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本书作为大学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教材,共分为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基础实验理论与基本技术、基础化学实验三大部分。书中内容涉及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基础实验理论与基本技术、基础操作实验、无机化合物性质与制备实验、化学物质定量分析实验、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实验、基本物理量与物化参数测定实验以及附录。实验内容包括常量和半微量常规基础操作,同时涉及多步骤系列实验操作以及文献设计实验等。 本书可作为大学理科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和生命科学各专业以及医科各专业低年级学生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用书,也可供工科相关专业和师范院校相关专业参考和选用。
|
目錄:
|
目录 第1章化学实验基础知识1 11学生守则与安全制度1 12实验室安全事故的预防与处理2 13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用具和设备5 14玻璃仪器的清洗与干燥12 15试剂及取用方法14 第2章基础实验理论与基本技术17 21玻璃工技术17 22无机化学实验基本技术19 23试管实验基本技术27 24分析天平及称量29 25滴定分析基本操作36 26重量分析基本技术43 27有机实验常用装置48 28熔点、沸点、折射率与旋光率测定理论与技术51 29蒸馏与分馏55 210重结晶与过滤60 211升华63 212常用干燥方法64 213萃取分离原理与技术66 214色谱分离技术67 215高压操作72 216温度的测量与控制74 217气体压力的测定和真空技术82 218气体流量的测定及控制88 219电位差计的原理和使用91 220酸度计原理及使用95 221电导率的测定97 222电容的测定101 223实验数据处理技术103 224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114 第3章基础操作实验118 实验31分析天平称量118 实验32强酸强碱溶液的配制及相互滴定119 实验33熔点的测定及温度计的校正121 实验34蒸馏及沸点的测定121 实验35重结晶122 实验36萃取及固体有机混合物的分离123 实验37色谱分离(薄层色谱、柱色谱、纸色谱)124 实验38葡萄糖旋光度的测定126 第4章无机化合物性质与制备实验129 实验41气体密度法测定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129 实验42氯酸钾含量的测定130 实验43摩尔气体常数R的测定132 实验44溶液的性质和配制134 实验45硝酸钾的制备136 实验46综合实验一137 实验47甲酸铜的制备139 实验48氯化铵的提纯(自拟方案)140 实验49五水硫酸铜的制备和提纯141 实验410非水溶剂重结晶法提纯硫化钠142 实验411综合实验(二)144 实验412凝固点降低法测定尿素相对分子质量145 实验413镁和盐酸反应热的测定147 实验414化学反应焓变的测定149 实验415化学反应速率及活化能的测定151 实验416电离平衡153 实验417醋酸电离常数和电离度的测定155 实验418沉淀平衡157 实验419I3I2+I-平衡常数的测定(微型实验)158 实验420离子交换法测定氯化铅的溶度积161 实验421氧化还原与电化学163 实验422电解法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165 实验423磺基水杨酸与三价铁离子配合物的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167 实验424[FeSCN]2+稳定常数的测定169 实验425银氨配离子配位数的测定171 实验426电动势法测定AgX的溶度积173 实验427晶体(离子)的结构和晶体结构模型175 实验428综合实验(三)177 实验429S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179 实验430P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一)183 实验431P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二)191 实验432P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三)195 实验433胶体溶液201 实验434综合实验四203 实验435配合物的性质204 实验436ds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207 实验437d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一)210 实验438d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二214 实验439综合实验(五)217 实验440由金属镁制备氮化镁218 实验441从磷矿粉制备正磷酸钠220 实验442从废钒催化剂中回收、提取五氧化二钒221 实验443从钛铁矿制备二氧化钛222 实验444从软锰矿制备高锰酸钾223 实验445无水四氯化锡的制备225 实验446三氯化六氨合钴(Ⅲ)的合成227 实验447反式氯化二氯二(乙二胺)合钴(Ⅲ)的合成228 实验448综合实验(六)230 实验449水样中总硬度的测定232 实验450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234 实验451文献实验236 第5章化学物质定量分析实验239 实验51有机酸试剂纯度的测定239 实验52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甲醛法)240 实验53硼酸含量的测定242 实验54混合碱的分析(双指示剂法)243 实验55硼砂含量的测定245 实验56乙酰水杨酸含量的测定246 实验57水总硬度的测定247 实验58明矾中铝含量的测定249 实验59铅、铋混合液中铋和铅的连续测定250 实验510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251 实验511重铬酸钾法测定铁矿石中铁含量(无汞测铁法)252 实验512水体化学耗氧量(COD)的测定254 实验513直接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256 实验514安乃近含量的测定257 实验515碘量法测定铜含量258 实验516碘量法测定葡萄糖260 实验517盐酸小檗碱含量的测定261 实验518苯酚含量的测定262 实验519莫尔法测定氯化物中氯含量264 实验520重量分析法测定BaCl2·2H2O中钡的含量266 第6章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实验270 实验61正溴丁烷的制备270 实验62环己烯的制备272 实验63乙醚的制备273 实验64正丁醚的制备275 实验65正丁醛的制备276 实验66环己酮的制备277 实验67乙酰水杨酸的制备278 实验68己二酸的制备279 实验691,9壬二酸的制备280 实验6102,4二氯苯氧乙酸的合成281 实验611乙酸乙酯的制备283 实验612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制备284 实验613亚苄基丙酮的制备286 实验6143α呋喃丙烯酸的制备287 实验615肉桂酸的制备287 实验616苯丙酸的制备289 实验617乙酰乙酸乙酯的制备291 实验618正丁基乙酰乙酸乙酯的制备292 实验619甲基正戊基酮(α庚酮)的制备293 实验620邻氯甲苯(或对氯甲苯)的制备293 实验621甲基橙的制备295 实验6222甲基2己醇的制备297 实验623呋喃甲醇和呋喃甲酸的制备298 实验624苯甲醇与苯甲酸的制备299 实验625对氨基苯磺酸的制备300 实验626偶氮苯的光化异构301 实验627双酚A的制备302 实验628从茴香籽中提取茴香油303 实验629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304 实验630从黄连中提取黄连素306 实验631从柑橘皮中提取果胶307 实验632苯胺的制备308 实验633乙酰苯胺的制备310 实验634对硝基苯胺的制备311 实验635苯甲酸乙酯的制备312 实验636溴苯的制备313 实验637三苯甲醇的制备314 实验638对硝基苯甲酸的制备316 实验639对氨基苯甲酸的制备317 实验640对羟基苯甲酸的制备318 实验641对氨基苯甲酸乙酯的制备319 实验6426氨基己酸的制备319 第7章基本物理量与物化参数测定实验322 实验71溶解焓的测定322 实验72燃烧焓的测定324 实验73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328 实验74双液系汽液平衡相图331 实验75二元金属相图333 实验76界面移动法测离子迁移数335 实验77电导法测定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338 实验78原电池电动势和溶液pH值的测定340 实验79氢超电势的测定345 实验710电势pH曲线的测定347 实验711一级反应——蔗糖的水解351 实验712二级反应——乙酸乙酯皂化354 实验713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溶液表面张力357 实验714流动吸附法测定多孔性物质的比表面360 实验715黏度法测定高聚物平均摩尔质量363 实验716差热分析367 实验717电动势法测定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函数值370 实验718复相催化甲醇分解372 实验719偶极矩的测定375 实验720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380 实验721磁化率的测定384 实验722气相色谱法测无限稀释活度系数388 实验723丙酮碘化反应动力学392 实验724光度法测配合物组成和稳定常数396 实验725表面活性剂胶束形成热力学的电导法研究398 附录401 附录1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Ar1989年)401 附录2不同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气压402 附录3几种常用酸、碱的含量和相对密度402 附录4不同温度下若干无机化合物的溶解度403 附录5一些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18~25℃)407 附录6一些酸、碱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常数(25℃)409 附录7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标准电极电势(25℃)410 附录8常见物质的颜色412 附录9一些物理化学常数417 附录10汞的蒸气压417 附录11不同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气压417 附录12不同温度下水的密度418 附录13水的黏度418 附录14水的表面张力419 附录15水的折射率419 附录16某些液体的密度419 附录17一些化合物的饱和蒸气压420 附录18几种常用液体的折射率420 附录19几种常用液体沸点时的摩尔汽化焓420 附录20无限稀释离子摩尔电导率和温度系数(25℃)421 附录21KCl溶液的电导率421 附录22几种电极的电极电势421 附录23气相分子的偶极矩422 附录24一些物质的摩尔磁化率422 附录25铂铑铂热电偶分度表(冷端为0℃)423 附录26镍铬镍硅热电偶分度表(冷端为0℃)424 附录27镍铬考铜热电偶分度表(冷端为0℃)424 附录28部分与水共沸的混合物424 附录29相对急性毒性标准425 附录30常见化学物质毒性和易燃性426
|
內容試閱:
|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时至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化学实验仍然是许多化学理论和化学规律的基本源泉和出发点。同时,检验和评论化学理论与化学规律以及应用这些化学理论和化学规律仍然离不开化学实验。所以高等学校在培养化学专业和非化学专业学生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和“化学”实践动手能力的必经途径。 随着当前科技发展和社会对化学以及非化学专业人才化学知识的需求,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更加强调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培养。我们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并配合本科低年级学生“大学化学”课程的学习,对原有实验课程和教材进行了重组和改革。力图用较低的成本,较少的学时,较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和较全面的知识教授这门实验课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以加强基础训练,强化能力和素质培养,精练与革新传统知识,拓宽实验内容为原则,提高基础化学实验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本实验教材将传统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实验内容重组为一门“大学基础化学实验”,并增加了综合及设计实验内容。内容编排上分为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化学基础实验和化学实验综合技能训练进行教学。在实验内容的取舍上,集多年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经验,在已出版发行并使用多年的“无机化学实验”(李文藻,陈骏如,宋德镇,陈平华,张载杰,赖琼钰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物理化学实验”(何玉萼,龚茂初,陈耀强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基础上,参考部分国内外优秀化学实验教材、相关文献和资料,组织教师编写了这本大学基础化学实验教材。教材的实验教学内容力求经典与新颖结合,实验项目由浅入深,由易至难,同时安排了一些平行实验,以便教师和学生选用。 《大学基础化学实验》全书由吴江主编审定,陈骏如、寇兴明、汪庆华、龚茂初担任副主编。无机化学实验内容由陈骏如、宋德镇、赖琼钰、李文藻、李桂英、曹红梅、马红霞编写;分析化学实验内容由寇兴明编写;有机化学实验内容由汪庆华、吴江、杨祖幸编写;物理化学实验内容由龚茂初、何玉萼、赵明、童冬梅编写。编写过程中,得到四川大学化学学院的领导和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全力支持,在此谨致谢意。同时还要感谢陈平华、张载杰、郭明秀、宣文、陈耀强等老师的大力协助。 本书可作为理科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以及医学科学各专业本科低年级学生的化学实验教材,也可供其他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等相关专业本科学生参考。 囿于编者水平,书中疏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5年5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