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丛书旨在全面汇聚和展示新时期海内外中国戏剧史研究成果,由在该领域有卓越成就和广泛影响的学者遴选自己*代表性的论文,结集出版。丛书涉及的戏剧文体广泛,从诸宫调、院本,到金元杂剧、宋元南戏、明清传奇、花部戏曲、民间小戏、祭祀戏剧。丛书讨论的问题,除古典戏剧理论本身和古代戏剧史实、作家作品的考证之外,还有戏剧的本质,中国戏剧的起源、形成、成熟,剧本与表演的关系,中国古代有无悲剧,宋元戏曲在当代的流传,中国戏曲在海外的传播,花部戏曲的表演理论,祭祀戏剧与娱乐戏剧的关系等重大问题。
|
內容簡介: |
《海内外戏剧史家自选集伊维德卷》收集了海外汉学家伊维德先生多年来对中国戏剧研究的优秀成果。这些优秀论文集中反映了伊维德先生作为一个汉学家研究中国经典文化的独特视角。作者以一个审视者的态度,对中国戏剧界既成的主流和非主流观念进行重估和剖析,如其对诸宫调的研究、对院本这种次要文学形式的研究、对道情文学的研究等。作者很注重考察戏剧版本刊刻的目的及其版本和传承,强调要保持对戏剧文本及其载体的敏感度。同时,其在对特定的题材在不同文体中的表现的研究方面也展现出精湛的学术能力和学术思维,如文中对度脱剧、贬谪剧、诗人妓女剧等的研究。此外,作者还从中西对比的视野对一些熟为人知的文本提出了全新的解读,如对《桃花扇》《牡丹亭》《杨家将》等不同版本的解读所展示出的国际视野。伊维德先生的这些研究特色对国内戏剧史家对中国戏剧的研究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具有学术启发性和拓展性。
|
關於作者: |
伊维德(Wilt L. Idema),1944 年,出生于荷兰达伦。首先在莱顿大学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化,而后于1968 年到1970 年继续在日本和中国香港深造。回到荷兰后,任教于莱顿大学,并于1976 年被评为中国语言文学教授。1999 年,接受哈佛大学邀请,从2000年到2013 年在此任中国文学教授。在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田中谦二教授的引导下开始了中国元曲研究。在做戏剧研究和戏剧翻译时,与美国的奚如谷(Stephen H. West)教授有密切合作。除戏剧研究外,还在中国通俗小说、民间歌谣及女性文学领域发表诸多著述。因有大量的中译荷翻译作品而荣获1992 年度荷兰国家翻译奖。毕生贡献于中国文学的翻译和传播,并因此获得2015 年度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是荷兰皇家科学院成员。
|
目錄:
|
重构戏曲与文学史
伊维德教授的学术研究 凌筱峤
诸宫调研究
对于不同见解的重估
一、综述
二、孔三传
三、诸宫调艺人
四、作者和文本
五、南方诸宫调
六、兴起与衰落
七、结语
院本是十五六世纪戏剧文学的次要形式
说唱道情、韩湘子传说,以及《新编韩湘子九度文公道情
全本》中的美好生活之观念
一、道情作为、 世纪叙事说唱文学的一种文类
二、韩湘子传说
三、《韩湘子九度文公道情全本》
四、关于美好生活的不同观点
五、结语
朱有 和《西厢记》
我们读到的是元杂剧吗
杂剧在明代宫廷的嬗变
一、从前人的研究说起
二、元杂剧的版本
三、《元曲选》:从场上曲到案头剧
四、明代宫廷里的元剧:意识形态与戏剧改编
五、元代的元杂剧:正旦正末的脚本
六、结论
元杂剧:版本与翻译
有关元代杂剧的四篇书评
世纪戏曲文学中的泰山朝圣
一、引言
二、张国宾的《汗衫记》
三、古杭书会的《小孙屠》
四、郑廷玉的《看钱奴》
五、《焚儿救母》
六、结语
绘画和舞室中的髑髅和骷髅
诗人、大臣和僧侣的冲突: 年间杂剧中的
苏轼形象
一、概要
二、贬黄州
三、《赤壁赋》
四、《东坡梦》
五、其他剧目及创作年代
罪恶与清官:说唱词话中的包公
一、话本、杂剧和词话的文本与版本
二、杂剧和词话中的罪恶与罪犯
三、审判的权力和自主性
四、愤激新贵对当朝权要
五、清官的兴起
元明戏台上的杨家将
一、宋辽战争
二、杨家将的传奇
三、早期戏剧
四、年代断定与竹马
五、对敌人的想象:嫉妒的同事和辽国间谍,女人和野蛮人
中国的戏台与宫廷
洪武御勾栏考
睡情谁见?
汤显祖对本事材料的转化
一、荒园与棘宫
二、沉迷与复生
三、溺爱父亲的烦恼
在《桃花扇》阴影中
年的北京在东西方舞台上
鲁迅小说《起死》与《逍遥游》杂剧
一、逍遥游
二、剧作家鲁迅
三、头骨与骷髅
四、起死回生的骷髅和县官
五、结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