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无端欢喜
》
售價:NT$
347.0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NT$
398.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NT$
203.0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NT$
611.0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NT$
500.0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NT$
203.0
|
內容簡介: |
《曼菱说》是作者张曼菱多年来潜心于红学研究的结晶,其中充满了作者个人对《红楼梦》的理解。作者文化视野宽阔,其文字从个人阅读体验出发,切入角度独特,体现了作者极具特色的红学观。全书由红楼手记、红楼人物、红楼余思、红楼绘本品赏四个部分组成,包含作者一生阅读《红楼梦》的理解和感悟。作者主张回归曹雪芹的创作文本,对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香菱、小红等人物提出了诸多不同于传统红学的见解,对由调包计所支撑的宝黛爱情悲剧提出了强烈质疑。
|
關於作者: |
张曼菱,生于昆明,自幼受其父熏染,以《红楼梦》为家学。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天津作家协会工作,为专业作家。1998年被云南省人才引进,还乡。
主要作品: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改编电影《青春祭》,散文《中国布衣》《北大回忆》,音像作品《西南联大人物访谈录》,纪录片《西南联大启示录》,史话《西南联大行思录》。
|
目錄:
|
红楼手记
边土茅屋说《红楼》(一)3
边土茅屋说《红楼》(二) 10
边土茅屋说《红楼》(三) 14
红楼人物
菱黛同源、根并荷花解 27
林黛玉气韵为冠33
雨声残荷寄诗魂 38
性灵焉能入深宫 46
呆香菱 58
青春的晴雯 62
风花雪月与探春 72
人前薛宝钗 89
湘云为妓的疑云 102
男权世界的报复:凤姐末路考 108
袭人与破席 119
尤三姐命断侠客梦127
依附与游离:鸳鸯与小红的比对 134
妙玉、芳官、智能儿 146
红楼余思
待选一事要推敲 159
质疑高续本调包计 168
却忆秦淮河艳影 183
杏花的俗世意味 203
顽石与美玉的遐思 209
莫若纳兰酬知音 220
宝黛与少年维特 229
及时行乐 235
宿命的追问与隔世魅力 245
边城一梦到红楼 280
红楼绘本品赏
妙通灵犀:孙温绘本与周汝昌诗 291
古意新风:赏戴敦邦《红楼》画册 308
附录 两颗巨星 两种际遇:莎士比亚与曹雪芹 331
后记 金蔷薇、诗性与原著之美 335
|
內容試閱:
|
引子 假如没有《红楼梦》
自从回到故乡,劳碌已久。因为写这本书,而得以重归《红楼梦》的情感季节,这是我岁月中难得悠然的一个夏天。
半生良伴,今日执笔。如今我的生命也进入了夏末秋初。不必思虑取悦于饱学之士,只是作为一种愉悦自己的犒劳,作为与九泉下父亲的相叙,还有友情的回报。太虚幻境,大观园中的故事,那是一曲低回迷离在我灵魂深处的音乐旋律。它使得每日银屏上那冷硬的世界,世界上血海弹雾的报复事件,变得遥远和陌生。大地上疫病的阴影也不再令我绝望。怀抱一部《红楼梦》,生生死死有归途。
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所能拥有的无价之宝。我愿永远地悲鸣那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之歌,而淡漠于那些自称为王者和战争者的自颂。
母亲在风琴旁弹着她所喜爱的《夏天最后一朵玫瑰》。家里总是提前熄灯,使人可以在宁静的夜光下,行走、更衣、饮水、闲聊,然后铺被就卧。这是父母的习惯。
每到晚间,只要不看书,他们总是暗灯或熄灯。这不只是为了省,更是为了静。父亲曾说:太强的灯光使人躁。
现在我也学会了这习惯,才明白在暗夜中有一种解脱之感。没有外在的注视,人回到自己,感觉踏实和从容多了。倚楼望月。窗外一片和悦的虫鸣声。岁月与今日,仿佛是这流萤和细鸣声织成的一条银河。
生命最终的成功在于人性的恢复与完善,中国文化中所说的正果是也。
人生无论如何遭遇,如若能够回归到自然态,与春秋大地同心,如纤草幽菊般淡然,生则自呈个性,死则从容奔赴。这就接近了正果。
说不清这是曹雪芹的宗旨,还是父亲对我的影响。假如当初家中没有一部《红楼梦》,当那哺育我灵魂的父亲突然被遣往边地,父爱在一夜间被人夺走,我会完全孤独。天伦的延续将没有一座联想之桥。
如果没有文学的濡养,没有《红楼梦》这长线话题,没有这游思的安置,我肯定不是今天的我,会拥有更少的才华和快乐,更少一些人性的深与柔。
父亲被放逐蛮荒,骨肉离散,一部《红楼》伴凄清。但红楼诸君,依然如在近邻。父女虽千里之隔,而神魂相依,同游大观园。
中学里也搞运动,一张大字报上说我晚上在女生宿舍讲《红楼梦》,并命我交出父亲从远方寄来的剪报《葬花诗》和《白头吟》。这两首诗我都背诵下来了。
在暴力与愚昧面前,心中暗自鄙薄:这是一座属于我们父女的山中宫阙,犹如书中那太虚幻境,世俗之力如何剥夺?
下乡之后,劳役之外,沉吟着孤标傲世偕谁隐,红尘疯狂,自矜有质本洁来还洁去。为宝钗黛玉辩迟疑,
替探春晴雯叹命运,往往令人忘却自己的逆境。在那个肆意胡言的小丑纵横的时代,在乡下的茅屋竹篱下我依然写着《红楼梦》辨。这是一种对自己的犒劳。它成为心灵的秘诀,一种自由的意识。野芳相伴妙文章。
虽身处竹篱茅舍,亦无可惧虑。父亲来信,依然如窗下低吟。
这一代人中,有许多女孩与我同一个命运。她们都在后半生中被烙上了失父失衡的烙印。她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阅历。
红颜薄命我亦然。但是在我的烙印上,有文学的止痛剂。
在《红楼梦》这片芬芳的人性花园里,安顿着一颗稚嫩失落的女儿心,使她能够面对这个世界的冷酷无情,编织起一层隔离网,找到孤标傲世的芳菊。
在曹雪芹的寒苦写作中,也安顿着父亲的怀才不遇和骨气。
那是一个柔情蜜意被蔑视的时代。《红楼梦》使我可以不为自己的多思和一往情深而感到无端羞愧并怀有罪恶感,反而使我拥有了一份秘密的骄傲和尊贵。
在一个个性被铲除的异质年代,凭借心有一部《红楼梦》,使我保存自己并区别于他人。
是《红楼梦》使我将自己的人生感受融入到美的追求中,变成一种生命的实践。我已经将此追求视为一种与生俱来的状态,就如同空气,给我呼吸。
假如没有《红楼梦》这部书,别人会怎样?天下会怎样?这我不知道。但对于我和父亲,假如没有《红楼梦》,也许我们就不是现在这样的父女,而会更孤单,更凄冷,更飘零,生活中的苦痛愁绪会更多。
心中的宝库一旦空失,人生的脚步也就不知会在何处停顿。
《红楼梦》,使我虽经历苦难而依然存留着对人生的眷恋与执着。
也许是父亲告诫过我,高鹗续本的长处及不足,我读后四十回心有疑惑。从一翻开他的占旺相四美钓游鱼,就感到突然稀薄与无味起来。四美这种称呼很浅俗,一下子抹平了红楼人物鲜明的个性。
前八十回里面的女性都很敏锐特别,即使是迎春、惜春这样锋芒不露的女孩,对自己的命运和这个大家庭的趋势也是有清明之见的。她们怎么一下子浮浅起来,还企图要占旺相了?
并且,全书从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到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人们已经失去从前那种生活的朝气和兴致。死的死,走的走,悲凉之雾笼罩华林。
到这后续的第八十一回,姐妹们哪里还会有这种令人津津乐道的钓鱼的场景?显然在这一回里,除了重复前面的入家塾,节奏也缓慢下来,似乎作者不知道该往哪里去。
仅是看回目,高鹗先生已经令我很不入眼。什么惊恶梦翻案牍入邪魔博庭欢慕贤良,用词皆不雅,完全是说书人的套路。最后还有还玉阙延世泽,也就是满足市井人的大团圆的审美要求。
还有那些投毒的举动,很难认同这是《红楼梦》,似乎翻开了市井商业社会的三言二拍。
可是没有高续本,也没有其他书可看,可以寻找红楼人物的踪迹。
于是硬着头皮还是看,一面分辨,一面品味,看他写出了原著的哪些端倪,看他失落了原著的哪些蛛丝马迹,看他总算是敷衍成一个收官之局。
慢慢也就觉出了高鹗的贡献,他提供了一个参照系统,使我们现在还可以依此来批评他。
至少不似那些新梦圆梦,写宝黛竟是终成眷属了。
后人以高续本作为传世之续,还是一个成全吧。
这是红楼的一段传奇,三百年来被续写,被细细品尝,议来议去。
父亲曾经告诉我一句话,大意是:开篇不谈《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那就谈下去吧。
2005 年仲夏至2018 年元宵定稿
于昆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