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NT$
857.0
《
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中译本修订版)
》
售價:NT$
658.0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NT$
301.0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NT$
398.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NT$
762.0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NT$
352.0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NT$
454.0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本书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通过规范的社会调查方法收集实证研究资料,以风险社会理论作为分析的理论基础,从环境风险与社会转型关系的视角,对社会转型不断加速和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不断增强的社会背景下,中国长三角地区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环境风险问题展开系统的社会学研究。本书研究为建构城市环境社会学理论体系提供了新积累和新贡献,也拓宽和提升了城市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视野和研究层次。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对区域环境风险的社会建构过程、社会原因、社会效应等社会要素予以重点关注,对行动者、知识、权力和资源等在环境风险建构中的作用,既有制度安排能否足以控制和管理环境风险,环境风险管理过程中政策措施的科学性、合理性,环境风险分配的公正性,以及国家、市场、社会公众三者在风险治理机制中的角色功能、风险责任及相互合作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积极回应,力求为构建科学民主的环境风险决策机制和制定善治的环境风险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
關於作者: |
王芳,社会学博士,现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环境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社会政策与社会治理、青年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等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
目錄:
|
第一章研究缘起:环境高风险时代的来临1
一、 全球化、社会转型与环境风险:问题与背景1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述评8
三、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8
第二章研究设计:概念、视角与方法23
一、 核心概念的界定23
二、 理论分析视角31
三、 研究方法37
四、 研究的主要内容44
第三章转型期的区域环境风险:社会事实与社会特征47
一、 区域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47
二、 转型期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风险52
三、 多元共生:区域环境风险的社会特征62
第四章认知与表达:区域环境风险的社会建构71
一、 垃圾焚烧事件中的环境风险:案例概述71
二、 环境风险主体及其风险认知差异76
三、 集成、表达与竞争:环境风险的社会建构过程85
四、 知识、权力和资源:环境风险建构的策略逻辑97
第五章外化与内化:区域环境风险的社会效应107
一、 从风险到突发事件:环境风险的外化及其初级效应107
二、 从风险到群体性事件:环境风险的内化及其放大效应115
三、 从风险事件到公共危机:环境风险的社会波及效应130
第六章转型与脱嵌:区域环境风险的社会原因143
一、 结构转型:工业化、城镇化与环境风险143
二、 双重失灵:制度变迁与环境风险156
三、 不确定性与脱嵌:环境风险中的科技缺陷171
第七章复合治理:区域环境风险的社会应对184
一、 复合治理:环境风险治理的一种新形态184
二、 多元一体:构建环境风险复合型治理网络191
三、 文化创新:培育环境风险意识与风险合作文化198
四、 制度创新:完善环境风险全过程防治机制207
参考文献226
|
內容試閱:
|
事实与建构:转型加速期中国区域环境风险的社会学研究序一序一
王芳教授的专著《事实与建构:转型加速期中国区域环境风险的社会学研究》即将出版之际,她邀我作序。按说,我是没有资格来为王芳教授的专著写序的。一来她是正宗社会学科班出身的环境社会学学者,而我是从哲学界转过来的,是正在研习环境社会学的学习者;二来她一直在研究城市环境问题,是这方面的专家,我只是这些成果的读者,而非研究者。然而,一本好书常常能够刺激读者的联想,虽然无力全面评价这部专著,但有幸在该书出版之前先睹为快,作为同行,我也就从城市环境社会学的角度谈谈自己的读后感吧。
第一,该书拓宽和提升了城市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视野和研究层次。
王芳教授是我国城市环境社会学重要的开创者。她于2007年出版的专著《环境社会学新视野行动者、公共空间与城市环境问题》,以行动者、空间、环境行为三个变量为核心建构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选择我国最大的直辖市上海为经验研究对象,运用大量鲜活的访谈资料和调查数据,全面分析了转型期我国城市环境问题产生、演变及其解决的复杂社会过程,揭示了隐藏在这一过程背后行动者们各自所运用的行动策略和行动逻辑,以及行动者之间的互动所建构出的一系列社会关系、利益冲突、权力结构和协调机制等,堪称是我国城市环境社会学的开创性成果。
在《环境社会学新视野》的基础上,《事实与建构》一书不仅把经验研究的对象和区域从上海市扩展到长三角地区,同时还把研究的内容及关注的重点从对环境问题的后端治理扩展到对环境风险的前端预防以及全过程治理,从而进一步拓展和提升了城市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视野与研究层次。长三角地区是由于城市化扩张而形成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区域,理解和研究长三角地区的环境风险与环境问题离不开城市化这一基础。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经济社会最发达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人口最为密集、资源消费最为集中、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环境风险非常突出的区域。该书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通过规范的社会调查方法收集实证研究资料,以风险社会理论作为分析的理论基础,从环境风险与社会转型关系的视角,对社会转型不断加速和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不断增强的社会背景下,长三角地区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环境风险问题展开了系统的社会学研究。该书围绕长三角区域环境风险的社会事实、社会建构、社会影响、社会原因和社会应对等诸多方面所做的精湛分析,不仅有助于从社会层面理解和把握长三角地区的环境风险问题,同时对于不断提升长三角区域社会的环境风险治理能力、完善区域社会的环境治理体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鉴于长三角地区的标志性和显示性地位,研究成果也会为其他城市和地区环境风险的预防与环境问题的治理,以及我国生态文明体系的建设提供很好的参考与借鉴。
第二,该书为建构城市环境社会学理论体系提供了新积累和新贡献。
基于个人偏好,城乡之间我更关注城市环境问题研究的社会学成果。为什么?比较一下中国当前城乡社会发展的走向,就可以明显地看出城市及其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以及研究城市环境问题的超前意义。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广大的乡村包围着城市,人们愁的是乡村何时才能城市化以及如何城市化,寻找高效快捷的城市化道路是彼时的难题。而如今的中国,尽管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城市化也还不充分、不均衡,但快速城市化不仅已是不可抗拒的潮流和趋势,而且城市化已经在引领中国当下乃至未来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关注城市的社会与发展问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反观我国的社会学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最大、最繁荣的分支学科之一当属农村社会学,或者说是三农问题研究,与之相比,城市社会学在研究规模和成果上还只能算是一个小学科。这虽说是中国社会变迁与发展对社会学研究的客观要求使然,也不是说农村研究不重要,但进入城市中国领跑乡土中国的新时代,城市研究仍然远远跟不上乡村研究,这难免让人觉得有些遗憾。环境社会学也是如此,目前研究乡村环境问题的成果相对较多,研究城市环境问题的成果则偏少。换言之,城市环境社会学研究还显得比较冷清。
如此看来,王芳教授在该书中所展现的有关城市环境社会学的理论研究成果,无论从学术意义上还是社会意义上而言,无疑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和可贵。书中基于翔实的经验材料展开的论证和分析,不仅详尽地解析了社会结构、社会过程等社会因素对区域环境风险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同时还深入地探究了环境风险事件与心理、社会、文化等诸要素相互作用的机理和模式。更可贵的是,研究还据此提出了区域环境风险的社会应对,需要贯穿风险识别、预警、控制及治理的全过程,合理分配环境风险,构建国家、市场、社会等多中心合作式的复合型治理模式等一系列富有特色和创新性的理论观点。这些立足中国经验型知识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的适合中国环境风险治理经验的理论观点和理论阐释,在学理上为环境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甚至环境科学都带来了新知识、新成果,也是对中国城市环境社会学理论体系建设做出的新积累和新贡献。因而,说王芳教授的城市环境社会学研究工作一直在开疆破土,应是不为过的。
第三,城市环境社会学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研究领域。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环境问题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议题,由此也为城市环境社会学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空间,比如海洋环境问题。海洋是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区域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变量之一。一定意义上说,关注城市环境问题,忽视了海洋是不全面的。上海高校一些研究海洋社会学的同行不时地和我说起,上海不重视海洋。的确,在上海,由于外滩和黄浦江的名气,带给不少人的印象往往是上海是一个江城。然而,客观地说,没有海洋,就不会有今天的上海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进而言之,以上海为龙头的中国第一大城市群的海洋环境问题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因此,如果要对王芳教授的城市环境社会学研究工作鸡蛋里面挑块骨头的话,海洋环境问题这块骨头还是值得啃一啃的。
与此同时,未来城市环境社会学的发展还需要持续而共同的理论自觉。人在高校,常常会目睹到现在大学里的学者们为了完成各种各样的研究任务,而去写不同领域的论文和著作。如此,虽然出了不少成果,但的确也分散了研究者更多的精力。就我个人而言,还是非常希望王芳教授能够继续倾力于城市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并在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经验研究基础上,再写出更多、更好的城市环境社会学的专著来。诚然,我也非常希望看到有更多的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加入到城市环境社会学这一充满希望的研究领域当中,以期通过环境社会学界同仁们共同和持续不懈的努力,能够建构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城市环境社会学体系来。我想,这可能是对中国环境社会学未来学科发展更为重要的理论贡献吧。
是为序?
王书明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2018年3月序二序二
改革开放40载,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更趋强化,突出表现在区域环境承载压力持续加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环境风险事件及其引发的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急剧增加。从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各类突发环境风险事件来看,环境风险不仅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伴生,同时也与特定的社会结构、社会过程和人们的社会行为模式密切相关;环境风险事件的发生与发展往往同时是环境事实与社会事实、技术问题与社会问题相互交织和作用中的共同呈现。环境风险与其他社会风险的这种相互重叠与交织的特性,进一步加剧了环境风险的复杂性和治理的艰巨性,使其不仅成为影响中国区域社会环境安全的严峻挑战,而且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和亟待关注与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
综观目前国内对区域环境风险的研究,可谓基本上是沿着科学的技术路线展开,亦即相关研究大都运用环境科学的方法,关注区域环境风险的技术分析与技术治理,社会学对区域环境风险的研究则少有关注。王芳博士的新作《事实与建构:转型加速期中国区域环境风险的社会学研究》一书,则力求突破区域环境风险研究的这一传统,致力于对制约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风险问题展开系统的社会学研究,进而寻求化解区域环境风险的综合性社会应对之策。正是由于此,该书堪称是从社会学视角研究区域环境风险的一项创新性研究成果,同时也是一名社会学学者对环境风险治理这一重要社会议题所做出的积极回应。
之所以称该书为创新性研究成果,主要原因还在于其研究主题的学科交叉性和新颖性、研究内容的现实性与迫切性,以及研究过程中运用独特的研究视角、理论分析框架所形成的研究成果,都是对环境风险研究的一种开创性探索。进而言之,该书的突出特色和创新之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窥见一斑:
第一,研究视角新颖,分析框架独特。与以往环境风险研究大多采用的技术范式与路径不同,该书探索了环境风险研究的一种新路径社会学路径。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加速转型这一具体的社会背景,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运用风险社会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作为分析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从环境风险与社会转型关系的视角,详细考察了被以往技术分析范式所忽视的环境风险的社会认知和社会特征,展现了个人的环境风险经历和社会的环境风险经验相互作用等环境风险的社会建构与处理过程,揭示了社会结构、社会过程对环境风险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作用,进而探析了环境风险事件与心理、社会、文化等要素相互作用的机理与模式。该书所运用的社会学研究视角与理论分析框架,不仅弥补了纯粹技术路线之于环境风险及其治理研究的不足,而且也是对拓展和丰富环境风险多学科与跨学科研究所作的积极而有价值的探索。
第二,逻辑主线清晰,研究方法富有特色。不同于惯常存在于风险研究中的事实与建构、个体与背景、风险与危机等二元分离的研究取向,该书主要以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分析相结合、个体主义与背景主义分析相结合、风险分析与危机分析相结合为研究的方法论框架,同时遵循区域环境风险的社会事实、社会特征、社会建构、社会影响、社会原因、社会应对这一逻辑主线,对区域环境风险产生、发展、演变和应对的社会过程与社会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经验分析与理论探究。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则注重从研究主题的特殊性出发,借助于个案研究技巧,利用深度访谈、实地观察、网络及主流媒体报道、政府职能部门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广泛收集研究所需的经验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层面和不同类型的材料加以相互对照、补充和印证,从而大大增强了研究的说服力。
第三,建构了本土经验型知识及理论阐释。基于丰富、翔实的实证资料,该书不仅形成了针对区域环境风险的中国经验型知识,而且还注重经验分析与理论分析的有机结合,提出和论证了一系列立足本土经验来解读和解答中国区域环境风险问题的学术观点。例如,人化环境风险尤其是制度转型引发的环境风险在环境风险结构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区域环境风险的核心来源;区域环境风险的分配与增长对不同人群影响程度不同,具有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人群对同一环境风险亦会做出不同的理解并随之采取不同的行动;区域环境风险的社会应对,需要贯穿环境风险识别、风险预警、风险消减和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管理等全过程;合理分配环境风险,构建国家、市场、社会等多中心合作式的复合治理模式是规避、减少环境风险的可能性选择等。这些结合本土经验并富有创新意义的学术观点抑或理论阐释,不仅有助于拓展环境风险研究的理论视域,提升认识和研究环境风险的能力,而且对改进区域环境风险的治理过程与机制也是很有价值的。
第四,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性的政策建议。环境风险问题的解决,最终都会落脚在环境政策上。为此,在对既有环境管理的理念、目标和模式等进行客观反思的基础上,该书立足转型加速期区域环境风险多元共生的实情,提出了加快从传统单一型环境管理模式向现代复合型环境治理的理念更新与实践转向,以及通过制度与文化创新,构建多中心的区域环境风险复合型治理结构,培育合作共治的环境风险文化,完善区域环境风险治理全过程防控机制等具有创见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对应对转型加速期期区域环境风险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同时,这些研究成果对培养和增强人们的环境风险观念与环境风险意识,培育以风险信任、沟通为核心的环境风险合作新文化,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制定科学有效的区域环境风险治理政策、不断完善环境风险治理体系等,无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王芳博士长期从事环境社会学研究,是国内颇有建树的环境社会学教授。该书也是她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学视域下的区域环境风险及其应对机制研究的终期成果。该研究成果不仅获得了项目评审鉴定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同时还获得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作为她的师友和同事,在该书出版之际,特作此序以表示祝贺。同时,也衷心希望王芳博士一如既往地在她所热爱的学术研究领域不断深耕,并取得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鲍宗豪教授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副会长2018年3月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