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道德经新注 81幅作者亲绘哲理中国画,图文解读道德经
》
售價:NT$
653.0
《
清俗纪闻
》
售價:NT$
449.0
《
镜中的星期天
》
售價:NT$
347.0
《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售價:NT$
857.0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NT$
296.0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NT$
439.0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NT$
1326.0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NT$
806.0
|
編輯推薦: |
1. 星云大师,圣严法师,赖永海教授,王志远教授,葛兆光教授等海峡两岸百余位大德和权威学者编撰,难以复制的*作者团队。
2.星云大师和权威学者亲选佛典精华,精注精译。是领略人间佛教的必读之书,人人均可入门的经藏宝典。
|
內容簡介: |
《增一阿含经》系以号称精本的《海印寺版高丽大藏经》为底本,再对勘《碛砂藏》(即南宋延圣院版大藏经)、《大正藏》(即大日本校订训点大藏经)等各版大藏经,互补遗阙。本书以朴素、简洁、形像的语言介绍了释迦牟尼早期传教的情况和早期佛教四谛、五蕴、四念处、缘起、三十七道品等基本教义,阐述了出家僧尼的戒律及对在家信徒修行的规定,并随顺世人的根机。 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其自身内部也存在着矛盾与争论,如释迦牟尼与提婆达多的分化和冲突,《增一阿含经》对这些分歧和矛盾的情况是有所记录和反映的。因此,《增一阿含经》不仅反映了早期佛教的基本思想,同时还反映出从早期佛教到部派佛教直至大乘佛教的发展脉络。这也是《增一阿含经》*为独特的宗教价值。
|
關於作者: |
耿敬,河北故城人,一九六三年出生。一九九〇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所,获硕士学位,后任教于沈阳教育学院,一九九五年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毕业,现任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主要著述有:《法华经释译》《世纪末的佛门智慧》(与人合作),主编《名僧交际艺术欣赏》,参与撰写《佛教十日谈》《道教文化辞典》《佛教人物大辞典》,发表了《佛教忠孝观的儒家化演变》等论文,现主要从事佛教伦理思想研究。
|
目錄:
|
题解 001
经典 015
1 序品 017
2 如来出世 063
3 缘起经 081
4 四念处经 102
5 四谛经 122
6 三十七道品 135
7 大乘菩萨 177
8 空义的宣扬 224
9 佛土思想 289
10 佛出人间 299
源流 313
解说 327
参考书目 339
|
內容試閱:
|
四部寂静①专一心②,欲得闻法意③不乱;尊长迦叶及圣众,直视睹颜目不眴。时阿难说经无量,谁能备具为一聚?我今当为作三分,造立十经为一偈④。契经⑤一分律⑥二分,阿毗昙⑦经为三分;过去三佛⑧皆三分:契经、律、法⑨为三藏⑩。契经今当分四段:先名增一?、二名中? ,三名曰长多璎珞?,杂经?在后为四分。尊者?阿难作是念:如来法身不败坏,永存于世不断绝,天人得闻成道果?。或有一法义亦深,难持难诵?不可忆;我今当集一法义,一一相从不失绪。亦有二法还就二,三法就三如连珠,四法就四五亦然,五法次六六次七,八法义广九次第,十法从十至十一;如是法宝终不忘,亦恒处世久存在。
注释
①寂静:脱离一切的烦恼叫作寂,杜绝一切的苦患叫作静,寂静即涅槃之道理。
②一心:即专心。
③意:思量事物为意。
④偈:偈他的简称。华译为颂,即一种略似于诗的有韵文辞,通常以四句为一偈。
⑤契经:即修多罗,三藏之一。契者上契诸佛之教理,下契众生之根机;经为佛陀教说之集录。
⑥律:即毗奈耶,三藏之一。乃佛为僧团和合净住而亲自制定的生活规范或禁戒,具有调伏众恶的作用。
⑦阿毗昙:即阿毗达磨,三藏之一。译为对法、胜法、无比法、论,为说教之注释。
⑧三佛:指释迦牟尼佛之前的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
⑨法:就是对法,即阿毗昙。
⑩三藏:即修多罗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修多罗藏即是经藏,为佛所说的经文;毗奈耶藏即是律藏,为佛所制的戒律;阿毗达磨藏即是论藏,为佛弟子所造的论。经、律、论各各包藏文义,故称三藏,为佛教圣典的总称。
?增一:此处指《增一阿含经》。
?中:此处指《中阿含经》。
?长多璎珞:此处指《长阿含经》。
?杂经:此处指《杂阿含经》。
?尊者:佛弟子的尊称,亦为年少比丘对年长比丘的敬称。
?道果:证道得果。道是菩提,果是涅槃。
?难持难诵:即难以持诵。持诵即为受持诵读经典或真言。
译文
四部众生寂静地专注一心,要意念不乱地闻听佛法;迦叶尊者及那圣众,都目不转睛地直视着阿难。阿难当时言道:那佛经无量,有谁能完备地集录一处呢?如今我将佛经分成三类,并且每十经便作一偈颂。经是一类,律是一类,论为第三类;过去三佛都是如此分类,这就是经、律、论三藏。契经现在应分为四段:最先是《增一》,其次是《中》;第三名《长》,最后为《杂》。阿难尊者如此地念想:如来的法身将永不坏损,久存于世间将永不断绝,并让天、人都得以听闻而成就道果。或许存有一法妙义深奥,难以持诵且不便牢记;我如今要集录一类法义,逐一归纳使之不失法绪。再将二类法义依于二,三类之法亦连珠似地系于三,四类五类之法也是如此,六类七类亦顺次相序,八类九类如前归纳,
直至十法十一法;如此,法宝便能永不被遗忘,并恒久地长存在这世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