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国情,为思想启蒙运动赋予了典型的民族特色。面对鸦片战争之后外来文化的强力冲击,中国思想界历经一系列的反复碰撞与考量,逐渐走出了全盘西化的迷雾,到抗战前夕的新启蒙运动时期实现了重要转型,拉开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建构的历史序幕。
但另一方面,受严峻的救亡形势影响,新启蒙运动时期的中国化探索,也暴露出诸多缺憾,呈现出畸形发展的倾向。究其原因,新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还没能完整地把握中国的现实内涵,而是力图通过复归传统、过高提升传统文化在中国国族建构中的表征意义,从而弱化了对中国传统旧文化的启蒙批判,致使业已生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逐渐发生了传统化导向的实质蜕变。直到运动夭折,倡导者纷纷奔赴延安后,受延安解放区新场域新环境的熏陶,才对中国内涵的界定有了全新的转变,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践行路径做出了重新选择。
总结上述经验教训,结合新时期的时代变化,当前,思想文化界应在开放与整合并行、精英与民众共荣、爱国与立人同步等原则的指引下,着眼于质量度三位一体的视野,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确保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正确航向。
|
關於作者: |
庞虎,男,山东省茌平县人,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兼任福建省高校思想理论课指导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理论报告员、厦门市鹭江讲坛报告员。2014年进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获聘厦门大学教学科研重要岗位(三级岗)。已在《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共党史研究》等国内报刊发表文章40余篇,主持各类科研课题10余项,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2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