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希腊人(伊恩·莫里斯文明史系列)
》
售價:NT$
845.0
《
亚马逊六页纸 如何高效开会、写作、完成工作
》
售價:NT$
349.0
《
世界巨变:严复的角色(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00.0
《
塔西佗(全二册)(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售價:NT$
1800.0
《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思想的假死
》
售價:NT$
290.0
《
当代精神分析新论
》
售價:NT$
430.0
《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售價:NT$
990.0
《
棕榈油的全球史 : 从奴隶船到购物篮
》
售價:NT$
440.0
編輯推薦:
1、货币史领域开创性著作,中西对比视角下解读中国货币史
两个维度解读人民币与中国货币史:
① 横向:中西对照,展望人民币发展前景(政治经济学角度)
② 纵向:自秦至今,梳理货币史演变脉络(历史学角度)
2、以中国为中心研究世界货币史,打通中国货币史与世界货币史区隔:
市面上大多是西方学者以欧洲为中心研究世界货币史,对中国货币史的研究是隔绝的。此书横跨公元前600年至21世纪,以中国货币为中心,把中国货币的发展置于历史时空和全球化背景下,结合世界货币发展的大格局进行分析。
3、挑战诸多已有的学术观点,从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史角度全面透视若干重要话题:
追溯纸币起源 回顾中国历代货币制度 洞悉货币背后的深层机制 找寻金融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观照当下中国经济改革与金融现象 展望全球化时代人民币的发展前景
4、荷尼夫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扛鼎之作。
作者是著名海外中国问题专家,对中国经济、地区发展、政策及金融历史等方面研究成果颇丰。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政治学教授埃里克赫莱纳、美国马塞诸塞大学达特茅斯分校亚洲史教授程麟荪等多名学者高度评价。
內容簡介:
作者荷尼夫娴熟地运用了多种语言,将中国货币史置于世界货币史的背景下,对中西货币史做了比较研究,对中国货币史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若干事件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比如金属铸币的起源、纸币的出现、明代以来中国货币白银化的原因、清代以来中国货币体系在外来势力冲击下的演变以及英日等殖民列强控制下的丰富矿藏和在中国发行货币的情况。二战后,美元逐渐成为世界货币,中国重回世界舞台,经济实力突飞猛进,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本书的研究横跨亚欧大陆乃至全球,纵跨自秦至今的两千余年,堪称货币史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在当今中国的全球影响力逐渐增大之时,本研究不仅为中国读者了解中国货币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加深了对世界货币及金融演化发展的认识,极具启发性。
關於作者:
荷尼夫
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中国研究领域教授,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所长,英国杜伦大学政府及国际事务学院中国问题研究客座教授。他的著作有《上海外滩及其周边》(Shanghai''s Bund and Beyond)、《上海:过去和现在》(Shanghai, Past and Present)、《超级大国中国?北京领导新叙事的历史化与东亚应对》(Superpower China ? Historicizing Beijing''s New Narratives of Leadership and East Asia''s Response Thereto)。
李守旗
曾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经济金融史、经济思想史等。
目錄 :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铸币的共同起源?
第二章
从铸币到纸币:
比较视野下中国和西方银行纸币的起源和演化
第三章
货币大分流:
蒸汽时代以前欧洲与中国的铸币
第二部分
第四章
清代中国的纸币:
20世纪初的时候它究竟有多普遍和多可靠?
第五章
英国在中国的银行纸币发行:
跨帝国的联系
第六章
日本在殖民地的银行及货币改革:
中国、朝鲜和台湾,18791937
第七章
人民币能走向全球吗?
结论
注释
参考书目
致谢
內容試閱 :
译者导言
本书作者是著名海外中国问题专家荷尼夫教授,这本书是他继《上海外滩及其周边》(Shanghais Bund and Beyond)之后有关中国经济史的第二部学术专著。
货币与金融史是近年来学术界和公众舆论间颇为流行的一个话题,但是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隔阂,很多相关研究局限于某一地区,缺乏历史上的空间比较,传统的西方中心论色彩挥之不去,因而许多研究尽管在史料和史实的整理发掘上取得了突破,但是难以深层次地揭示货币史发展演化的宏观脉络。著名经济学家、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约翰希克斯(John Hicks)在《经济史理论》中描摹过西方货币的演进轨迹之时就敏锐地注意到了中国(历史上)的货币制度是唯一有别于希腊祖先的这一惯例的重大例外。中国的货币制度是在同样漫长的时期中发展起来的(真不可思议),但其特征明显不同,完全独树一帜。它似乎从一开始显然就不建立在贵金属的基础上,从而很可能没有经过以价值贮藏功能为主的阶段。中国的货币直接过渡成为支付手段;因而中国人比西方人较多地接受纸币;中国人最早采用纸币不仅仅因为中国人最早发明了印刷术。1但是关于这一比较经济史命题的具体分析研究,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鲜有学者去进行。而本书则是帮助我们详尽分析认识这一命题的重要研究成果。本书的重要突破就是在长久的历史视野中,以中西方的比较视野为基础,对中国货币史当中若干标志性意义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耳目一新的历史性分析,同时本书的分析结合了历史学和经济学的观点,使得读者能够从更为立体、更为宏观的视角看待中国先秦以来货币的发展演进历程。不过,本书不是一部中国货币的通史,通史式分析的篇幅十分有限,各章有着不同的主题。
本书第一章到第三章的研究基本围绕古代中国的货币。第一章的主题是中国圆形铸币的起源,与传统观点特别是中国学者的普遍认识不同,本书作者在此的主要观点是,先秦时代中国出现的圆形铸币并非是在中国境内独立演化形成的,而是从中亚西亚地区传入的。第二章则在比较视野下阐述分析中国和西方纸币起源和演化的异同点。第三章则在比较视野下分析了前工业时代欧洲和中国铸币的演化历程,特别指出了明代以来中国吸纳美洲白银并实现货币的白银化,很大程度上是欧洲国家利用了其交通地理领域的信息优势而操纵了世界市场金银流通的结果。本书第四章到第六章则是围绕近代中国的货币。第四章的主题是清代中国的官私纸币,并分析了20世纪初中国相对于其他经济体的总体货币化水平。第五章和第六章则分别介绍研究了英国和日本这两个对近代中国经济影响最大的帝国主义殖民国家在中国国土上的货币发行活动。第七章则结合古代和近现代中国货币发展史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分析展望。
本书研究时间纵跨先秦时代至今日的逾两千年时间,研究空间横跨亚欧大陆东西乃至全球,堪称比较货币史领域开创性的著作。本书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其关键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更充分地了解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欧洲与中国货币发展历程的共性所在。谈到中国货币史,中国学者们可能既为古代中国较早建立统一货币体系和率先发明纸币而骄傲,又为近代中国货币体系紊乱、外国货币横行而惋惜。本书的比较史分析,能够让我们更为客观理性地认识中国货币史上的一幕幕繁荣和衰落,看清决定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层机制。
同时,本书作者也敏锐地注意到了当代中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说明中国货币史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我们应当相信,随着各领域中外学术界的联系交流不断加深,跨国跨地域的比较货币史和金融史的优秀著作会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本书将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示。最后必须要说明的是,本书责编辛苦负责的校对编辑工作使得原稿翻译的错误和不足得以纠正,我对此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译 者 2017年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