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的经济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包括近代工业部门的产生与发展、近代农业技术的引进和应用、近代金融机构的建立、铁路和公路等近代交通运输网络的构建,以及与上述这些变化密切相关的原料与产品市场的拓展、城镇规模的扩大等等。这些近代经济变化的一般趋势,在不同的区域开始的时间、发展的速度、推进的程度并不相同,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要素形成不同的组合,使不同区域的经济变化呈现出若干不同的特征。受到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区位、交通运输条件、农业结构、人口与资源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豫西地区和浙西地区,近代经济发展的过程呈现出区域特殊性。本书关注的主题正是近代经济在这两个地区发生和发展的机遇与制约。
作者匠心独运地选择了两个地域相差较大的地区进行考察对比,欲审视在近代经济发生的时刻,有着相似的机遇,靠近通商口岸的浙西与远离近代发展率先启动的通商口岸地区的内陆区域之豫西,其不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业、商业、金融、交通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如何影响着当地农业、城市化进程等诸多方面,又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里,如何影响或制约着区域的不同发展途径。
本项研究运用档案、近代报刊文献、地方志以
|
內容簡介: |
《机遇与制约:豫西和浙西近代经济比较》关注的主题是近代经济在豫西和浙西地区发生和发展的机遇与制约。从近代化发展的视角,考察了两地农业、手工业、贸易以及近代新兴的工业、交通、金融等方面,向读者呈现了因受到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区位、交通运输条件、农业结构、人口与资源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两地近代经济发展过程明显的区域特殊性,指出它们在共同的机遇面前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从而影响了其发展的方向,并分析了豫西近代化进程受到的制约因素。
|
關於作者: |
董建波,男,1967年出生,河南省渑池县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史、江南区域史、历史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著有《历史社会学研究方法》(华东师大出版社,2017)、《史学田野调查:方法与实践》(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塘栖:一个江南市镇的社会经济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临平商贸史》(杭州出版社,2017)。参与主编余杭研究丛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2017)、平湖老鼎丰酱园档案整理丛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2017)、平湖老鼎丰酱园档案研究丛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2017)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