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NT$
545.0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NT$
390.0
《
送你一匹马(“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看三毛如何拒绝内耗,为自己而活)
》
售價:NT$
295.0
《
秦汉史讲义
》
售價:NT$
690.0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NT$
475.0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NT$
490.0
《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售價:NT$
225.0
《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售價:NT$
449.0
|
編輯推薦: |
沈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快三十年了,他的文学经典作品却从来没有离开。一次又一次地阅读,我仿佛总能感受到沈从文在用他那温暖的目光注视着他的读者谨以此书献给沈从文先生。
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带您走进沈从文有温度的日常听张兆和、巴金、汪曾祺讲述那个老头儿的故事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
|
內容簡介: |
作者以他多年的采访经历为背景,以时间顺序为轴线,为我们详细记录了沈从文先生的一些人生经历和人生片断。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沈从文先生的人生起伏跌宕,但他用善良真诚、自信倔强、侠气柔肠,给我们留下许多平淡朴素却又感人的故事。
只有小学文化的湘西乡下人沈从文一不小心闯荡到了大城市,却借着历史的舞台演绎了一出关于生命、关于文学、关于爱情的戏剧。作者笔触凝练大气,道出了沈老温厚纯良的品性,也刻画出了沈老肝胆相照的气概,这便是作者眼中的沈从文平和与不安分。
|
關於作者: |
李辉,著名人文学者,传记散文作家。先后发表论著《巴金论稿》 《萧乾传》 《沈从文与丁玲》 《胡风集团冤案始末》 《黄苗子与郁风》等长篇传记以及《沧桑看云》 《陈迹残影》等随笔集,《福斯特散文选》 《走进中国》等译著。1994年起,先后在《收获》杂志开设文化随笔专栏沧桑看云 陈迹残影,随笔集《秋白茫茫》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类。1998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李辉文集》五卷本,2001年起在大象出版社出版图文系列大象人物聚焦书系,后来进一步合作,主编大象人物自述文丛 大象人物日记文丛 大象人物书简文丛 大象名家收藏 印象阅读 名家文化小丛书等几个系列套书。
|
目錄:
|
19821990年
听沈从文张兆和聊天 004
听巴金谈沈从文 012
听汪曾祺谈沈从文 027
1984年
画音乐沈从文 038
1989年
湘西,流不尽的声音 045
破碎的将军梦 048
1990年
历史追寻的诱惑 068
1992年
平和,或者不安分 073
沈从文与瑞典 086
1996年
《从文家书》 101
纪实,还是编造? 104
1997年
《沈从文与丁玲》为何被腰斩? 117
2002年
从边城走进故宫 126
百年沈从文 129
2003年
幸还是不幸? 166
2004年
《沈从文与丁玲》自序 172
2007年
干校迁徙与沈从文的木板 175
转折之际 186
2014年
漫谈沈从文研究及其他 204
一扫常规,纯任天然 229
2015年
穿越洞庭,翻阅大书 233
2016年
去苏州,寻找九如巷 241
2017 年
徐志摩常在他心中 246
|
內容試閱:
|
自序
李辉
时间过得太快,到二○一八年五月,沈从文先生离开我们就整整三十年了。一九八八年,如果不是突发疾病,沈先生走得太快,或许诺贝尔文学奖那一年就会颁发给他。真是令人惋惜!
我有幸从复旦大学分配到《北京晚报》,以记者身份采访始自文艺界。一九八二年六月,中国文联举行四届二次会议,此次会议增补九位文联委员,分别是:文化部部长朱穆之、广电部部长吴冷西、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以及胡风、吴伯箫、沈从文、布赫等。采访文联大会,正好在一个小组会上遇到了沈先生。小组会上,他慷慨激昂,批评外行领导内行,哪里是甘于寂寞的人?我终于见识到一个不一样的作家。他去世之后,我在《收获》杂志发表缅怀他的文章,题目就叫《平和,或者不安分》,这或许就是我眼中的沈从文。
在上海,我与陈思和兄一起研究巴金,知道巴金与沈从文是好朋友,从一九三一年两人结识,从此之后就一直是好朋友。巴金在一封信中写他有三个最好的朋友:沈从文、曹禺、萧乾。刚到北京,第一次遇到沈从文,就喜出望外。我告诉沈先生,我研究巴金,彼此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几天之后,文联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闭幕。我忽然又看到了沈先生,他与老朋友朱光潜坐在一起。沈从文、朱光潜、萧乾,三人在一九四八年被郭沫若先生在《斥反动文艺》一文中猛烈批判。位于沙滩的北京大学校园,学生们曾将这篇文章抄写成大字报贴在墙上,令沈先生为之紧张,一度产生幻觉,写下一段又一段的呓语碎片,后来收录在《从文家书》中。在幻觉中,他一度割腕自杀,幸好被抢救过来。曾经担任周恩来外交秘书的杨刚,在燕京大学期间与沈先生熟识,她听说沈先生割腕后前来探望,让他逐渐趋向平稳。几个月后,沈先生写了一封长信寄至在香港的表侄黄永玉。这封长信,很快发表在《大公报》副刊上,题目为《我们这里的人只想做事》。收到这封信的第二年,黄永玉、梅溪夫妇前往北京,时隔十几年,与表叔重逢。此次重逢,黄永玉夫妇受到表叔影响,决定离开香港,一九五三年二月,他们夫妇携刚刚出生不久的黑蛮,一起来到北京,从此,两家人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在磨难中做事,在坎坷中从容,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就这样延续下来。这段故事,我写在《转折之际》长文之中。
认识沈先生后,我不时去看他。他住在崇文门,我住在东单,相距几百米。沈先生血压一直很高,一九八二年突然中风,半身不遂。几次去看他,沈夫人都要他每天走几圈。这些细节,我在聊天记录里已有记录。一九八四年,我在《北京晚报》第四版上开设一个栏目《作家近况》,每周发一两个老作家的近况,冰心、胡风、曹靖华、艾青、萧乾、聂绀弩、沈从文等。发表沈从文近况时,提到他中风半身不遂。很快,我便接到一位医生的来信,提到要去帮忙看看,当年的读者就是这样热心,令人感动。
从一九八二年开始接触沈从文夫妇,每次聊天回来,我会记录在笔记本上,幸好有这些对话与细节,还原了那些清晰的场景。
第一次写沈从文的文章是在一九八四年,题为《画音乐沈从文》。沈从文喜欢画,也会画;他喜欢音乐,他说过在写小说时字里行间有音乐的旋律。拙文只有几千字,却是我最初的沈从文印象,也是读他作品的感受。
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二年,写沈从文的文章比较多。
第一次跟随黄永玉先生前往凤凰,走进沈先生一九八二年归来时住过的地方。在凤凰,我前去看望沈从文的弟妹罗兰女士,听她讲述沈从文弟弟沈荃的故事;与黄先生的小学同学座谈,听他们讲述快乐的小学生活。回到北京,我先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发表《湘西,流不尽的声音》,然后写了一篇报告文学《破碎的将军梦》,写沈家兄弟之间的故事。
这这一年,我前往上海,连续两次请巴金谈沈从文。同样是这一年,在我无法静下来写东西时,萧乾先生来几封信开导我,终于让我找到一件事情可做。姜德明先生建议我去校勘沈从文在丁玲失踪之后,发表在《国闻周报》的《记丁玲女士》。这次校勘,真的让我静了下来。通过校勘,与施蛰存、赵家璧、萧乾、张兆和、陈明、刘祖春等人采访、通信,一九九○年完成《恩怨沧桑沈从文与丁玲》一书,由天津的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之后,在台湾出版繁体字版。对我而言,这是一个颇大的工程,但却让自己沉稳、踏实。
同在一九九○年,与汪曾祺对话,请他谈眼中的沈从文。
一九九二年一月,在沈从文去世四年之际,我在《收获》发表《平和,或者不安分》长文,第一段引用的就是那位医生的来信。四月,第一次前往瑞典,在东方博物馆做了关于沈从文的演讲,今我高兴的是,翻译沈从文作品的马悦然先生来了。后来,他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曾谈到一九八八年沈从文的事情。他听说沈从文去世了,打电话去问中国大使馆,说你们有位作家沈从文去世了,对方回答:沈从文是谁?我们不知道。之后,他打电话联系我,我告诉了他沈先生去世的消息。的确,沈先生走了,令多少人为之惋惜。
三十多年间,除出版《恩怨沧桑沈从文与丁玲》和《沈从文画传》之外,我写沈先生的文章竟然有二十四篇,包括长短不一的文章、聊天时的对话、演讲等。二○一七年,因为编辑副刊文丛,特意写了沈从文与《晨报副刊》编辑徐志摩的多年友谊,这便成为本书的最后一篇。
远在八十几年前,一九三四年沈先生回湘西路上,在写给夫人张兆和的信里,讲了这样一段话:我想印个选集了。因为我看了一下自己的文章,说句公平话,我实在是比某些时下所谓作家高一筹的。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播得远。我没有办法拒绝。
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我非常喜欢这句话。这是自信,一位文学天才的自信。
沈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快三十年了,他的文学经典作品却从来没有离开。一次又一次地阅读,我仿佛总能感受到沈从文在用他那温暖的目光注视着他的读者
谨以此书献给沈从文先生。
完稿于北京看云斋
二○一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