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新知文库99·伦敦的崛起:五个人重塑一座城

書城自編碼: 3237948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世界史
作者: [英]利奥?霍利斯 著宋美莹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108062789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 2018-08-01


書度/開本: 16开

售價:NT$ 37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索恩丛书·贝多芬:终生的革命者
《 索恩丛书·贝多芬:终生的革命者 》

售價:NT$ 941.0
领导者图鉴:藏在故事里的领导智慧
《 领导者图鉴:藏在故事里的领导智慧 》

售價:NT$ 364.0
中国近代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订纪念版)
《 中国近代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订纪念版) 》

售價:NT$ 10976.0
认知他者与反观自我:近代中国人的奥斯曼帝国观
《 认知他者与反观自我:近代中国人的奥斯曼帝国观 》

售價:NT$ 498.0
无从说起
《 无从说起 》

售價:NT$ 381.0
经济学百科(典藏版)(全彩)
《 经济学百科(典藏版)(全彩) 》

售價:NT$ 605.0
蔬菜栽培学
《 蔬菜栽培学 》

售價:NT$ 773.0
车规级芯片技术
《 车规级芯片技术 》

售價:NT$ 717.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637
《 索恩·罪行与沉默:直面耶德瓦布内犹太人大屠杀 》
+

NT$ 572
《 索恩·帝国的十字路口:从哥伦布到今天的加勒比史 》
+

NT$ 273
《 新知文库96·牛顿与伪币制造者 》
+

NT$ 379
《 新知文库98·改变世界的七种花 》
+

NT$ 273
《 新知文库94·度量世界:探索绝对度量衡体系的历史 》
+

NT$ 1287
《 新民说·阿尔比恩的种子:美国文化的源与流(上、下) 》
內容簡介:
17世纪中叶的伦敦已濒临崩溃,古老的建筑结构无法负担急速增长的人口,内战使社会分崩离析,瘟疫来袭还夺去10万条生命。1666年9月2日晚,布丁巷的一家烘焙店蹿出火苗,接着蔓延全城,狂烧四昼夜。大火驱走了黑死病,也烧尽旧城的繁华,吞噬了包括圣保罗大教堂在内的伦敦所有主要建筑。
可是不过短短的60年,伦敦便犹如浴火的凤凰,从灰烬中涅槃,成为欧洲*的城市,也成为国际贸易的风炉。伦敦是如何做到的?本书作者挖掘庞杂的史料,发现了伦敦重建史里的五位传奇人物,通过他们的视线和经历,我们得以重温伦敦乃至整个英格兰社会的重生和转型。我们也看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如何通过思想的洗礼,影响了一个世代的知识分子,*后改变一个伟大城市的发展路径。这是精英云集的、艰难而辉煌的60年,要想理解英国的精神与文化再没有比这段时期更适合的。
關於作者:
利奥霍利斯(Leo Hollis),1972年出生于伦敦。曾就读于东安格利亚大学(UEA)学习历史,专攻17世纪史。毕业后回到伦敦,花了很多时间以行走的方式探索伦敦城,著有两本关于伦敦历史的书籍《伦敦的崛起》《伦敦的基石》,他的近著是《城市对你大有益》。他经常在《金融时报》《今日历史》《星期日电讯报》《星期日独立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并参与多档电台和电视节目的录制。现与妻子和两个孩子生活在伦敦。
目錄
前 言1
第一部 内战时期的孩童
第一章 有史以来英格兰年轻人的最大危难3
第二章 无声的革命29

第二部 复辟时期伦敦的兴衰
第三章 复辟与复兴53
第四章 双城记79
第五章 伦敦不复存在了109

第三部 我将再起
第六章 丈量城市133
第七章 测绘总监156

第四部 现代伦敦的形成
第八章 投机的城市185
第九章 古老与现代204
第十章 政治的对立223
第十一章 革命前夕245

第五部 伦敦再生
第十二章 彻底摧毁,重新再造277
第十三章 伦敦革命299
第十四章 凤凰涅槃321
第十五章 终点344

注 释359
参考文献368
致 谢383
內容試閱
走过伦敦纵横交错的街道与邻近地带,整个城市所展现的现代化、速度以及闪亮的外表和繁忙的交通,都在呈现着未来的意象。然而,伦敦有着很多层面,钢铁、玻璃帷幕的背后,往往还留存着许多过往的历史。利德霍尔市场(Leadenhall Market)里有个理发厅,地下室还保留着发掘出的 1 世纪古罗马广场石块;伦敦市政厅前院底下,还有罗马人在 5 世纪留下的圆形露天剧场遗迹,此处一度是盎格鲁 -
撒克逊族人的部族会议,也就是当时公民集会的场所。君临其上的市政厅,自 12 世纪以来即是伦敦旧市区(City of London)的权力中心。伦敦的历史从其街道名称也可略窥堂奥,如古城墙里面的中心市集齐普赛街,英文称为 Cheapside,其中cheap 在中世纪英文里指的便是市场,时至今日齐普赛街左右还有面包街和牛奶街,顺着齐普赛街还可通到鸡农和菜农做买卖的鸡鸭路口。
当我们揭开一层又一层伦敦的历史,这座城市就益发显得复杂多元。伦敦是个在古迹上重新打造的城市,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比起 1666 年伦敦大火后的 17 世纪,更能让人看到这项叹为观止的事实;也没有其他建筑物比重建后的圣保罗大教堂更辉煌、更有象征意义。伦敦此番史无前例的大重建,重建的不仅是城市的砖石,更远远含括了机构组织和街道的规划,这些熙来攘往的市集和活力旺盛的商行,至今仍是金融中心平方英里(Square Mile)的主要景观。
17 世纪所体现的不只是伦敦的重生,同时也预示了现代城市的样式,重建的伦敦成为全世界各大城市复制或转型的学习模范。这个时代人们初次触及的问题,至今仍是我们深思的课题,如:政府是什么?我们要如何判断某件事的真伪?世间是否存在一种普世的基本法则?如何权衡利益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或者上帝是否存在?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个现代都会的种子当初如何播下的故事。
17 世纪中叶的伦敦是个充满了不安的城市,人人都很焦虑,到处都是关于上帝的预言。乘马车来的外来访客,投宿在城外的众多旅店中,他们一下车就被淹没在汹涌的人潮里;随着泰晤士河浑浊潮水乘船而来的人,一路在雾气弥漫的空气里看到的,是北岸杂沓的中世纪屋顶和高耸的哥特式尖塔。水边的木结构房屋紧临河岸而建,水手和商人在码头和仓库之间忙碌穿梭,这些仓库存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在优雅的伦敦大桥前上岸的旅客,将被迫卷入那些等待通行的拥挤人潮,并马上体会到大城市生活的混乱喧嚣。离开河岸,进入旧市区的中心,街道上也是挤满了人和马车,一切都在移动。下垂的屋檐几乎遮蔽了天空,看起来就像是弯腰祷告的僧侣。空气中弥漫着烟尘,就如作家约翰
伊夫林(John Evelyn)假借一位法国游客的语气撰写的《英格兰之特色》里所述:居民呼吸的尽是污浊浓重的雾状空气,空气中夹杂着满是煤灰的污秽蒸气,使他们的生活暴露在种种不便与不快中。步行时既缓慢又危险,虽然部分主要街道都铺设好了,但大部分街道铺设的却是产自肯特郡(Kent)的尖锐碎石,较小的巷道则铺上土壤,因此一旦下雨就变成泥泞不堪的灰泥沼泽。路上到处丢满垃圾,任由雨水把它们冲到泰晤士河里去。无雨的夏季,整座城市简直臭气冲天。
17 世纪下半叶,伦敦濒临瓦解的边缘。旧市区变得太过庞大,导致中世纪的行业公会机构、市政府官员和一年一选的伦敦市长再也无法掌控。邻近的新兴区域绕着平方英里的城墙迅速扩张,城墙对古城虽有防卫功能,却也限制了它的发展。到了 17 世纪 40年代,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已经散布在新兴的外围市郊。当时,在旧市区里享有市民权而不再是学徒的职业人士被称为自由工匠,他们除了有公会的保护,也具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对公会也有责任和义务;而在郊区营业的商人,当时被称为无主之人,他们不受公会管理,既非学徒也非自由工匠,拒绝承担与自由工匠相同的责任与义务,这些人的兴起对首都的政治经济形成了一种威胁。
内战使得英格兰、爱尔兰和苏格兰四分五裂,16421648 年的内战中心就在伦敦。首都成了当前叛乱的温床 ,然而,几年内伦敦却变成它自己所制造出的新事物之受害者共和国取代了王室,但政治并未因此稳定,伦敦人生活在恐惧不安中。王室的复辟重建了秩序,大家又重燃恢复旧制的希望,可惜这个希望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的幻梦而已。1665 年,王室复辟后五年,当初的欢欣鼓舞和满怀希望,受到一场瘟疫的打击,千百条性命就此丧失。第二年夏天,英格兰遭受干旱,牛津的河川都因此干涸。除了 7 月一场怪异的冰雹以外,整个夏天都没下雨。到了夏季中旬,伦敦的木结构房屋干燥得像引火物一样,只要有零星火花就可以引燃整座城市的大火。

1666 年 9 月 2 日,周日晚上,河北岸布丁巷(Pudding
Lane)的一家烘焙店开始起火。以伦敦那样拥挤的巷道,火灾本来就是难以避免的灾害,可是,这一次一定是哪里出了严重的差错。作家伊夫林在日记里记载道,他第二天下午从位于德特福德区Deptford)萨耶院(Sayes Court)的住宅要出门时,他的花园篱笆对面国王军需库的众水手正在集合,赶着去救火。伊夫林当天走到泰晤士河南岸的河岸区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仿佛在看一场大毁灭的恐怖戏剧。他能找到的描述眼前景象的方式是:狂暴的烈焰发出的爆裂声响震耳欲聋,女人、小孩哭喊尖叫,群众飞奔逃命,高塔、房屋和教堂纷纷倒塌,仿佛一场骇人的狂风暴雨毁灭的景象一如特洛伊战争。

那天稍早,黑烟蔽日,使得白昼有如黑夜,伊夫林还记载,黄昏之后烈焰高张禁止了黑夜的到来,十里之内光亮有如白昼,白昼呈现的方式却十分骇人。天空变成血红色,仿佛空气都着了火,如同燃烧着的炉子顶部。伊夫林除了哀叹,也束手无策:啊!如此惨绝人寰的景象,自开天辟地以来应属空前,未来除了毁灭宇宙的大火之外,恐怕也是绝后了。他眼前整个伦敦都在熊熊燃烧,火焰一条条街道、一栋栋房子地延伸跃进,风暴似地一路吞噬,无一物能够幸免。他无助地看着一切,叹道:伦敦再也不存在了。

伊夫林特别注意到位于拉德盖特山丘(Ludgate
Hill)上俯视着首都的圣保罗(St. Paul)大教堂,它在烟雾中朦胧可辨。此刻,它还耸立于烈焰之外,而到了周二,教堂巨大的正殿已经挤满了前来避难的人,他们不是来乞求上帝的保护,就是以为圣保罗大教堂这样大的建筑应该足以庇护里面的民众。当地商人赶着把货物搬到教堂的墙下,而密集开设在教堂庭院周围和英国书业公会(Stationary Hall)附近的印刷商,早已把他们的纸张、草稿和作品堆满了教堂

到了中午,火焰包围了整个教堂庭院,不到几小时,教堂周围已经陷入火海,几乎所有来寻求庇护的人,都不得不慌张地逃离。幸而所有人都惊险地及时脱逃,只有一位老妇人例外,三天后,有人在教堂的哥特式主体边发现了她蜷曲焦黑的尸体,以及一些烧焦的狗皮。作为伦敦古老地标的圣保罗大教堂与它象征了一千年的城市,沦于同一命运。
炼狱般的烈火由于东风的煽动,狂烧了四天。吞噬
13200 栋房屋、87 处地方教堂、6 座奉献礼拜堂,以及所有贸易中心和政府的主要建筑,如市政厅、皇家交易中心、海关大楼、会议大楼、52 栋公司大会堂,还有位于布莱德威尔(Bridewell)、新门Newgate)、伍德街(Wood
Street)和鸡鸭路口的监狱,外加 3 座城门和 4 座石桥。财富于瞬间付之一炬,餐盘熔入土中,昂贵的香料蒸发成带着刺鼻恶臭的气体。光是出版同业公会的印刷商,就损失了价值 200万英镑的书籍纸张,所有紧急堆放在圣保罗大教堂的地窖里的财货尽皆化为灰烬,泰晤士街的码头商则损失价值 150 万英镑的烟、酒、糖和李子。
然而,伦敦并没有就此消失。短短六十年内,这个大都会从大火的余烬里蜕变重生。到了 1708 年,仅仅不过人一世的寿龄,伦敦便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也是国际贸易的风炉,从此向建构大英帝国的路子迈进,逐步将自己打造成世界金融中心,并奠定英国启蒙主义的基础。
这个大都会的重生过程中有五个关键人物克里斯托弗
雷恩(Christopher Wren)、
约 翰 伊 夫
林、 罗 伯 特
胡 克(Robert Hooke)、约翰
洛克(John Locke)和尼古拉斯
巴本(Nicolas Barbon)。他们的故事要从伦敦大火的二十年前开始说起。因为生长在英格兰内战时期,内战爆发所带来的动乱和不安,都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场内战主要肇因于政治和宗教的冲突,进而导致国家分裂。造成分裂的原因当然不仅止于此,不过对这五个人来说,这个童年经验让他们产生了寻求一个新社会的共同决心。
伊夫林出生于上流世家,父亲是英格兰绅士,在国王、教会、义务的既定体制和信念下,从小就可以预期他一辈子享有闲适生活的特权;雷恩是在英国国教的高层阶级长大的;胡克的父亲也是神职人员,不过是低层阶级。雷恩和胡克从小时就认为自己会受传统教育,然后一辈子在既有的教会体制里工作;洛克的父亲是萨默塞特郡(Somerset)的乡下律师,而巴本的父亲则是伦敦备受尊重的工匠,也是清教徒的传教士,由于并非国教,只能秘密信仰,常有遭受迫害的恐惧。
对他们每个人来说,内战瓦解了稳定和有序的生活,带来了动荡不安和无所适从。雷恩和胡克的父亲失去职业,被贴上罪犯的标签;伊夫林离开英格兰,远游寻求慰藉,因而改变了他的一生;巴本的父亲变成新政权下聚众闹事的主要领导人;而洛克则在恐惧中眼见各种思想的种子互相冲突发展,进而影响到他的余生。
骑士党(Cavaliers)和国会的战事虽然于 1648 年结束,当时出现的许多小派系仍持续争斗了半个世纪以上。大家都想转变和修复这个国家,经过种种失败和努力,现代英国才由此诞生。然而内战的余波和后果不只影响到社会的传统秩序,却也成了国家文化和思想的转捩点。内战之起不只是对国王个人的攻击,也是对整个阶级结构的质疑。国王的权威奠基在什么上面?王位遭受攻击,支持它的机构也同样受到攻击,包括教会和大学,因为他们都认为真理是专属于王室的。新观念和知识的来源渠道产生了,从内战的大混乱之中发展出的哲学,预示了现代科学的诞生。这种追求新真理的精神分别显现在战后社会的无数领域中,伦敦则是这许多场辩论的主要思想中心。
1666 年那场毁灭性的大火,意外地给了这五个人改变一生的机会。大火过后,大家就城市的性质讨论计划:伦敦应该要依照旧基地的规模重建,还是要以全新的城市规模加以取代?对雷恩、伊夫林、胡克、洛克、巴本来说,大火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空白之地,可以就此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胡克是大火过后对伦敦新貌最早产生影响力的人。他是模范思想家,用新方法测量记录首都焚毁的程度,把中世纪混乱不堪的建筑学转变成清楚易懂的科学,因此,他以数学来规划重生的首都。胡克重建城市的工作,与他的另一个角色是相辅相成的,他是1660 年成立的英国皇家学会里的新哲人(New
Philosopher),这个机构是专门为促进人们重视实验和数据而成立的。
对巴本而言,伦敦城被烧毁提供了另一种形式的机会,即投机、利益与建筑商的兴起。他是从都会的建筑业起家的,在伦敦古城墙内重建被烧掉的房屋。不过当他的野心变大以后,偶然发现了石块之外的新机会,也就是发展改建苏豪(Soho)、斯皮塔菲尔德(Spitalfield)、霍尔本(Holborn)等郊区。巴本对利益的追逐,使得伦敦发展出现代城市的新貌,也促成经济与商业的新观念。洛克是在大火之后才到伦敦来的,一到此地便卷入政治与知识圈的剧变。他与庇护他的安东尼
阿什利 库珀(Anthony Ashley Cooper)爵士一起工作,专注思考贸易与资产、宗教信仰自由、政府机构、知识原则等问题。这些思想使洛克身处危境,随时有可能会被控煽动叛乱,甚至驱逐出境,可是他的理论却对首都的知识思想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

对伊夫林而言,这场大火使他这样一个富有思想和品位的人,有机会在最苛刻的试炼下把想法呈现出来。由于经常被人低估为一个有点小聪明的外行人,伊夫林靠着文笔、结交重要人物,以及他在萨耶院自家的作品,为自己赢得颇具权威的声望。他的作品质疑并激辩有关英国人形象的塑造。例如怎样定义英国的特质?英国式的一词所表达的是什么?贸易、宗教、理性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然而,对于这次伦敦的重生与现代英国的崛起,最有代表性的还是要算圣保罗大教堂的重建,以及雷恩自身想要创造现代建筑的企图。他最初以天文学家成名,代表最前卫的世界新视野,推动理性、实证与科学方法。然而,在成为建筑师以后,他重新界定了自己的原则,在传统的设计艺术里,融入从实验室里学来的现代方法。圣保罗大教堂就是这个新方法的见证。
圣保罗大教堂在整个 17 世纪所代表的意义,诉说了一个在巨变洪流里与时代搏斗的国家的流动多变的故事。时至今日,它仍然是伦敦的一个神圣的象征物,同时也是国家庆典和严肃仪式的所在地。站在圣保罗大教堂的穹顶底下仰望石块堆砌的半球体,下面理应是静默的厅堂与耳语的长廊,寂静却被每日循环的礼拜仪式和每年 80 万游客的脚步声打破。穹顶的比例非常完美,光线从上面射入内部空间,穹顶的顶端有个类似望远镜之眼的镜片,将光束从顶端灯塔的底座投射而下,光几乎成了建筑的一部分。
圣保罗糅合了复杂的观念,也把时间凝结在石块中。大教堂站在这段伦敦与英国历史的中心,成为这个时代的象征与投射。到18 世纪初,大火之后不过四十年,圣保罗被重建。1708
年 10 月,雷恩站在大教堂前的庭院中,仰视他自己的作品,看着最后一块砖石被砌在尖顶上。据他的家族历史《祭祖文》所记载:穹隆顶端最高处,也是最后一块石头,是由验收官雷恩指定其子代替他亲手摆上的。它是一个人毕生作品的巅峰,也是经历过内战、瘟疫、大火、革命和政治大混乱,却仍然能够把周围市区重铸成现代化首都的一代人的永恒见证。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