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NT$
352.0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32.0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47.0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08.0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NT$
429.0
|
內容簡介: |
《树梢上的中国》是梁衡先生跋山涉水寻访人文古树后写就的一部散文集。书中记录了中国大地上众多古树的历史兴衰,融入了作者人文森林的理念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倡导绿色文明的人文思考。
梁衡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先生热爱自然,钟情古树,在全国挖掘三百棵有历史背景的人文古树,授名挂牌,其文化意蕴堪比唐诗三百首。在《树梢上的中国》中,作者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二十多棵古树,挖掘古树及其背后动人的历史与人文故事,写就《华表之木老银杏》《万里长城一红柳》《中华版图柏》等经典力作。作为人文森林学的首创者,作者认为每一棵古树,就是一部绿色的史书,是活着的历史坐标,是能与人类对话的生命地标。
《树梢上的中国》里不仅有灵动的文字,还有实景古树照片与亲绘古树图。作者用文字、用照片、用绘画、用那颗赤诚之心全方位地表达着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对历史的尊重。
|
關於作者: |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著有新闻三部曲:《记者札记》《评委笔记》《总编手记》及《梁衡新闻作品导读》。出版有《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提名奖、全国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代表作有《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等。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
目錄:
|
【目录】
冬季到云南去看海 003
霸王岭上听猿啼 011
这最后一片原始林 029
华表之木老银杏 039
秋风桐槐说项羽 067
吴县四柏 079
中国枣王 087
万里长城一红柳 099
死去活来七里槐 111
中华版图柏 133
铁锅槐 149
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 157
沈公榕,眺望大海 150 年 179
百年震柳 211
周总理手植腊梅赋 223
一棵怀抱炸弹的老樟树 227
燕山有棵沧桑树 235
带伤的重阳木 243
天山脚下一棵松 257
难忘沙枣 267
这里有一座古树养老院 275
树殇、树香与树缘 283
附录:重建人与森林的文化关系 293
|
內容試閱:
|
在伐木者看来,
一棵古树是一堆木材的存储,
在科学家看来,
一棵古树是一个气象数据库,
在旅游者看来,
一棵古树是一幅风景的画图,
而在我看来,
一棵古树就是一部历史教科书。
梁衡
这是一本专题散文集,想从过去没有人用过的角度,来看环保、看生态、看人与树的关系。我这里用了一个新概念:人文森林。
事情的缘起是 2012年,当时我在全国人大农委工作,一次与国家林业局的官员座谈。 我问坐在我身边的资源司司长:你这个资源 司管什么?她说了一句很专业的话: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上活立木的木材积蓄量。我说:你只管树身上的木材积蓄量,那它身上所附载的文化内容谁来管?她盯着我看了有一秒钟说:知识分子就是爱琢磨问题。反正这个事现在没有人管。没有人做过的事最具挑战性。从那以后,我就开始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学术研究,这就是后来在第六届生态论坛上的发言,现附在本书后的《重建人与森林的文化关系》。二是人文古树题材的散文创作。我曾冒叫一声, 要写一百棵人文古树。但动手以后才知难度之大不可想象。 这无异于是一种历史研究与田野考古。写一棵树常要来回数千里,采访三四遍,耗时几年。要写一百棵是绝对不可能了,现在只能将已经发表的这二十多棵呈献给读者。
迄今为止,人与森林的关系已走过了两个阶段。这就是物质阶段,砍木头、烧木头、用木头;环保阶段,保护森林,改善气候,创造一个适合人居的环境。但这基本上还是从人的物质生活出发。其实还有一个第三阶段,就是跳出物质,从文化角度去看人与树的关系。人类除为了生存而进行物质生产外,还进行着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活动。树木、森林一直在默默地注视并记录着这一切。 因为地球上比人年长的植物只有树木。森林本身就是一个活的、与人类相依为命的生命体。它曾经是,现在也还是人类的家,如它消失,人类也必将不存。树木是与语言文字、文物并行的人类的第三部史书。所以本书的切入点是用老树来讲故事,讲正史上少有的,但又是名人、大事的 故事。但绝不要没有史实根据的传说。我的标准是很苛刻的,所选中的古树,从纵的方面看必须是历史里程碑;从横的方面看必须是当地的地标。
我虽然是弄文学的,但总喜欢行走在文学的边缘去创新、猎奇。三十年前曾写过一本《数理化通俗演义》,那是在科学、教育和文学的三角地带,讲教科书里的科学故事。后来写政治散文,是用文学来翻译政治。现在又来到林业、历史和文学的三角地带,想再开出一块处女地。一棵古树,就是一部绿色的史书,这是多么迷人的境地。我 希望用我笨拙的笔来推动人文森林这个新学科的建设,把森林保护上升到人文层面。个人的一己之力肯定是不够的,我幻想着官方、民间都行动起来,能在全国发现并正式挂牌三百棵人文古树,并顺势建起三百个乡村古树文化公园,保存历史,留住文化,留住乡愁。其文化积累的意义将不低于唐诗三百首。 我用这本小书,抛砖引玉。
2018 年 3 月 7 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