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世界航母、舰载机图鉴 【日】坂本明
》
售價:NT$
340.0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NT$
340.0
《
创伤与记忆:身体体验疗法如何重塑创伤记忆 [美]彼得·莱文
》
售價:NT$
295.0
《
复原力
》
售價:NT$
345.0
《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演变(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950.0
《
我可以近乎孤独地度过一生
》
售價:NT$
440.0
《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售價:NT$
340.0
《
古文观止(上+下)(2册)高中生初中生阅读 国学经典丛书原文+注释+译文古诗词大全集名家精译青少年启蒙经典读本无障碍阅读精装中国古代著名文学书籍国学经典
》
售價:NT$
440.0
|
編輯推薦: |
◎本书以通俗的语言讲解如何从历史中理解中国,如何从现状中研究中国
◎ 本书新增曹锦清教授11篇文章,展现曹锦清教授的*思考成果。
◎ 本书重新调整了文章布局结构,分为如何理解传统中国如何研究当代中国如何研究中国的农村与城市三个部分。
|
內容簡介: |
怎样理解、研究中国才相对准确?以西方的视角、立场、观点套裁中国的现实显然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然而只看中国的成绩而盲目乐观与只看中国的问题而盲目悲观也是不可取的。 曹锦清教授认为,要把中国的现实问题放入历史长河当中人们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解释。我们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拉大、大城市病、新农村建设、扩大内需与就业、转型发展、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等,与我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与治理经验,需要借鉴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和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的理论与实践,从中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法与路径。 曹锦清教授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的三农问题、城市问题、发展问题,本书为我们贡献了他*的思考、智慧与建议。
|
關於作者: |
曹锦清,著名社会学家。1949年生,浙江兰溪人,现任华东理工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社会学教授、博导。主要著作有《现代西方人生哲学》《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中国单位现象研究》《平等论》《黄河边的中国》《中国七问》等。其中《黄河边的中国》一书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成为观察研究中国当下农村社会的最权威、最流行的作品,并荣获第五届上海文学艺术奖,2004年其英译本出版。
|
目錄:
|
增订本代前言中华民族与中国版图001
序013
如何理解传统中国001
宋以来乡村组织重建历史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003
民权与国族孙中山对东西文化的思考与论述01
中国的和平传统:一个历史的考察021
和谐社会:传统思想资源及其当代启示066
论国学的可能意义100
儒学复兴之路梁漱溟论东西文化特质128
如何研究当代中国133
论中国研究的方法135
从后发国家工业化的视角重看中国百年思潮151
当代中国国家战略176
当代中国土地制度:农民工与工业化、城市化188
四个历史观与近六十年的历史202
从以西方为中心到以中国为中心208
印度归来话中印比较212
理解中国曹锦清教授访谈录226
如何研究中国的农村与城市235
三农研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237
三农研究的基本框架256
三农问题的思路与出路266
从和谐社会看三农问题283
社会转型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298
承包制小农与国家325
坚持土地家庭承包制,还是土地私有化353
三十年来的农村中国358
保卫我们的土地372
当代中国城市化与社会转型381
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城乡关系388
扩大内需,没有简单药方407
就业问题是重中之重417
代跋一回归传统:新中国的更化425
代跋二中国的天命436
附录郡县国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传统及其当代挑战447
|
內容試閱:
|
增订本代前言中华民族与中国版图
中国到底往哪里去,不仅中国人关注,而且全球人都在关注,因为中国的崛起将会改变中国国内乃至全球的资源分配格局。近十年来,西方人试图凭借西方的概念来理解中国,理解中国的市场经济,理解中国的政治运行,理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但是这些研究和解释大体出错。西方人不断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必须抛弃西方的概念才能理解中国,因为它的概念已经丧失解释能力,在被用来理解一个庞大民族的崛起时,已经丧失了它的认知功能。因而,学界提出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为方法,意思是把中国的当下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放入到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来重新加以审视。也就是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一个延伸。
拙文主要谈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到当代的基本历史脉络是什么,以及中华民族这个大共同体是如何形成的?第二个问题是:中国的版图是如何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扩展到长城内外的?
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
传统上或者说在新文化运动以前,中国人对历史的表述有三种。一种说法是3000年文明,这是指从周开始,至今3000余年。另一个说法是4000年文明史,那是从夏开始。还有一种说法是5000年文明史,这是按照《史记》的传统。司马迁的《史记》是部通史,从黄帝开始写起,从那时算起,至今是5000年文明史。
按照西方的标准,一个民族从野蛮状态跨入文明的门槛,有两个重大的标志,第一是城市的出现,第二是文字的出现。按照这两个标准,中国5000年的历史还在考察之中,因为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保留最早的是在商朝。商朝凡600年,前200年其国都在黄河流域,迁移不定,到了中期迁移到了现在的汤阴,也就是盘庚迁阴,商的第一个国都是在此地被考古发现的。目前正在寻找夏朝的国都,关于夏朝的国都在哪里,史学界有不同的说法,但是都没有确切的依据。考古学家正在寻找中国5000年前的国都,寻找5000年的文字,这个任务并未完成。如果从城市和文字这两个标准出发,我们的文明应从商朝开始。
现在我们都讲5000年文明史,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所以,中华民族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它的历史特别悠久及它的绵延不绝,它跨越5000年文明而历久弥新、弥大。这一特征是和其他古文明相比较而存在的。人类文明最早出现在欧亚大陆的北纬23到30之间,出现在四大河流域。这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两大文明早在2000多年前就湮没与断绝了,印度文明有断裂也有延续,它从最早的婆罗门教到佛教再到现在的印度教,从宗教文化的角度讲,它有它的延续性,但是从政治版图角度看,印度一直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曾经有印度人统计过,印度只统一过一次,也即公元前3世纪的孔雀王朝,这个王朝崩溃以后,印度再也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王朝,以后的王朝都由外来民族建立,最后给印度版图统一外观的是英国。印度作为一个宗教文明绵延了3000多年,但印度的本土文化却被外来的文化消灭了。
再看古希腊和古罗马。古希腊是城邦制国家,每个国家人口不超过10万。几百个城邦争斗不止,内战不息,当它的新帝国兴起的时候,城邦就成为一个过时的政体而在历史上湮没无闻。希腊的文化虽然绵延下来了,但是希腊人从此走向了衰亡。接下来的古罗马在它的强盛期把整个地中海都变成它的内海,但是罗马帝国在公元45世纪崩溃以后,再也没有建立起帝国。西方人一直想要恢复古罗马的辉煌,一直到希特勒还想建立第三帝国,但是最终失败了。所以,罗马人从伟大的罗马人变成了可怜的意大利人,并且,意大利人也不完全是罗马人的直系后裔。一个城邦制国家消失了,一个军事殖民帝国消失了,从此不再延续。观察西方文化,谈论2500多年的西方文明,我们不要忘记它的载体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一个载体是希腊人,第二个是罗马人,第三个才是日耳曼人。日耳曼人经过漫长的中世纪,用1000多年时间消化和吸收希腊与罗马的文字和思想,一直到1500年以后,西方人也就是现在的西欧人才踏上了一条文明创新的历史道路,赶上了大航海时代、商业扩展时代、工业化时代。所以,西方文明的载体是不一样的,而现在的西方文明载体已经越过了大西洋,美国是当前西方文明的核心载体。唯有中华民族历5000年没有断绝,是同一个民族在不断地扩展,不断地绵延。
中华民族的壮大有其历史过程,笔者称之为滚雪球式的融合、壮大。这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 第一阶段
通过春秋战国的战争融合,秦汉的统一标志着诸夏国家统一为一个单一的郡县制国家。秦朝由于它的王朝短促而颇受后世儒家的攻击,秦始皇在历史上的评价向来很低。但是,作为中国版图的第一个统一者,他第一次把长城以南、海南岛以北都归入到大秦的版图。汉从秦制,所以,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的融合是在秦汉之间。在西方对中国入侵以前,也就是西方从冷兵器进入热兵器时代以前,整个欧亚大陆的主要问题是偏南方的农业文明和偏北方的游牧部落之间的关系问题。古代中国的主要问题是以长城为界的农耕民族和游牧部落之间的融合与战争。一直到汉武帝时期,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休养生息,终于建立起巨大的国力。汉朝分前汉和后汉,享国400年(后人以汉来指称我们华夏民族,汉的出现标志着华夏民族第一次伟大融合的完成)。当时,在北方,与秦汉相对立的北方游牧部落也第一次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形态,对长城以南的农耕文明的汉民族构成了强大的军事威胁。
(二) 第二阶段
东汉以后分裂为三方,曹操统一了北方,但是赤壁之战的失败,导致三足鼎立的局面出现。尔后,在魏国,司马懿集团在曹魏政权势力上升,建立了西晋。西晋经历了短暂的统一,之后进入八王之乱。之后的一二百年内,北方少数民族趁中原战乱大举南下,几乎占据了整个黄河流域,和未向南迁的汉民族在这里发生了冲突也进行了融合。所以,汉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在黄河流域进行了一次混血,最后被汉文明所同化。东晋南迁到现在的南京,当时称作建康,并建立了东晋。并由此建立宋齐梁陈,史称南朝。北朝也经历过北魏、北齐、北周等。这一段时期对于华夏民族而言是一个战争、冲突、流亡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大融合的时期。生活在那个时期的老百姓是极其痛苦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数百年的痛苦、战乱和流离失所,为佛教进入中国扫清了道路,或者说,中国接受佛教的社会心理因素已经具备了。
从民族融合角度来看,一是北方的游牧部落进入黄河流域,和残存在黄河流域的汉人进行通婚,进行融合。二是黄河流域相当一部分汉族迁移到了南方,这是汉民族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南迁,和长江流域的,包括更南的广东和福建的土著,进行了通婚和融合。当时的土著有各种称呼,统称为北越(这个越和现在广东省简称的那个粤是同音同义不同字)。北方先进的农耕文明和政治管理形式也向南方移动,这样,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再加上珠江流域就形成了一个大唐盛世,中华民族迎来了第二次伟大的融合。
大唐盛世结束得太早,唐朝于公元618年建立,755年发生安史之乱,中央政权衰微,地方势力坐大,史称藩镇割据,对那些不断进入中国的少数民族也无力加以反抗。公元907年之后,大唐崩溃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这个阶段比较短暂,这一时期又是一个民族融合的高潮,也是汉族继续南下的高潮。
之后,历史进入宋朝时期。宋在经济上比较发达,技术上有所创新,文化上十分辉煌,但是军事上特别羸弱。原因是宋定都开封,北面黄河,无险可据,另外,河西走廊和河套流域被西夏占领,蒙古草原被辽、金占领,这样,一个主要的战略武器也就是马匹特别少,而单靠步兵不足以战胜强大的骑兵。
宋朝羸弱,一直到了蒙古民族在漠北的兴起,也就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崛起于漠北。成吉思汗先向西进行扩张,进入中亚,也就是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一带,然后,蒙古骑兵加上中亚骑兵(蒙古人联合了色目人,也就是现在回族的祖先。中亚人因为肤色有些白,眼睛有颜色,所以我们把他们叫做色目人),自西向东,先灭亡了西夏,而后与南宋合作攻辽,再之后,蒙古军队越过长江,攻入四川、云南,最后把南宋消灭,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大元帝国。这个游牧民族建立的强大国家的汉化程度不够,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继承能力较差,也造成统治经验不足,享国不到百年就被朱元璋所灭。但是,大元帝国的建立也为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及版图的进一步扩展建立了巨大的功勋。云南正式并入中国的版图,并且从此成为中华民族永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应该说是元朝所开创的。大元的版图,为各民族的融合,包括欧亚大陆的交往、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新开通,功不可没。
当然,这一次东西交流,主要是对西方有利。如果没有这次交流,中国的四大发明大概就不会传到西方,而没有中国的四大发明,西方的崛起是不可能的,这不是笔者的判断,而出自西方的伟大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当然,这对中国也有一些好处,比如说,中东的伊斯兰教历也即天文学传到了中国。元朝大科学家郭守敬是回族人,明朝的郑和也是回族人。所以,民族的融合和版图的扩展在汉唐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
(三) 第三阶段
最后是为我们当前13亿人的中华民族奠定了政治基础的明清两朝,尤其是清朝。中国自两汉以后,一直以中国人或汉人来指称自己。民族这个概念是从西方输入的,所以,近代以来,如何根据西方概念来进行自我指称就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其实,这两句话不是孙中山的原创,而来源于明朝的《讨元檄文》。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派徐达率数万大军直捣大都(今北京),出发前让刘基写了《讨元檄文》,檄文里面就有这两句话,所以,朱元璋的起义有民族革命的意思。这两句话被孙中山吸纳了,但是孙中山所说的鞑虏指的并不是从海上入侵中国的西方列强,而是指满族贵族。但是,要把满族贵族驱逐出去,赶回老家,老家又在哪里呢?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一部分可以称为满族的老家,辽宁省则一直在大明的有效管制之下。驱除鞑虏之后建立的中华民族的版图又应如何划分呢?孙中山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这种狭隘的种族革命妨碍了他对未来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版图的考虑,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才想到五族共和,在五族的基础上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
中华民族这个词是梁启超于1905年前后首先提出来的。按照西方的标准,要建立起一个民族国家,或者叫state,或者叫nation,或者叫statenation,总而言之,是一个民族建立一个国家。中国主要有五大民族,所以,孙中山再把五大民族包含在一个概念之下,叫中华民族。
解放以后,我们按照四个标准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进行了民族识别,结果,越识别,民族越多,一直到1979年定下56个民族。近代以来,中国被迫纳入西方的话语体系里面,只能用西方的概念来进行自我表达,这就产生了问题。需要考虑的是,首先,56个民族都很古老,有各自的文化和血脉传统。其次,中华民族还很年轻,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才产生100年多一点,所以,要形成中华民族这个共同的观念,要维持中华民族永不分裂,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 中国的版图是如何扩展的?
版图、主权、边界等概念都是西方独有的,中国人不具备。State这个概念形成于17世纪初,它主要有这几个要素:明确划分的边界;边界内的人民受一个主权者统治;所有的主权国家平等,它们之间的关系受国际法制约。这些概念,中国自古以来是不具备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西在这个问题上怎么也谈不拢。在西方人看来,他们是来要求通商、贸易,在其他国家的首都设立使馆,互派大使,在欧洲这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惯例,在中国却没有这个观念,中国人没有平等的主权国家的概念。
关于中国人传统的版图概念,我们可以称之为家国天下观。这个国叫中国。中国自秦汉以后就采取郡县制,对郡县以下的农民采取编户齐民的方式。
凡是不能列入郡县制的,中国就采取第二类的治理方式,一般叫做边疆,不叫边界,它包含了广阔的国土,这些国土包括北方的游牧部落。因为游牧部落不采取属地原则,而是属人原则,用清代的语言说就是盟、旗(现在,盟和旗变成一个行政区划概念,在古代则是族群概念,人群概念),凡在土地上流动的都不属于郡县制管理。
一国是要有两制的,南方的丘陵、山区很少有定居的农业,我们称之为游农,也就是流动的农业。在这些地方一般也不设置郡县。所以,古代的边疆概念用清代版图来理解的话,它包括内地中国,指的是长城以南,十八个行省,大体上是明朝的故土。长城以外主要是东三省、内外蒙、新疆、西藏等,属于边疆的概念。在这些地方,清朝是不采用郡县制的,而是用其他的治理方式。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并用西方关于民族国家的概念来认识自身,而后又形成边界的概念。我们花了60年的时间把22000公里陆路边界中的20000公里划定了,只留下了和印度接壤的2000公里的边界尚待划清。
海疆论更是一个极其现代的概念,古代中国没有这个概念,近代有了,也是按照西方的概念来理解,比如大陆架、中间线、专属经济开发区等。如果按照西方概念来理解的话,我们和周边国家是什么关系?中国崛起以后,周边国家会产生怎样的反应依然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大问题。
近代以来,我们按照西方主权国家的边界理论来划定我们的国界,由于我们对这个西方概念理解不清,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中国和北面俄罗斯的边界,现在也搞不清楚。因为我们原来有一个漫无边际的边疆概念,边疆是国土,边界是一条线。根据《尼布楚条约》来看北方这个边界,我们少了大概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西边也是这样(我们讲新疆的西边),这两块地大概是147万平方公里,加上外蒙古,总共3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所以,大清的版图是960万平方公里再加上300多万平方公里,由于我们对边疆的概念没有迅速纳入西方的观念体系并按照这个观念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认识上的滞后,从而吃了大亏。
中国版图的扩展是个自然的形成史,不是一个军事殖民的历史。近代崛起的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方国家版图的扩张总是对外军事扩张的结果。和西方相比较,中国是一个强大而和平的国家。关于这一点,西方很多学者都在重新加以研究,他们希望回答一个问题:中国崛起之后,会不会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中国人宣称和平崛起,但西方人不信。因为西方所有国家的崛起都意味着对外扩张,这是他们共同的历史经验与历史记忆。
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对外战争,在南部、在北部都发生过战争。我们和北方强大的匈奴、突厥进行过殊死搏斗,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但是,可以负责任地讲,其中多是自卫反击战,没有攻城略地的记录。原因非常简单,我们的版图已经足够大,一个中央政权要管理这么辽阔的国土和如此众多的国民,要解决的内部问题已经耗尽了中国政治家的所有精力。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是如此!
我们不要邻国的一寸土地,我们只是守住已有的东西。我们要用960万平方公里国土,18亿亩耕地养活现在的13亿人口(未来的人口最高峰可能会有14.6亿),为实现这一点,我们主要利用国内的资源。其次是通过和平的贸易,利用海外资源,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来养活、养好13亿人口。如何养好13亿人口,如何避免由资源匮乏形成的内部冲突,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
当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需要有两个市场。原因非常简单,在农耕时代,我们只要有一个国内市场就足够了。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自给自足的民族。葡萄牙、西班牙自1530年前后就开始和中国进行贸易,一直持续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在这300多年,我们和西方进行的是单边贸易。在1800年以前,中国人口占全球13,中国GDP占全球的13(所以,所谓中华民族崛起的说法是不对的,应该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最后,维持中华民族的统一,维系中国政治版图的统一,我们有传统的有利因素,同时,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关于传统因素,一般来说,学者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中国的文字。
语言文字的背后是文明。中国文字对中国的大一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方的文字从希腊、罗马开始就是拼音文字。拼音的优点在于学习语言相对容易,其次是文字跟着语音走,语言和文字是不脱节的,这是拼音文字的优点。但是,也正是这个优点,给西方造成了一个极大的缺点:政治上的不统一。自1500年后,西方各个主权国家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觉醒以后,统一的宗教崩溃了,统一的文字也崩溃了。拉丁语分解成各个民族国家的文字,德语产生了,法语产生了,英语产生了,还有其他的各种小语种。所以,拼音文字为欧洲的分裂奠定了文字学基础,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痛定思痛,欧洲才希望重新统一。
欧洲各个民族国家很了不起,他们不打仗,通过谈判而形成一个欧盟,我们要给予充分重视。但是,由于语言的不统一,欧盟要想成为一个有效运作的机构特别困难。为什么?因为每个民族都采用自己的文字,所有的发言都用本民族的文字,结果,他们的会议成本也高得一塌糊涂。
中国的象形文字系统,在音、形、义当中,形指义,音也指义。这给我们带来的不便之处是,我们的语言和文字可以脱节。所以文言文和日常老百姓的语言是不一样的。优点则是这个大一统的政治和大一统的文字相结合,凌驾于各种方言之上。所有方言地区的学生,只要读四书五经,只要按官方的发音,在全国范围内就可以交流。因此,是文字维系着各民族的统一,各省份的统一,乃至中国的统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