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为适应化工类本科教学改革需要,本书将工程力学、化工材料、化工容器与设备、机械传动和化工机器等内容进行整合,成为一本面向化工类本科生专业的教材。全书共分四篇:*篇为化工机械力学基础,包括物体的受力分析与计算、构件的强度及稳定性等;第二篇为化工机械材料基础,包括材料的力学性能、化工机械常用材料、化工材料的腐蚀与防护、化工设备的防腐设计等;第三篇为压力容器与化工设备,包括内压容器设计、外压容器设计、化工设备通用零部件、塔设备、搅拌器等;第四篇为机械传动与化工机器,包括常见机械传动、轴系、轮系和减速器、流体输送机械和离心分离机械等内容。 本书尽量避免窄、专、深、偏的内容,注重基础知识的系统化和实用化。内容安排力求少而精,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未涉及较复杂的公式推导,着眼于学以致用。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的教材,也适用于相关专业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
目錄:
|
第一篇化工机械力学基础 1物体的受力分析与计算 11基本概念 12约束、约束反力与受力图 13力矩与力偶 14平面力系及平衡方程 习题 2构件的强度及稳定性 21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 22杆的拉伸与压缩 23梁的弯曲 24联接件剪切 25轴的扭转 26压杆的稳定性 习题 第二篇化工机械材料基础 3材料的力学性能 31广义虎克定律 32强度理论 33材料的疲劳性能 34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 思考题 4化工机械常用材料 41碳钢与铸铁 42低合金钢及化工设备特种钢 43有色金属 44非金属材料 思考题 5化工材料的腐蚀与防护 51金属的腐蚀 52金属腐蚀的评定方法 53金属设备的防腐措施 思考题 6化工设备的防腐设计 61合理选材 62防腐蚀结构设计 思考题 第三篇压力容器与化工设备 7内压容器设计 71概述 72内压容器的薄膜应力 73内压薄壁壳体的强度设计 74内压封头的强度设计 习题 8外压容器设计 81概述 82外压薄壁圆筒临界压力 83外压圆筒设计 84外压凸形封头设计 85加强圈的设计 习题 9化工设备通用零部件 91法兰联接 92设备支座 93设备开孔与附件 习题 10塔设备 101板式塔 102填料塔 思考题 11搅拌器 111搅拌式反应器 112搅拌罐结构设计 113搅拌轴 习题 第四篇机械传动与化工机器 12常见机械传动 121概述 122带传动与链传动 123齿轮传动 思考题 13轴系 131轴 132轴承 133键和联轴器 思考题 14轮系和减速器 141概述 142定轴轮系 143动轴轮系 144减速器 思考题 15流体输送机械 151概述 152离心泵 153往复泵 154离心式压缩机 思考题 16离心分离机械 161离心分离机械的种类和结构 162离心沉降机 163离心过滤机 思考题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作为化工类专业唯一一门关于化工设备与机器基础知识的课程,对构建化工类本科生完善的知识结构非常重要。考虑到该课程以材料力学和理论力学作为力学基础,一般需要开设一门工程力学基础作为其前修课程。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内学时随之压缩,多数学校将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和工程力学基础两门课程合二为一。本教材就是为了适应这种教学改革而编写的,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将原工程力学基础与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力学相关内容统筹处理,以能够更好理解化工设备力学问题为基本要求,删除了重复的和深化的内容,使其更适宜化工类学生学习。 本教材着眼于化工类本科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力学知识、常用的材料基本知识、必要的机械传动知识、化工容器设计的基本知识、以及典型化工设备和化工机器的结构、选用原则及操作特性等。尽量避免窄、专、深、偏的内容,力求少而精,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本教材采用了最新的国家和部委标准,引导学生了解标准,遵循规范。 本教材共分四篇:第一篇为化工机械力学基础,包括物体的受力分析与计算、构件的强度及稳定性等;第二篇为化工机械材料基础,包括材料的力学性能、化工机械常用材料、化工材料的腐蚀与防护、化工设备的防腐设计等;第三篇为压力容器与化工设备,包括内压容器设计、外压容器设计、化工设备通用零部件、塔设备、搅拌器等;第四篇为机械传动与化工机器,包括常见机械传动、轴系、轮系和减速器、流体输送机械和离心分离机械等。各章配有适量的例题、习题和思考题,便于学生学习思考。本教材第一篇、第二篇和第四篇由詹世平编写,第三篇由陈淑花编写,王景昌、赵启成、王卫京、刘袖洞、周锦霞等参加了编写工作,全书由詹世平统稿。 许多已出版的优秀教材,如刁玉伟主编的《化工设备机械基础》、陈国恒主编的《化工机械基础》、赵军主编的《化工设备机械基础》、高慎琴主编的《化工机器》、银建中主编的《工程力学》等,对本教材的编写颇有启发,本教材学习和吸收了其中许多精华。在此,对这些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教育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化学工业出版社、大连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对本教材的编写和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教材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