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Photo Gallery
Path Running Through an Amish Farm 刘卓尔
MIT in My Eyes 陶景舒
The Best 俞 果
Rodin and Stanford 徐灵笑
Sunset in Philadelphia 陈语心
Pizza from the Heaven 于成诚
Gettysburg Address at Lincoln Memorial 汪舒妍
The Sadness in the Eyes 刘骏彤
Walden Pond 俞 宽
Young Girl with Roses in Her Hair 陈彦羽
The Butterfly Pavilion 夏 夏
Ducks in the Reflecting Pool 钱许儿
Our Hand-drawn Map 陈姿彤
American Pizza 周舒洋
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 魏泽宇
Pigeons in the City 娄宇鑫
Our Dormitory in Boston 杨嘉航
Best Life for a Duck 全心浩
Lombard Street 陈崎岳
VI
博物馆
The Peacock Room 夏夏 邓若冰 季喆雨 钱许儿
Daniel in the Lions Den 徐灵笑 徐一宁 陈启阳 杨嘉航
Monkeys Grasp for the Moon 周乐天 陈崎岳 魏泽宇 彭子涵
自然历史博物馆:浙江vs华盛顿 周舒洋
博物馆精神与故乡的再定义 陈语心
让课堂变得有趣并不难,做到以下两点即可:一,有充实的材料;二,把这些材料按照合理的方式组织起来。这样的话,无论是沉潜进入某一则材料,还是从这则材料泅渡到下一则,都在充沛的思维流中,阅读如静水流深,讨论如水库开闸,一路水花激荡,自然不会觉得无趣。
举一个例子。
一节主题为反复的课,始于穆旦的名诗《冬》,《冬》的第一章共四节,原稿每节的最后均为人生本来是一个严酷的冬天,然而杜运燮所编《穆旦诗选》收录的修改稿,每节的最后一行改成了四个不同的句子,朗读两个版本的《冬》之后,请孩子们思考:倘若你是编辑,你会选择原稿还是修订稿?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选择,讨论交流之后,明确下来的是反复的两点主要功能:第一,反复能对某项内容、某种情感加以强调;第二,在一唱三叹的反复中,形成了这首诗特有的节奏感。
那么,反复的功能仅止于此吗?再看《孟子》里的一则故事,说的是有人送鱼给子产,子产命管池沼的校人放生于池,校人却把鱼煮了吃了,回头编了个谎言骗子产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想一想,为什么孟子让校人洋洋洒洒地说上一段,还复述了子产的八个字,而不用校人出而笑之一句带过?这便增补了反复的第三种功能:再现情境,刻画人物。讲到这里,不妨稍作逗留,顺路带到顾炎武的一个观点:辞主乎达,不主乎简。准确是写作的第一原则,准确原则>精练原则。
最后研读香港作家刘以鬯的名篇《打错了》,小说由两段构成,第二段有三分之二的内容与第一段完全一样,为什么要如此反复?因为这样,能让读者的感受经历如下的变化:雷同麻木强烈刺激。反复的第四种功能正在于此
课堂就像里尔克笔下的那一只豹,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可以是一个核心词、一首诗、一页文章,或一本好书,如此团团旋转而深入迷人之处,孩子们常常觉得时间太短,铃声响了却不愿下课。这样的课堂是有趣的,元气充盈;然而,在课堂里看世界,无论如何总是纸上的行旅,都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么可否以面前所读的书本为起点,就此出发,展开一趟与书本世界对应的,仿佛平行宇宙一般的实地旅程呢?
于是,想要走出课堂的老师们,拟定了一则招募计划,开篇辞是这样写的:
为什么少年人特别需要旅行?因为旅行是人生的一个缩影,让人摆脱惯常的生活方式,来到陌生的地域,踊跃着一颗好奇心,以新奇的眼光来看世界,澡雪精神,耳目一新。除了见识那些从未见过的事物,旅行还让人反思熟知的事理,获得新的理解。旅行是亲历,是解放,是绝佳的教育,是远在远方的课堂。这是一趟体味遥远感的跨国之旅,既有对英文原典的研习,也有与美国同龄人读同一本书的体验,更有从纸上得来到绝知躬行的亲证。这趟旅行,结合了阅读(旅行前)、研究(旅行中)和写作(旅行后),行走历史悠久的自由之路,追溯美国精神的活水泉源。
旅行时间是2017年7月7日到20日 ,师生们提前半年就开始准备了,精读的书目有三本,《瓦尔登湖》自不必提,其余两本是《美国的历史文献》与《罗丹艺术论》。之所以读罗丹,是因为平时课堂里有罗丹主题,也因为此行中的斯坦福大学的坎托艺术中心收藏了四百多件罗丹作品,数量仅次于巴黎的罗丹美术馆;大都会博物馆里藏有罗丹各类作品九十一件(日常展出的有五十件),我们预约的专业讲解,有对两件《亚当》像(罗丹、图里奥隆巴多)的比较与鉴赏环节。由赵一凡主编的《美国的历史文献》,精要地收录美国历史的重要史料,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三联书店所出的美国文化丛书中的一册,小32开本,文质兼美,精装内页蓝底印刻,如艺术品一般,初版于1989年,绝版已久,我们就制作了复印本作为教材。
泛读书目则有《普利茅斯开拓史》《林肯选集》《交往与空间》《人性化的城市》《地志景观》《林璎传:游走于建筑与艺术之间》《夏日走过山间》,Boundaries,Mini Research Project,High Line: The Inside Story of New York City''s Park in the Sky等十余册。
三本精读的书,要求至少细读一遍,在书页上留下阅读与思考的批注;泛读书目,则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此行小组所定的研究项目,展开自由自主的阅读。4月到6月,共有二十八学时的集训课堂,内容分为两大类: English in Action(生活应用类)与Classic Literature (学术类)。学术类课堂除了精读交流,还设有一些专题学习:马丁路德金专题,对应着我们下榻的波士顿大学,正是他的母校;Mayflower Compact专题,对应着1620年五月花号的登陆处普利茅斯;High Line专题,对应着我们在纽约高线公园的行走诸如此类。
孩子们在杭州,平时的课程里设有一些乡土故事与文言内容,《西湖民间故事》里的虎跑泉、飞来峰,冯梦龙笔下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西湖梦寻》里的三生石依次安排在不同的年级,金圣叹的《不亦快哉》也是其中的一课。三十三则不亦快哉,狷狂而不失书生气,充满着童心与生活气息,我们在课堂上把每一则都细加研读:其一,冬夜饮酒,转复寒甚,推窗试看,雪大如手,已积三四寸矣不亦快哉!其一,夏日于朱红盘中,自拔快刀,切绿沉西瓜不亦快哉多么鲜活的语句,在文言与口语之间,读过一两遍就不会忘记,有了这三十三则为基石,孩子们掌握一个小小的范式,含着对旅程中发现的惊喜,让自己的表达喷薄而出,本书中所收录的几十则,颇有圣叹先生遗风。
读《瓦尔登湖》,自然要讲到梭罗的另一篇名文《论公民的不服从》,在《美国的历史文献》中有收录,正好对照着看,(与这两种相配合的,还有一则TED演讲《为何普通民众需要懂得权力》,主讲刘柏川(Eric Liu)曾任克林顿的演讲撰稿人。他在演讲中说道:设想一件城市生活中的小事情, 比如路灯要装在哪里; 再大一点的事情,比如图书馆开放时间要不要延长;更大一点的事情, 比如废弃的海滨要不要修一条高速或改建成绿化带这不是《权力的游戏》中帝国层面的问题,这是地球上随处都在上演的问题。)如今我们提到非暴力不合作,会想到马丁路德金领导的蒙哥马利公共汽车抗议事件、圣雄甘地和托尔斯泰,追溯这一思想的源头,就会找到梭罗,正如他在《瓦尔登湖》的结束语里所写的:一个比较清醒的人将发现自己正式违抗所谓社会最神圣的法律的次数是太多了,因为他服从一些更加神圣的法律,他不故意这样做,也已经测验了他自己的决心。其实他不必对社会采取这样的态度,他只要保持原来的态度,仅仅服从他自己的法则,如果他能碰到一个公正的政府,他这样做是不会和它对抗的。孩子们在瓦尔登湖边的朗读,有一组就选择了这一部分。
去瓦尔登湖那天,我们起得很早,从波士顿驱车半小时就到了湖边。我们一下车就去看湖东小木屋的复原件,和门口的梭罗铜像合影。梭罗低头沉思着,伸出左手,五指向上微微张开,姿态就像刚刚从掌中放飞了一只小鸟,有孩子俏皮地拿了一个红苹果,轻轻地放下去,梭罗正好一把接住,于是他就开始端详这个红苹果了,刚巧有一束阳光照在上面,熠熠生辉,把梭罗的脸也映红了。我们就围着拿苹果的梭罗合了影。
清晨七点多,烟笼寒水细沙,湖边除了这群远道而来的东方少年,别无他人。孩子们在细软的沙滩上,或立,或蹲,或赤足伫于浅水中,将眼前的湖与心中的湖合而为一。水岸线轻柔宛转,绕过每个孩子的足下,划出一个弧度又向前延展开去,整个湖面洁白明亮,如一本打开的书;湖边的孩子们,像逗点一样加添上意义。世事奇妙,仿佛预见了此情此景的发生,梭罗在《瓦尔登湖阅读》的开篇写道:如果更审慎地选择自己追逐的职业,所有的人也许都愿意主要做学生兼观察家,因为两者的性质和命运对所有的人都一样地饶有兴味。
接着我们环湖而行,走到三分之一,到了北面的尖角处(如今被称为梭罗角),就是小木屋的原址了,铁链围着几个石柱,标出这里就是当年木屋的地基,乔木高大,遮天蔽日,稍走几步就隐入林中,看不到湖水了。我们在林间用早餐,叠石头,分组朗读关于这些,本书的《石头记》一章里有记载。绕湖毅行一周约2.7公里,走完之后,我们就去康科德博物馆看梭罗诞辰两百周年的纪念展。
回来之后有一系列的创作,其一是剪贴梭罗。这个创意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达达主义,诗人查拉(Tristan Tzara)首创了剪贴式的创作剪下报纸的文章,剪碎文章的每个词,把这些碎纸片放到盒子里晃匀,再一个一个地摸出来(摸到哪个就是哪个),按照摸出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成了一首出人意料的诗。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创作方式,可又爱惜纸张,舍不得剪坏自己的书,有的就复印了相关章节,在复印件上动剪刀;有的就用荧光笔在书上涂抹,涂抹一个就算是用掉一个这是一份家庭作业,作为诗歌的收集者,我不知道孩子们在创作时,是随意拼贴而成,还是在排列组合时费了一番斟酌,效果究竟如何,亲爱的读者可以自行判断。
除了瓦尔登湖,旧金山的城市之光书店也是此行的重要一站。1985年王佐良先生访美,美国朋友说:你在旧金山什么也可以不看,但不能不看城市之光书店。从这家书店里走出了垮掉的一代,也走出了许多创新的诗人与艺术家,书店的影响力也不限于美国本土,浙江宁波就有同名的书店,北京的单向空间也是在这里受了启发而创办的。孩子们在书店里逗留了半天,买了自己心仪的书,也做了一些记录。
行程中可说之处颇多:在波士顿走完自由之路全程,从波士顿公园一直到邦克山纪念碑,在林肯纪念堂下齐诵《葛底斯堡演讲》,在阿灵顿国家公墓观摩无名战士墓前庄严的换岗仪式,探访阿米什社区,等等,孩子们的文中多有涉及。当然,因为把《瓦尔登湖》翻了又翻,他们也总是记得梭罗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