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科技语体标准与规范

書城自編碼: 322494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計算機/網絡计算机理论
作者: 梁福军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502050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07-0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4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NT$ 203.0
大模型启示录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NT$ 510.0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NT$ 918.0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NT$ 500.0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NT$ 505.0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NT$ 398.0
武当内家散手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NT$ 230.0

編輯推薦:
《科技语体标准与规范》适于科研、技术、科普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参考,也适于科技期刊、图书、网媒、数字出版等的编辑参考,还可作为高等学校教师、学生的论文写作教材和自学用书,以及科技写作、编辑的培训教材和学习材料。
內容簡介:
本书以科技语体为对象,融合科技与语言,基于语言基础知识,运用现代汉语语法(辅以英语语法)和有关科技写作的国家标准、规范,建立了全景式科技语体标准、规范体系。系统阐述科技语体的概念、特点、分类,以及有关科技写作的标准、规范。按照逻辑有序展开,结构清晰合理,内容深浅适宜,论述与实例相结合,还辅以大量实例,并引用名家名言,对提升语言表达效果具有战略启发性,对贯彻执行写作标准、规范及提高科技文章的写作质量具有战术指导性。
全书共分 4章,从语用的角度展现了科技语体的全貌,包括语言基础知识、科技语体概论、科技语体标准和科技语体规范。本书内容全面,材料详实,实例引自语言文字学、名家大家著作,各类科技文献、文体,同行或相关文章、作品,以及作者长期求知探索的创新结果和心得积累,实用性强,参考价值高。
本书与姊妹篇专著《科技语体语法与修辞》相结合,展现了科技语体的全貌。适用于科研、技术、科普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参考,也适合于科技期刊、图书、网媒、新媒体、数字出版等行业的编辑参考,还可作为高等院校师生、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和学生论文写作教材和自学用书,以及科技写作、编辑的培训教材和学习材料。同时可作为对传统语言学类著作的一种补充,对从事语言学方面研究、教学、学习的专家、学者和学生也有参考意义。
目錄
序一

序二Ⅲ
前言

第1章 语言基础知识1
1.1 语言1
1.1.1 语言的概念及含义 1
1.1.2 语言的层面体系2
1.1.3 言语5
 1.1.3.1 言语交际机理5
 1.1.3.2 言语作品形成过程6
 1.1.3.3 言语内容和形式 9
1.1.4 语言的要素 11
1.1.4.1 语言体系要素 11
1.1.4.2 言语要素12
1.1.4.3 修辞要素13
1.1.5 语言的性质14
1.1.6 特殊的语言现象 16
1.2 语音和文字18
1.2.1 语音的概念及含义18
1.2.2 语音的性质19
1.2.3 语言体系的声音 23
1.2.4 言语的声音25
1.2.5 汉语常见语流音变27
1.2.6 文字 30
1.3 语义 31
1.3.1 语义的概念及含义31
1.3.2 词义 32
1.3.3 句义 33
 1.3.3.1 句义的结构 34
 1.3.3.2 句义的内容 36
 1.3.3.3 句义的类型 37
 1.3.3.4 句义的义位搭配38
 1.3.3.5 句义的关系 40
 1.3.3.6 句义的形成 42
1.3.4 语义的明确与不明确 44
  1.3.4.1 词义的明确与不明确44
  1.3.4.2 句义的明确与不明确45
1.4 词汇 46
1.4.1 词汇的概念及含义46
1.4.2 语言体系词汇 47
 1.4.2.1 词47
 1.4.2.2 固定词组50
1.4.3 言语词汇 50
1.5 语法 50
1.5.1 语法的概念及含义50
1.5.2 语法的性质52
1.5.3 语法的单位53
1.5.4 词法 54
 1.5.4.1 语法意义和语法范畴54
 1.5.4.2 语法形式和语法方式55
 1.5.4.3 形态和形态分类56
1.5.5 句法 56
 1.5.5.1 句法结构意义 56
 1.5.5.2 句法结构形式57
 1.5.5.3 句法结构成分57
 1.5.5.4 句法结构分析法58
1.5.6 篇章法60
1.6 逻辑 62
1.6.1 言语表达的逻辑性62
1.6.2 思维基础 62
1.6.3 思维规律 63
1.6.4 思维形式 64
1.6.5 逻辑的不确定性 65
1.7 语境 68
1.7.1 上下文语境68
1.7.2 情景语境 71
1.8 语体 73
1.8.1 语体的概念及含义73
1.8.2 口语语体 74
1.8.3 书面语体 75
 1.8.3.1 事务语体76
 1.8.3.2 政论语体77
 1.8.3.3 文艺语体79
 1.8.3.4 科技语体81
1.8.4 交融语体 81
 1.8.4.1 科技文艺语体 81
 1.8.4.2 新闻语体83
 1.8.4.3 演讲语体84
 1.8.4.4 广告语体85
1.8.5 语体与文体86
1.9 修辞 87
1.9.1 修辞的概念及含义87
1.9.2 修辞的性质88
1.9.3 修辞现象(方式)90
 1.9.3.1 内容修辞和形式修辞91
 1.9.3.2 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91
 1.9.3.3 语言要素修辞 94
 1.9.3.4 辞格修辞和辞趣修辞98
1.9.4 修辞的层面 100
1.10
本章结语101
第2章 科技语体概论103
2.1 科技语体的概念 103
2.2 科技的概念及分类 103
2.2.1 科学的概念及含义103
2.2.2 技术的概念及含义104
2.2.3 科学和技术的关系105
2.2.4 科学的分类 106
 2.2.4.1 自然科学 106
 2.2.4.2 社会科学 108
 2.2.4.3 思维科学 108
 2.2.4.4 人体科学 109
 2.2.4.5 边缘科学 109
 2.2.4.6 哲学110
 2.2.4.7 科学学110
2.2.5 科技分类体系111
2.3 科技语体的表达方式111
2.3.1 记叙 112
2.3.2 描写 114
2.3.3 说明 117
2.3.4 议论 120
2.3.5 抒情 122
2.4 科技语体的分类 123
2.4.1 按学科门类分类 124
2.4.2 按表达方式分类 125
 2.4.2.1 记叙体 125
 2.4.2.2 说明体 127
 2.4.2.3 评论体 128
 2.4.2.4 学术体 132
 2.4.2.5 综合体 135
2.4.3 按言语境界分类 136
 2.4.3.1 记述体 136
 2.4.3.2 表现体 137
 2.4.3.3 糅合体 137
2.4.4 按表述专业性分类138
 2.4.4.1 专门体 138
 2.4.4.2 通俗体 139
2.4.5 按文体类别分类 140
 2.4.5.1 论著体 140
 2.4.5.2 报告体 142
 2.4.5.3 问答体 144
 2.4.5.4 辞书体 146
2.4.6 与科技相关的非科技语体147
2.5 学术体的特点147
2.5.1 用词特点148
2.5.2 语法特点155
2.5.3 超语言特点 160
2.6 科技语体修辞特点 162
2.7 本章结语163
第3章 科技语体标准165
3.1 标点符号165
3.1.1 标点符号的分类及功能165
3.1.2 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 165
3.1.2.1 句号 165
3.1.2.2 问号 166
3.1.2.3 叹号 167
3.1.2.4 逗号 167
3.1.2.5 顿号 168
3.1.2.6 分号 169
3.1.2.7 冒号 169
3.1.2.8 引号 170
3.1.2.9 括号 171
3.1.2.10 破折号172
3.1.2.11 省略号 173
3.1.2.12 着重号173
3.1.2.13 连接号173
3.1.2.14 间隔号174
3.1.2.15 书名号175
3.1.2.16
专名号175
3.1.2.17 分隔号175
3.1.3 标点符号用法的补充规则
176
3.1.3.1 句号 176
3.1.3.2 问号 176
3.1.3.3 逗号 176
3.1.3.4 顿号 176
3.1.3.5 分号 176
3.1.3.6 冒号 176
3.1.3.7 引号 177
3.1.3.8 括号 177
3.1.3.9 省略号177
3.1.3.10 着重号177
3.1.3.11 连接号 177
3.1.3.12 间隔号178
3.1.3.13 书名号178
3.1.3.14 分隔号178
3.1.4 标点符号若干用法的说明
178
3.1.4.1 易混标点符号用法比较178
3.1.4.2 两个标点符号连用的说明180
3.1.4.3 序次语之后标点符号用法181
3.1.4.4 文章标题的标点符号用法182
3.1.5 标点符号新旧标准差异说明182
3.1.6 标点符号的活用183
3.2 数字 184
3.2.1 数字规范使用的依据 184
3.2.2 数字形式的选用184
3.2.2.1 阿拉伯数字的选用184
3.2.2.2 汉字数字的选用 185
3.2.2.3 阿拉伯数字与汉字数字均可选用 185
3.2.3 数字形式的使用186
3.2.3.1 阿拉伯数字的使用186
3.2.3.2 汉字数字的使用 189
3.2.3.3 阿拉伯数字与汉字数字同时使用 190
3.2.4 罗马数字的使用190
3.3 量和单位190
3.3.1 物理量191
3.3.1.1 量的概念 191
3.3.1.2 量制 192
3.3.1.3 量的单位和数值 192
3.3.1.4 量的方程式192
3.3.1.5 量的量纲 193
3.3.1.6 量纲一的量193
3.3.1.7 量名称和符号193
3.3.1.8 量名称中所用术语的规则197
3.3.2
计量单位199
3.3.2.1 单位的概念199
3.3.2.2 单位制199
3.3.2.3 国际单位制200
3.3.2.4 我国法定计量单位200
3.3.2.5 单位一203
3.3.2.6 单位名称和符号204
3.3.3
量和单位的规范使用205
3.3.3.1 量及其符号205
3.3.3.2 单位名称及其中文符号209
3.3.3.3 单位国际符号 210
3.3.3.4 词头213
3.3.3.5 法定单位 214
3.3.3.6 量纲匹配 215
3.3.3.7 行文统一 216
3.3.4
量和单位使用常见问题 216
3.3.5
常用领域量和单位使用注意事项217
3.3.5.1
空间和时间 217
3.3.5.2
力学 217
3.3.5.3
热学 218
3.3.5.4
电学和磁学 218
3.3.5.5
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 218
3.3.6
贯彻执行国家标准 220
3.4 参考文献221
3.4.1
参考文献的概念与作用 221
3.4.2
参考文献的类型和标识 222
3.4.2.1
参考文献类型222
3.4.2.2
参考文献类型标识223
3.4.3
参考文献标注法 224
3.4.3.1
顺序编码制 224
3.4.3.2
著者-出版年制 226
3.4.4
参考文献表 227
3.4.4.1
顺序编码制 227
3.4.4.2
著者-出版年制 227
3.4.5
参考文献引用示例228
3.4.6
参考文献著录项目和格式229
3.4.6.1
专著 229
3.4.6.2
专著中的析出文献232
3.4.6.3
连续出版物 233
3.4.6.4
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234
3.4.6.5
专利文献235
3.4.6.6
电子资源235
3.4.7
参考文献引用规则236
3.4.7.1
引用基本原则236
3.4.7.2
著录信息源 236
3.4.7.3
著录用文字 237
3.4.7.4
著录用符号 237
3.4.8
参考文献著录细则238
3.4.8.1
主要责任者或其他责任者238
3.4.8.2
题名 240
3.4.8.3
版本 241
3.4.8.4
出版项242
3.4.8.5
页码 244
3.4.8.6
获取和访问路径 244
3.4.8.7
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245
3.4.8.8
析出文献245
3.4.9
新版国标待改进之处 246
3.5 本章结语247
第4章 科技语体规范250
4.1 外文字母250
4.1.1 字母类别250
4.1.2 大写字母使用场合250
4.1.3 小写字母使用场合252
4.1.4 正体字母使用场合253
4.1.5 斜体字母使用场合 254
4.1.6 字体类别255
4.2 插图 255
4.2.1 插图的作用与特点255
4.2.1.1 插图的作用255
4.2.1.2 插图的特点256
4.2.2 插图的分类 257
4.2.2.1 线形图 257
4.2.2.2 条形图 258
4.2.2.3 点图260
4.2.2.4 构成比图 261
4.2.2.5 示意图 262
4.2.2.6 记录谱图 264
4.2.2.7 等值线图 265
4.2.2.8 计算机输出图 265
4.2.2.9 照片图 265
4.2.2.10 地图 267
4.2.3 插图的构成 267
4.2.3.1 图序和图题268
4.2.3.2 图例268
4.2.3.3 图注269
4.2.3.4 标目270
4.2.3.5 标值线和标值 270
4.2.3.6 坐标轴 271
4.2.4 插图的规范使用 271
4.2.4.1 一般原则 271
4.2.4.2 规范设计制作 274
4.2.4.3 线形图的规范设计制作279
4.2.4.4 计算机制图的正确处理283
4.3 表格 284
4.3.1 表格的术语 284
4.3.2 表格的分类 286
4.3.2.1 按结构分类286
4.3.2.2 按内容分类288
4.3.2.3 按用途分类289
4.3.2.4 按版式分类289
4.3.2.5 按位置分类290
4.3.3 表格的构成 290
4.3.3.1 表序和表题290
4.3.3.2 表头291
4.3.3.3 表体291
4.3.3.4 表注292
4.3.4 表格的规范使用 292
4.3.4.1 一般原则 292
4.3.4.2 表格的规范处理294
4.4 式子 311
4.4.1 式子的分类 312
4.4.2 数学式 312
4.4.2.1 数学式的特点 312
4.4.2.2 数学式的规范表达要求313
4.4.2.3 数学式表达的严谨性 332
4.4.3 化学式335
4.4.3.1 分子式 335
4.4.3.2 结构式 335
4.4.3.3 实验式 344
4.4.3.4 化学方程式344
4.5 英文标点符号346
4.5.1 逗号 346
4.5.2 分号 352
4.5.3 冒号 353
4.5.4 破折号354
4.5.5 连字符356
4.5.6 圆括号358
4.5.7 方括号360
5.5.8 引号 361
4.5.9 斜线号362
4.5.10 撇号363
4.5.11 省略号 364
4.5.12 句号364
4.5.13 问号365
4.5.14 叹号366
4.5.15 中英文标点混用366
4.6 本章结语367
参考文献 370
学者来信 374
同行感言 376
后记 378

序一

序二Ⅲ
前言

第1章 语言基础知识1
1.1 语言1
1.1.1 语言的概念及含义 1
1.1.2 语言的层面体系2
1.1.3 言语5
 1.1.3.1 言语交际机理5
 1.1.3.2 言语作品形成过程6
 1.1.3.3 言语内容和形式 9
1.1.4 语言的要素 11
1.1.4.1 语言体系要素 11
1.1.4.2 言语要素12
1.1.4.3 修辞要素13
1.1.5 语言的性质14
1.1.6 特殊的语言现象 16
1.2 语音和文字18
1.2.1 语音的概念及含义18
1.2.2 语音的性质19
1.2.3 语言体系的声音 23
1.2.4 言语的声音25
1.2.5 汉语常见语流音变27
1.2.6 文字 30
1.3 语义 31
1.3.1 语义的概念及含义31
1.3.2 词义 32
1.3.3 句义 33
 1.3.3.1 句义的结构 34
 1.3.3.2 句义的内容 36
 1.3.3.3 句义的类型 37
 1.3.3.4 句义的义位搭配38
 1.3.3.5 句义的关系 40
 1.3.3.6 句义的形成 42
1.3.4 语义的明确与不明确 44
  1.3.4.1 词义的明确与不明确44
  1.3.4.2 句义的明确与不明确45
1.4 词汇 46
1.4.1 词汇的概念及含义46
1.4.2 语言体系词汇 47
 1.4.2.1 词47
 1.4.2.2 固定词组50
1.4.3 言语词汇 50
1.5 语法 50
1.5.1 语法的概念及含义50
1.5.2 语法的性质52
1.5.3 语法的单位53
1.5.4 词法 54
 1.5.4.1 语法意义和语法范畴54
 1.5.4.2 语法形式和语法方式55
 1.5.4.3 形态和形态分类56
1.5.5 句法 56
 1.5.5.1 句法结构意义 56
 1.5.5.2 句法结构形式57
 1.5.5.3 句法结构成分57
 1.5.5.4 句法结构分析法58
1.5.6 篇章法60
1.6 逻辑 62
1.6.1 言语表达的逻辑性62
1.6.2 思维基础 62
1.6.3 思维规律 63
1.6.4 思维形式 64
1.6.5 逻辑的不确定性 65
1.7 语境 68
1.7.1 上下文语境68
1.7.2 情景语境 71
1.8 语体 73
1.8.1 语体的概念及含义73
1.8.2 口语语体 74
1.8.3 书面语体 75
 1.8.3.1 事务语体76
 1.8.3.2 政论语体77
 1.8.3.3 文艺语体79
 1.8.3.4 科技语体81
1.8.4 交融语体 81
 1.8.4.1 科技文艺语体 81
 1.8.4.2 新闻语体83
 1.8.4.3 演讲语体84
 1.8.4.4 广告语体85
1.8.5 语体与文体86
1.9 修辞 87
1.9.1 修辞的概念及含义87
1.9.2 修辞的性质88
1.9.3 修辞现象(方式)90
 1.9.3.1 内容修辞和形式修辞91
 1.9.3.2 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91
 1.9.3.3 语言要素修辞 94
 1.9.3.4 辞格修辞和辞趣修辞98
1.9.4 修辞的层面 100
1.10
本章结语101
第2章 科技语体概论103
2.1 科技语体的概念 103
2.2 科技的概念及分类 103
2.2.1 科学的概念及含义103
2.2.2 技术的概念及含义104
2.2.3 科学和技术的关系105
2.2.4 科学的分类 106
 2.2.4.1 自然科学 106
 2.2.4.2 社会科学 108
 2.2.4.3 思维科学 108
 2.2.4.4 人体科学 109
 2.2.4.5 边缘科学 109
 2.2.4.6 哲学110
 2.2.4.7 科学学110
2.2.5 科技分类体系111
2.3 科技语体的表达方式111
2.3.1 记叙 112
2.3.2 描写 114
2.3.3 说明 117
2.3.4 议论 120
2.3.5 抒情 122
2.4 科技语体的分类 123
2.4.1 按学科门类分类 124
2.4.2 按表达方式分类 125
 2.4.2.1 记叙体 125
 2.4.2.2 说明体 127
 2.4.2.3 评论体 128
 2.4.2.4 学术体 132
 2.4.2.5 综合体 135
2.4.3 按言语境界分类 136
 2.4.3.1 记述体 136
 2.4.3.2 表现体 137
 2.4.3.3 糅合体 137
2.4.4 按表述专业性分类138
 2.4.4.1 专门体 138
 2.4.4.2 通俗体 139
2.4.5 按文体类别分类 140
 2.4.5.1 论著体 140
 2.4.5.2 报告体 142
 2.4.5.3 问答体 144
 2.4.5.4 辞书体 146
2.4.6 与科技相关的非科技语体147
2.5 学术体的特点147
2.5.1 用词特点148
2.5.2 语法特点155
2.5.3 超语言特点 160
2.6 科技语体修辞特点 162
2.7 本章结语163
第3章 科技语体标准165
3.1 标点符号165
3.1.1 标点符号的分类及功能165
3.1.2 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 165
3.1.2.1 句号 165
3.1.2.2 问号 166
3.1.2.3 叹号 167
3.1.2.4 逗号 167
3.1.2.5 顿号 168
3.1.2.6 分号 169
3.1.2.7 冒号 169
3.1.2.8 引号 170
3.1.2.9 括号 171
3.1.2.10 破折号172
3.1.2.11 省略号 173
3.1.2.12 着重号173
3.1.2.13 连接号173
3.1.2.14 间隔号174
3.1.2.15 书名号175
3.1.2.16 专名号175
3.1.2.17 分隔号175
3.1.3 标点符号用法的补充规则
176
3.1.3.1 句号 176
3.1.3.2 问号 176
3.1.3.3 逗号 176
3.1.3.4 顿号 176
3.1.3.5 分号 176
3.1.3.6 冒号 176
3.1.3.7 引号 177
3.1.3.8 括号 177
3.1.3.9 省略号177
3.1.3.10 着重号177
3.1.3.11 连接号 177
3.1.3.12 间隔号178
3.1.3.13 书名号178
3.1.3.14 分隔号178
3.1.4 标点符号若干用法的说明
178
3.1.4.1 易混标点符号用法比较178
3.1.4.2 两个标点符号连用的说明180
3.1.4.3 序次语之后标点符号用法181
3.1.4.4 文章标题的标点符号用法182
3.1.5 标点符号新旧标准差异说明182
3.1.6 标点符号的活用183
3.2 数字 184
3.2.1 数字规范使用的依据 184
3.2.2 数字形式的选用184
3.2.2.1 阿拉伯数字的选用184
3.2.2.2
汉字数字的选用 185
3.2.2.3 阿拉伯数字与汉字数字均可选用 185
3.2.3 数字形式的使用186
3.2.3.1 阿拉伯数字的使用186
3.2.3.2 汉字数字的使用 189
3.2.3.3 阿拉伯数字与汉字数字同时使用 190
3.2.4 罗马数字的使用190
3.3 量和单位190
3.3.1 物理量191
3.3.1.1 量的概念 191
3.3.1.2 量制 192
3.3.1.3 量的单位和数值 192
3.3.1.4 量的方程式192
3.3.1.5 量的量纲 193
3.3.1.6 量纲一的量193
3.3.1.7 量名称和符号193
3.3.1.8 量名称中所用术语的规则197
3.3.2
计量单位199
3.3.2.1 单位的概念199
3.3.2.2 单位制199
3.3.2.3 国际单位制200
3.3.2.4 我国法定计量单位200
3.3.2.5 单位一203
3.3.2.6 单位名称和符号204
3.3.3
量和单位的规范使用205
3.3.3.1 量及其符号205
3.3.3.2 单位名称及其中文符号209
3.3.3.3 单位国际符号 210
3.3.3.4 词头213
3.3.3.5 法定单位 214
3.3.3.6 量纲匹配 215
3.3.3.7 行文统一 216
3.3.4
量和单位使用常见问题 216
3.3.5
常用领域量和单位使用注意事项217
3.3.5.1
空间和时间 217
3.3.5.2
力学 217
3.3.5.3
热学 218
3.3.5.4
电学和磁学 218
3.3.5.5
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 218
3.3.6
贯彻执行国家标准 220
3.4 参考文献221
3.4.1
参考文献的概念与作用 221
3.4.2
参考文献的类型和标识 222
3.4.2.1
参考文献类型222
3.4.2.2
参考文献类型标识223
3.4.3
参考文献标注法 224
3.4.3.1
顺序编码制 224
3.4.3.2
著者-出版年制 226
3.4.4
参考文献表 227
3.4.4.1
顺序编码制 227
3.4.4.2
著者-出版年制 227
3.4.5
参考文献引用示例228
3.4.6
参考文献著录项目和格式229
3.4.6.1
专著 229
3.4.6.2
专著中的析出文献232
3.4.6.3
连续出版物 233
3.4.6.4
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234
3.4.6.5
专利文献235
3.4.6.6
电子资源235
3.4.7
参考文献引用规则236
3.4.7.1
引用基本原则236
3.4.7.2
著录信息源 236
3.4.7.3
著录用文字 237
3.4.7.4
著录用符号 237
3.4.8
参考文献著录细则238
3.4.8.1
主要责任者或其他责任者238
3.4.8.2
题名 240
3.4.8.3
版本 241
3.4.8.4
出版项242
3.4.8.5
页码 244
3.4.8.6
获取和访问路径 244
3.4.8.7
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245
3.4.8.8
析出文献245
3.4.9
新版国标待改进之处 246
3.5 本章结语247
第4章 科技语体规范250
4.1 外文字母250
4.1.1 字母类别250
4.1.2 大写字母使用场合250
4.1.3 小写字母使用场合252
4.1.4 正体字母使用场合253
4.1.5 斜体字母使用场合 254
4.1.6 字体类别255
4.2 插图 255
4.2.1 插图的作用与特点255
4.2.1.1 插图的作用255
4.2.1.2 插图的特点256
4.2.2 插图的分类 257
4.2.2.1 线形图 257
4.2.2.2 条形图 258
4.2.2.3 点图260
4.2.2.4 构成比图 261
4.2.2.5 示意图 262
4.2.2.6 记录谱图 264
4.2.2.7 等值线图 265
4.2.2.8 计算机输出图 265
4.2.2.9 照片图 265
4.2.2.10 地图 267
4.2.3 插图的构成 267
4.2.3.1 图序和图题268
4.2.3.2 图例268
4.2.3.3 图注269
4.2.3.4 标目270
4.2.3.5 标值线和标值 270
4.2.3.6 坐标轴 271
4.2.4 插图的规范使用 271
4.2.4.1 一般原则 271
4.2.4.2 规范设计制作 274
4.2.4.3 线形图的规范设计制作279
4.2.4.4 计算机制图的正确处理283
4.3 表格 284
4.3.1 表格的术语 284
4.3.2 表格的分类 286
4.3.2.1 按结构分类286
4.3.2.2 按内容分类288
4.3.2.3 按用途分类289
4.3.2.4 按版式分类289
4.3.2.5 按位置分类290
4.3.3 表格的构成 290
4.3.3.1 表序和表题290
4.3.3.2 表头291
4.3.3.3 表体291
4.3.3.4 表注292
4.3.4 表格的规范使用 292
4.3.4.1 一般原则 292
4.3.4.2 表格的规范处理294
4.4 式子 311
4.4.1 式子的分类 312
4.4.2 数学式 312
4.4.2.1 数学式的特点 312
4.4.2.2 数学式的规范表达要求313
4.4.2.3 数学式表达的严谨性 332
4.4.3 化学式335
4.4.3.1 分子式 335
4.4.3.2 结构式 335
4.4.3.3 实验式 344
4.4.3.4 化学方程式344
4.5 英文标点符号346
4.5.1 逗号 346
4.5.2 分号 352
4.5.3 冒号 353
4.5.4 破折号354
4.5.5 连字符356
4.5.6 圆括号358
4.5.7 方括号360
5.5.8 引号 361
4.5.9 斜线号362
4.5.10 撇号363
4.5.11 省略号 364
4.5.12 句号364
4.5.13 问号365
4.5.14 叹号366
4.5.15 中英文标点混用366
4.6 本章结语367
参考文献 370
学者来信 374
同行感言 376
后记 378
內容試閱
前 言 . VII .高人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水平,加深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深度。六、系统研究语言与科技的关系,将语言与科技融合形成科技语体。首次建立了科技语体分类体系,还特别从用词、语法、超语言和修辞等方面阐述了科技语体核心类别的论文体的特点。七、系统研究语法(语言领域),建立了基于科技语体的语法体系。语法是基础,任何一门语言都有语法,这是写作的基础要求;但从出版的角度,写作还有很多标准、规范需要遵守,仅有语法还远远不够。八、系统研究标准、规范(出版领域),首次将写作中遵守标准和规范列入消极修辞,并建立了基于科技语体的标准和规范体系。首次从法的高度,将出版标准、规范列为与语法同等重要的地位。九、系统研究修辞方式、辞格,以及易混淆辞格之间的关系,首次建立了科技语体修辞体系,包括词汇、句式和辞格三大体系。词汇体系包括词汇的构成、词的聚类和词语的选用;句式体系包括语法句式、修辞句式及句式重组;辞格体系包括材料、意境、词语和句式。十、系统研究科技写作常见语病,较为全面地建立了科技语体语病体系,对各类语病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给出经过综合修辞后的实例语句。两本新书在写作手法和技巧上,主要有以下特色:一、以还原科技语体的本质及全貌为目标,从基础知识谈起,给出总体概念,再分解,给出部分概念。层层深入,全面具体,点面结合,紧密关联。每个节点形成一个较大的系统图,再由这些系统图组合成一个更大的系统图。注重细节、用词、实例,辅以点评、分析、推理,层次清晰、结构分明、逻辑展开,展现了科技语体的整体系统图,局部子系统图、节点图,以及其间纵横交错、盘根错节的内在关系。二、对重要内容尽可能给出或引用实例语句。例句来源既有一般文章、文献,也有名家、名著;既有现代文章,也有古代文体;既有国内作者,也有国外作者;既有汉语,也有英语。对例句给以详略适当的点评,涉及语言、语用、修辞、语体、文体、科技、科技语体等多个方面。三、在各章结尾引用了名人名著或代表性经典言语片段。这些言语与各章主题紧密关联,读者如能细细品读、慢慢思索,就会被带入一个渐相吻合、层次渐升的认识境界,继而产生主观思维与客观事物相碰撞而迸发出的点滴火花与思维瞬间绽放的缤纷美丽,体会到笔者在撰写思想与手法上的良苦用心。两本新书为传统的语言学注入了科技要素,新内容与传统内容会产生碰撞,成为一种融合的尝试。另外,在科技中引入语言要素,让科技工作者提高认识及写作技能。从某种程度上讲,两本新书构建了科技语体知识体系,其内容整体上可形成一门学问科技语体学。任何科学都是学问和知识,都要用语言表达和记录,都要有语用层次和表达效果,都要达到语言要素运用的水准,都离不开语法与修辞、标准与规范。这正是两本新书的核心理念、战略思想之所在。书中内容既有对前辈们思想的继承,也有对新时期标准规范的发展,还有笔者长期工作经验和创新研究的心得。能够将心得和经验与读者分享,笔者深感欣慰!期待能给读者撰写、编辑文章带来帮助,开辟一条从科技研究通往规范写作的通道。诚然,鉴于笔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梁福军2018年 1月 8日于北京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