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音像时代的民族音乐学
民族音乐学作为科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以及人类有关世界各国人民音乐制作的知识,自其出现以来一直依赖社会所能提供的材料介质来记录、分析和传输音乐文化。实际上,在世界各地的许多高文化中对音乐活动的记录和音乐理论方面的探索都有着很长的历史,其中包括许多非西方文化。在许多情况下,书面文字、图纸和壁画以及在过去洞穴中的岩画已经成为现代历史民族音乐学和音乐图像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自19 世纪以来,随着电子设备的出现,各种音频录音技术已逐渐为民族音乐学者所用。从19世纪到20 世纪中叶,有意保存正在消失的音乐文化的欧洲学者们用蜡筒留声机收集录音,许多这样的录音后来储存在柏林的音像档案馆Phonogramm Archiv, 该档案馆由卡尔施通普夫和他的学生埃里克M. 冯霍恩博斯特尔,以及医生兼心理学家奥托亚伯拉罕共同创立。施通普夫和霍恩博斯特尔研究并保存了柏林档案馆中的这些录音资料,并奠定了当代民族音乐学的基础。尽管施通普夫和霍恩博斯特尔的安乐椅分析冶方法几乎不太需要他们亲自参与实地考察,但这也证明了技术设备的使用可以使民族音乐学研究达到的高度。
随着20 世纪后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历史进入了以个人电脑、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为特征的信息时代。随着手机和其他具有音频和视频功能的移动设备的不断普及,音频和视频技术现在已经为全球许多国家的人们广泛使用。对于专业和业余的民族音乐学家们来说,记录和分析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简单。民族音乐学学科正式进入了音像时代。视听设备、互联网技术和在线交流使我们能够在真实和虚拟的社区中轻松地发明田野工作以及储存数字文档的新方法,并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分析。
随着技术的进步,过去依赖蜡筒和留声机的民族音乐学研究人员,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数字化录音和摄像设备,它们可以实现更准确的音乐录音和音乐表演再现。因此,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用于学术记录和分析的音乐记谱、录音、图画和图片被认为是传播科学知识的独特方式,现在已被更方便、准确和快速的音像技术所取代。
今天,视听技术为恢复多感官事件单元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声电影作为具有同步音轨的动画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至关重要,因为它以直接的方式提供了音乐现象中演员冶的可视性,而纯粹的书面描述则无法传达经验的规模。因此,通过音像表现将音乐事件可视化,对于录音和书写文本而言就变得必要且互补。这种情况在一个例子中尤为明显,那就是它让观众看冶到音乐制作的一些背景元素,而文字描述和音乐符号学都不能足够好地抓住代表性音乐动作和动态的互动过程。
因为记录下的音乐文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音像工具所提供的可视化音乐便成为保存音乐系统和文化的好方法。它也是文化传播以及音乐风格和曲目复兴的载体。音乐的音像再现不仅会为民族音乐学研究的进步做出决定性的贡献,而且还可以让当地社区在面临音乐品种灭绝或快速转型的风险时刻重振音乐实践。
音像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载体是民族音乐学电影,这个依然在演化的观念被学者们接受为一种在自己的环境中展示音乐、描绘音乐家的生活,并且以民族志方法来研究音乐的非常有效的方式。大多数关于民族音乐学电影制作的文献似乎都只是着眼于支持研究和教学的潜力,而电影也可能成为保存和传播音乐文化的有力工具,虽然书面文本的描述性方法和基于录音的音乐记谱分析方法比音像沟通的形式更为重要。
电影可以记录环境中的音乐表演的口头和视觉元素,包括时间、空间,当然还有文化。这个表达旨在整合两个组成部分:口头知觉和视觉交流。 音像民族音乐学冶这个术语中 像冶之外的音冶区别了同其他与视觉化冶音乐相关的科学领域,如音乐符号学和音乐图像学领域。实际上,虽然音乐符号和音乐图片包括静态照片是一个音乐体验的 沉默冶或静音再现,但声音图像冶作为具有同步声音的运动图像,使我们能够记录或传送大量有关音乐表演的有用信息。在很多情况下,这些信息对于在传统文化中获得对音乐的深入了解至关重要。
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音像民族音乐学研究小组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伴随的音乐会、电影放映和工作坊的主题是声音和视角:音像民族音乐学的当前方向冶。这个最近成立的研究小组反映出人们越来越关注音乐表演实践的视觉层面,以及电影在民族音乐学中的使用。它也反映了当代田野工作中影视民族志研究和再现方法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以及现代视觉工具技术的发展。
研讨会为讨论如何使用视听手段作为研究和保存音乐系统和文化的有价值的工具,作为文化传播和音乐体系风格复兴的载体,以及如何从历史角度记录音乐变化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会议为民族电影制作者冶采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提供了一些新的见解,比较和分享了对作为文化遗产档案的不同归档策略。最后,在讨论民族音乐学电影制作的方向时,与会者介绍了在该领域各自新的研究成果。本书最后所附发表在中国《民族艺术研究》杂志上的会议综述详细地介绍了研讨会上发表的研究论文。
中国国家社科基金会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互联网语境中中外音乐交互影响冶#14ZD02为本书出版提供了赞助;玛丽狄龙Mary Dillon 对部分手稿进行了校对;云南大学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心的李佳谈和王芳同学翻译了部分英文论文摘要;浙江大学出版社编辑包灵灵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在此一并致谢。
主编: [中国]喻辉中国云南大学
副主编:
[意大利]莱奥纳多达米科意大利曼托瓦音乐学院
[法国]伊夫德弗朗斯法国雷恩大学
2018 年4 月30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