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初平:汉末群雄混战(190—195)
》
售價:NT$
245.0
《
建安:官渡大决战(196—200)
》
售價:NT$
245.0
《
中亚民族史
》
售價:NT$
840.0
《
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概念与方法 [美]马苏德·索鲁什 [美]理查德·D.布拉茨
》
售價:NT$
640.0
《
中平:东汉王朝大崩溃(184—189)
》
售價:NT$
245.0
《
基于鲲鹏的分布式图分析算法实战
》
售價:NT$
495.0
《
中国历史研究入门(全二册)
》
售價:NT$
1290.0
《
夺回大脑 如何靠自己走出强迫
》
售價:NT$
299.0
|
內容簡介: |
《金融学(第2版)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系列教材》是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经济学、财政学、国际贸易、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性课程。
《金融学(第2版)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系列教材》基本保持《金融学》第1版的体系框架,以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为主线,重点讲述了金融学的基本原理,介绍和分析了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利率、货币供求、金融调控、金融创新、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和金融发展等金融理论范畴。在教材的结构安排和内容阐述上,具有系统性、基础性和新颖性等特点,力求做到夯实基础、拓展思路、联系实际、启发创新、深入浅出、易学易懂。
《金融学(第2版)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系列教材》适合高等学校金融学和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专科生使用。
|
目錄:
|
第一章 货币概述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
第二节 货币的形态及其演变
第三节 货币的职能
第四节 货币的度量
第二章 货币制度
第一节 货币制度概述
第二节 货币本位制度及其演变
第三节 中国的货币制度
第四节 国际货币制度
第三章 信用
第一节 信用概述
第二节 信用形式
第三节 信用对经济的影响
第四章 利息和利率
第一节 利息和利率概述
第二节 利率的种类
第三节 利率的功能
第四节 利率的决定及影响因素
第五节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第五章 金融市场
第一节 金融市场概述
第二节 货币市场
第三节 资本市场
第四节 外汇市场
第五节 黄金市场
第六节 金融衍生市场
第六章 金融机构概述
第一节 金融机构的类型和功能
第二节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与发展
第三节 国际金融机构
第七章 商业银行
第一节 商业银行概述
第二节 商业银行组织制度
第三节 商业银行业务
第四节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第八章 中央银行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组织制度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第四节 中央银行的业务
第九章 非银行金融机构
第一节 保险公司
第二节 证券公司
第三节 信托公司
第四节 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第十章 货币供求
第一节 货币需求
第二节 货币供给
第三节 货币均衡
第四节 通货膨胀
第五节 通货紧缩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
第一节 货币政策概述
第二节 货币政策目标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
第四节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第五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第六节 货币政策效应
第十二章 金融发展
第一节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金融抑制
第三节 金融深化
第四节 金融创新
第五节 金融危机
第六节 金融监管
主要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金融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无论是从事经济金融的具体业务工作,还是从事经济金融的管理工作,掌握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运作方式,都是十分必要的。《金融学》是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经济学、财政学、国际贸易、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性课程。掌握金融知识,对于学好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课程,具有直接的影响。
《金融学》自2011年出版以来,主要应用于金融学、经济学等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有关专家学者和部分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或意见;与此同时,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更准确把握金融学理论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构建更加科学的金融学理论基础框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特对本教材进行了修订。
修订后,教材基本保持《金融学》第1版的体系框架,以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为主线,重点讲述了金融学的基本原理,介绍和分析了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利率、货币供求、金融调控、金融创新、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和金融发展等金融理论范畴。
本教材的编写者均为长期从事《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学》、《中央银行学》和《金融市场学》等课程教学的教师,他们把自己的课堂教学体会和理论研究成果融汇于教材编写之中,既注重对金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也注重对金融理论和实践最新发展动态的介绍和分析。在教材的结构安排和内容阐述上,具有系统性、基础性和新颖性等特点,力求做到夯实基础、拓展思路、联系实际、启发创新、深入浅出、易学易懂。本教材适合高等学校金融学和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专科生使用。
本教材的编写分工为:第一章、第二章、第十章由杨蕾编写;第三章、第四章由宋华编写;第五章由朱钦编写;第六章、第九章由李德山编写;第七章由方晓燕编写;第八章由文策编写;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由邓道才编写。全书由杨蕾、邓道才总纂定稿。
我们在编写本教材的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同时感谢安徽大学出版社龚婧瑶老师,为本教材的编辑出版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由于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不妥及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得到广大读者和同行的批评指正,以便今后进一步完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