持领导理论研究中国化的前提下,对30多年来的CPM领导理论研究,尤其是近些年关于CPM领导理论的动力机制及其有效性研究作了分析。从开展中国化领导理论研究的背景、出发点、研究思路,到研究方法设计、工具量表编制、研究结果讨论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回顾。
CPM领导理论研究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代背景下,突破了西方工作取向和人员取向的两维结构模型,提出个人品德是中国人评价领导者的一个关键因素。领导力不仅是领导者所代表的组织机能的展现,也是领导者个人品质的外在表现。因此,领导的概念既包括组织机能因素,也包括领导者个人品质因素。本著作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领导者的品德魅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发挥领导有效性的过程中,领导者的个人品德(C因素)不仅发挥着最强的影响作用,而且会对绩效达成机能(P因素)和团体维系机能(M因素)产生增强型的调节作用。CPM三因素的动力作用机制表明,领导者的道德品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通过行为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对相关思辨性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为我国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选拔和任用标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有些研究发表在心理学和管理学的权威期刊上,被学界同仁所认可。
著作中论述的量表工具、技术方法等,对于开展领导学研究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注重将社会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趣味性和启示性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基于行为科学的微观数据研究,能够让人们从一个新的科学视角来理解以德为先和谐等政治学和哲学命题。本著作提供了一个行为科学的研究范本,对开展中国本土领导理论研究具有较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希望该著作的出版,能够吸引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新时代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来,探索和扩展我国本土领导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向。
本著作是由我校青年学者李明副教授、博士与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凌文辁教授合作完成的。凌文辁教授是李明的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是CPM理论的提出者,两位学者的合作,使得本书对CPM领导理论的介绍更具系统性、全面性。作为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资助的推荐专家,我也乐于为本书作序。青年学者是学术发展的后备力量和科研创新的动力源泉,希望本著作的出版能够鼓励李明博士不忘初心、不负时代,勇于探索、敢于跨界,再接再厉、再创辉煌,在未来的学术发展道路上取得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