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2005年中国证券市场启动股权分置改革,2006年首只解禁股的抛售揭开了原非流通股份减持的序幕。2009年中国证券市场迎来解禁高峰,2012年市场基本实现全流通预期,二元股权结构从此终结。全流通时代的到来,一方面降低了中国证券市场的股权集中度,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上市公司大股东代理问题表现形式的转变。股权分置改革之前,大股东所持股份在市场上无法流通,利益输送主要通过非市场化渠道实现,包括高派现、关联方交易等。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大股东所持股份在市场上逐步可流通,这部分股东同时又具有对公司相当的控制权,因此可能凭借控制权带来的信息优势交易股份、获取超常收益。
由此,原非流通股份出售中的内幕交易,就成为全流通市场环境下大股东侵害的新途径。进一步看,解禁股份交易也为考察股东关系、股东行为提供了重要研究场景。原非流通股东同时也包括持股比例较低的股东,这部分股东在股份出售过程中为何能够获取信息优势?股东之间的合谋默契可能让大股东愿意与这部分股东共享控制权私利。那么为什么股东之间会具有这样的合谋默契,或哪些股东之间更可能形成合谋?股东之间由特定利益关联带来的股东关系,是合谋默契的解释角度之一。
因此
|
內容簡介: |
本书共分为两部分
上篇基于最终控制人视角的股权结构研究和下篇基于股东关系视角的股权结构研究。上篇从LLSV理论研究出发,从最终控制人角度梳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征以及相应代理问题。第2章、第3章为理论回顾,尝试从制度经济学角度,为投资者法律保护和企业股权结构之间的关系探寻解释思路,主要遵循投资者法律保护股权结构特征主要代理问题这一思想主线。第4章、第5章、第6章为我国上市公司问题研究,尝试从最终控制人角度考察股权结构特征,研究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的利益输送行为以及最终控制人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可能影响。
下篇以中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为契机,从股东关系角度梳理上市公司股东行为,以及全流通市场环境下新的代理冲突。第7章、第8章、第9章为理论探讨,从股改制度背景出发,提出股东利益实现机制嬗变下的股东关系、股东合谋、利益输送新形式等问题。第10章、第11章为实证检验,考察原非流通股份减持过程中的利益输送以及股东合谋问题。
|
關於作者: |
蔡宁,女,管理学(会计学)博士,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Freeman项目访问学者,入选财政部会计领军学术类(后备)人才、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会计学会成员。
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会计与财务问题。在《管理世界》《会计研究》《金融研究》《南开管理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项目,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多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