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本书从中学和西学的关系,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三个角度,以科学、坦诚、发展的视角对管理学流入中国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继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阐释。
希望相关学者专家能够以客观的态度看待管理学,既要消除欧美中心的强势挤压,也要防范唯我独尊的不可一世,从对立的华夷之辨,走向寻求与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而不同。
|
關於作者: |
刘文瑞,男,陕西子洲人,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中国政治制度和管理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其学术研究横跨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各个学科,共发表各类文章500余篇,其中学术论文70余篇,有40余篇文章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部分文章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
出版个人专著6种,合著专著8种,独著和参与编写普及读物6种,合作编写教材6种。其中获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从90年代起,在西方管理思想研究领域耕耘多年,正本清源,对西方名家大师的管理学说进行了系统梳理,形成《管理思想大系》书稿180万字(已出版50万字),在国内影响较大。近10年来,对中国管理思想进行全面研究,形成书稿60万字,在国内具有开创性质。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与中央政府》(修订本)上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地方体制与官僚制度》(修订本)下
《历史深处的管理智慧》①②③分册刘文瑞,男,陕西子洲人,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中国政治制度和管理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其学术研究横跨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各个学科,共发表各类文章500余篇,其中学术论文70余篇,有40余篇文章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部分文章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
出版个人专著6种,合著专著8种,独著和参与编写普及读物6种,合作编写教材6种。其中获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从90年代起,在西方管理思想研究领域耕耘多年,正本清源,对西方名家大师的管理学说进行了系统梳理,形成《管理思想大系》书稿180万字(已出版50万字),在国内影响较大。近10年来,对中国管理思想进行全面研究,形成书稿60万字,在国内具有开创性质。
出版新作: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与中央政府》(修订本)上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地方体制与官僚制度》(修订本)下
《历史深处的管理智慧》①②③分册
《世界管理大师丛书:那些改变世界管理的人》(共15册)
《管理学在中国》
《管理的尺度》
《看电影,学管理》
|
目錄:
|
第一章管理学在中国的传播2
1.春江水暖鸭先知3
2.病树前头万木春3
3.柳暗花明又一村5
4.为有源头活水来6
5.各领风骚三五年7
6.遥望灯火阑珊处8
第二章管理领域的西学东渐9
1.入世以来的师夷长技所得9
2.入世以来萌发的制夷倾向12
第三章颜值与气质:管理理论在中国15
1.理论演变的宏观鸟瞰15
2.跟上的与错过的16
3.颜值与气质:跟上与错过的背后19
4.谁来判定颜值和气质21
第四章中国式管理的发展历程23
1.中国式管理的纵向鸟瞰23
2.中国式管理溯源25
3.中国式管理反思28
4.中国式管理的走向29
第五章管理学的演变32
1.管理定义的口水仗32
2.管理是不是学33
3.时代变迁与管理学的突破36
第六章对管理思想的误读38
1.文化差异和经典误读38
2.把工人当作机器的误解40
3.韦伯式官僚制的误读42
4.需要层次论是如何误读的43
5.如何理解人性假设44
第七章经典管理思想运用46
1.什么是学习型组织46
2.目标管理的错位和错时47
3.事业部制适合哪种企业49
4.契约关系还是管制关系51
5.管理需要什么样的秩序53
6.《致加西亚的一封信》的两种解读54
第八章揭开中国企业文化的面纱55
1.现实挑战中的茫然55
2.基本假设是什么57
3.如何发现基本假设59
第九章人文与科学对管理的影响61
1.人文与管理的隔阂61
2.对管理的推动62
3.从科学向人文回归65
第十章解开管理与文化的结68
1.试说管理与文化的关系68
2.文化在管理中的作用71
3.管理与文化关系的研究误区74
第十一章技术与管理的互动76
1.瓦特和博尔顿76
2.技术对管理的影响78
3.技术与管理的互动79
第十二章一流管理学家是怎样炼成的80
1.科学管理之父泰罗81
2.欧洲的绅士法约尔83
3.霍桑实验与梅奥85
4.走向现代管理的思想家巴纳德88
5.理性沉思的决策大师西蒙90
6.管理学界的牛虻明茨伯格92
7.组织学习理论与阿吉里斯94
8.管理学巨擘德鲁克96
第十三章如何成为一流的管理学家98
1.积累的拓展98
2.挤压的张力99
3.反思的螺旋式进步100
4.成为一流管理学家的征兆100
5.一流管理学家的习性101
6.通向一流管理学家的学术路径1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