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车辆移动感知网络技术与应用

書城自編碼: 320809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工業技術汽車/交通運輸
作者: 曾园园项慨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498568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06-0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4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
《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 》

售價:NT$ 252.0
独自走过悲喜
《 独自走过悲喜 》

售價:NT$ 381.0
永不停步: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传
《 永不停步: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传 》

售價:NT$ 442.0
假努力:方向不对,一切白费
《 假努力:方向不对,一切白费 》

售價:NT$ 335.0
北京三万里
《 北京三万里 》

售價:NT$ 437.0
争吵的恋人:我们为什么相爱,又为什么争吵
《 争吵的恋人:我们为什么相爱,又为什么争吵 》

售價:NT$ 330.0
秘史:英国情报机构的崛起
《 秘史:英国情报机构的崛起 》

售價:NT$ 381.0
李鸿章及其时代:中西方世界的历史撞击
《 李鸿章及其时代:中西方世界的历史撞击 》

售價:NT$ 33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59
《 车联网技术与应用 》
+

NT$ 690
《 铁路货运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研究 》
+

NT$ 209
《 汽车驾驶技术 》
編輯推薦:
本书致力于车辆移动感知网络的若干技术难点,从道路交通监测应用的角度出发,针对车辆联网感知架构、感知方法、数据收集与获取等展开探讨,提出了新方法并进行了分析和评估。
內容簡介:
本书致力于车辆移动感知网络的若干技术难点,从道路交通监测应用的角度出发,针对车辆联网感知架构、感知方法、数据收集与获取等内容展开探讨,提出了新方法并进行分析和评估。本书内容上分别就无线传感器网络到移动感知网络的技术演进车辆移动感知网络的道路路面监测应用:模型和方法车辆移动感知机会式的数据收集车辆移动感知参与式的数据收集等几个方面具体进行探讨和展开阐述,*后对车辆移动感知网络结合大数据和群体智能等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书旨在与读者分享、交流和探讨基于车辆联网的移动感知的新架构、方法和技术,为从事该领域研究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指导与帮助。
本书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叙述平实,既可以作为计算机网络、通信、物联网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课外读物和研究资料,也可供广大对移动感知技术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關於作者:
曾园园,女,1980年10月出生,湖北武汉市人,工学博士博士后,现为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感知、无线网络、无线通信。 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移动感知数据通信、车辆组网和道路监测应用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相关成果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已在国内外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国际学术著作章节1篇次,独立撰写学术著作1部,主编教材1部,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现担任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Analysis and Tool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and SystemsISSN 2071-2987,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Advances in Networks and Services ISSN 1942-2644 编委;担任ICEE, ICWMC, ICIS, DATICS-ISPA, DATICS-NESEA, DATICS-IMECS等多个国际会议的大会组委会委员;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参加学术会议并作大会论文报告。
目錄
第1章无线传感器网络到移动感知网络1
1.1无线传感器网络2
1.1.1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2
1.1.2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机遇与挑战4
1.2基于移动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6
1.2.1移动传感器网络6
1.2.2车辆传感器网络7
1.3移动感知网络10
1.3.1移动感知技术10
1.3.2以人为中心的移动感知网络12
1.3.3车辆移动感知网络14
1.4本章小结16
参考文献16

第2章面向路面监测的车辆移动感知网络21
2.1智能车辆路面监测应用概述22
2.1.1路面监测技术的发展22
2.1.2相关代表性系统24
2.1.3面向路面监测应用的车辆移动感知27
2.2面向路面监测的车辆移动感知模型28
2.2.1相关研究28
2.2.2基于行为分析的感知监测模型29
2.2.3实验与性能分析312.3本章小结36
参考文献37

第3章面向路面监测的车辆协作感知39
3.1智慧车辆的协作技术39
3.1.1智慧车辆协作应用系统39
3.1.2车辆协作通信技术40
3.1.3车辆协作感知技术41
3.2基于车辆协作感知的路面事件监测43
3.2.1一种车辆协作路面监测方法43
3.2.2模拟测试47
3.3基于车辆协作感知的路面事件区域判定51
3.3.1一种车辆协作事件区域判定51
3.3.2模拟测试53
3.4本章小结60
参考文献60

第4章车辆移动网络路由机制63
4.1车辆移动网络路由63
4.1.1概述63
4.1.2相关研究现状64
4.2一种绿色的车辆网络路由和调度算法66
4.2.1系统模型66
4.2.2路由和调度算法设计70
4.3模拟与性能分析75
4.4本章小结78
参考文献79

第5章动态车队机会式数据收集81
5.1路面监测与车辆机会式数据收集81
5.2相关研究82
5.3系统架构84
5.3.1网络架构84
5.3.2机会式车队85
5.4行为感知的动态车队数据收集机制86
5.4.1车队拓扑的度量方法86
5.4.2状态机和消息机制88
5.4.3车队的构建89
5.4.4车队的维护92
5.4.5面向道路监测应用的机会式车队97
5.5模拟与性能评估98
5.6本章小结104
参考文献105

第6章参与式移动车辆的招募与激励107
6.1概述107
6.2参与式的移动车辆的招募方法109
6.2.1相关研究109
6.2.2行为建模110
6.2.3一种自适应的行为感知的车辆招募方法113
6.2.4模拟与性能评估114
6.3参与式的移动车辆的激励方法118
6.3.1相关研究118
6.3.2一种基于信息质量的激励方法119
6.3.3模拟测试121
6.4本章小结124
参考文献124

第7章车辆移动感知网络发展愿景127
7.1车辆移动感知网络与大数据127
7.1.1车辆移动感知产生的数据及特点127
7.1.2数据分析方法概述129
7.1.3大数据分析工具131
7.1.4大数据分析方法132
7.1.5车辆移动感知网络的数据处理135
7.2人机智慧相结合的车辆移动感知网络139
7.3本章小结141
参考文献141
第1章制造业外部环境的变化
11全球制造业环境的变化
111经济的全球化
112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13资源与环境挑战
114顾客需求的变化
115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
116企业竞争模式的进化
117新制造模式的涌现
12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21资源与环境压力
122劳动力减少与劳动成本上升
123产业发展方式亟待升级
124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25《中国制造2025》
13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
131新兴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
132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交叉融合
133绿色、低碳发展
134资源配置全球化
135组织方式开放化、扁平化
136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创新发展

第2章互联网 与制造业变革
21互联网与制造业变革
211互联网技术的演进
212互联网驱动的制造业变革
22物联网与制造业变革
221物联网
222物联网与制造业变革
23社会化网络与制造业变革
231社会化网络
232社交网络对制造业的启示
24云计算与制造业变革
241云计算
242云制造
25大数据与制造业变革
251大数据
252基于大数据的制造业创新
26工业40与制造业变革
261CPS与智能生产
262智能制造
27互联网 与制造业变革
271互联网 技术的演进
272互联网 模式
273互联网 驱动的制造业变革

第3章服务型制造模式
31服务的概念与内涵
311服务的概念
312服务的内涵与特征
313服务经济的发展
32制造业服务拓展
321制造业服务拓展
322制造与服务的融合
323制造业服务拓展的维度
324制造业服务拓展的分类
33互联网 驱动的服务型制造模式
331服务型制造的概念界定
332服务型制造的内涵与特征
333服务型制造的体系结构
334互联网 时代服务型制造的新特性
34服务型制造的生产组织
341产品内分工与服务过程内分工
342顾客的主动参与
343互联网 驱动的业务协同
35服务型制造的实施
351需求管理
352能力管理
353价值网络
354风险管理
355企业管理变革
356企业基础设施升级
36迈向服务型制造的障碍
361服务悖论现象的挑战
362行业特征的影响
363战略变革的阻力
364产品与服务整合障碍
365观念转变的挑战
366组织变革的挑战
367流程变革的挑战
368人员的变革
369激励制度的变革
3610文化惯性

第4章服务型制造的经济学分析
41基于交易成本的服务型制造分析
411交易成本的概念和内涵
412交易成本理论的发展
413服务型制造的交易成本理论分析
42服务型制造的资源基础观
421概念以及内涵
422起源与发展
423RBV对服务型制造的解释
43服务型制造的价值链延伸与整合
431概念及内涵
432起源与发展
433服务型制造价值链延伸与整合
44基于竞争战略理论的服务型制造模式
441概念
442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
443竞争战略和制造企业服务化

第5章服务型制造的商业模式
51商业模式
511商业模式的概念与内涵
512商业模式的系统架构
52制造业商业模式的演进历史
521手工作坊式生产(craft
production)
522大批量生产方式(mass
production)
523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
524制造业商业模式演进趋势
53新经济技术环境下的制造业商业模式创新(跨界融合)
531基于核心产品服务拓展的商业模式创新
532基于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创新
533基于客户共同参与创造的商业模式创新
534基于个性化定制的商业模式创新
535新兴产业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渗透和改造
54服务型制造的商业模式
541价值主张
542目标客户
543分销渠道
544客户关系
545收入模式
546核心能力
547价值配置
548成本结构
549合作伙伴网络

第6章服务型制造的企业变革
61战略管理的SCP范式
62服务型制造的产品模式创新产品服务系统
63服务型制造的管理模式变革
631组织变革
632流程变革
633人力资源变革
634文化变革
64服务型制造的技术变革
641制造技术变革智能制造
642运作支持技术变革智能连接,智能感知
643客户支持技术变革主动响应
65服务型制造企业的演进路径
651企业产品模式的演进
652企业的组织模式演进
653企业的运营模式演进
654迈向服务型制造的阶段性

第7章服务型制造的产品模式
71产品服务系统
711产品
712智能产品
713产品服务系统
714产品服务系统的分类
72基于客户价值创造网络
721客户价值创造网络图
722客户价值创造的七个效用杠杆
73基于IT和服务深度融合的产品服务系统模式创新
731基于IT和服务深度融合的PSS创新
732PSS创新模式1物理产品 售后服务
732PSS创新模式2PSS集成
734PSS创新模式3PSS效用服务
735PSS创新模式4基于IT的新功能产品(服务)
736PSS创新模式5智能产品(服务)
737PSS创新模式6客户价值创造整体解决方案
738PSS创新模式7智能产品服务系统
739PSS创新模式8价值网络智能整合系统
7310PSS创新模式9智能化产品服务系统运营平台

第8章互联网 驱动的产品服务系统开发
81基于客户参与的产品服务系统开发
811客户参与的概念与内涵
812客户参与的动机
813客户参与PSS创新的循环模式
814支持客户参与的组织变革营销与制造整合
815营销制造整合促进PSS开发绩效的理论分析
816营销制造整合与PSS开发绩效的概念模型[223]
817数据收集与分析
818企业营销制造整合与新产品创新绩效的实证分析
819营销制造整合促进PSS开发绩效的管理启示
8110客户参与PSS开发的实践
82基于供应商参与的PSS价值共创
821供应商参与的概念
822供应商参与对产品服务系统开发的作用机制
823供应商参与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83基于众包的产品服务系统开发
831信息技术与众包模式
832基于众包的产品服务系统开发

第9章服务型制造的生产组织模式
91服务型制造网络
911价值链
912工艺内分工与价值模块
913服务型制造网络
92互联网 驱动的服务型制造组织
921去中间化
922小微化
923平台化
924服务型制造组织变革实践
93产业互联网
931工业互联网
932产业互联网

第10章服务型制造的营销模式
101营销理论的演进
10114P营销
10124C营销
10134R营销
1014服务营销理论
102基于营销视角的产品服务系统规划
103产品服务系统的定价
1031面向产品的PSS定价
1032面向方案的PSS定价
1033面向效用的PSS定价
1034产品服务系统的收益管理
104产品服务系统的渠道管理
1041传统渠道
1042全渠道
105产品服务系统的促销
1051人员推销
1052广告促销
1053公共关系
1054销售促进

第11章服务型制造的企业文化
111制造企业的文化
1111技术导向型文化
1112规模经济导向文化
112服务企业的文化
1121市场导向型服务文化
1122创新型服务文化
1123家族型服务文化
1124等级型服务文化
113服务型制造企业的文化
1131服务型制造企业的文化理念
1132服务导向文化
1133开放文化
1134柔性文化
1135知识文化
1136创新文化

第12章服务型制造与企业绩效
121引言
1211服务型制造战略
1212服务型制造战略的结果变量
122概念模型及假设
123研究方法
1231现有量表选择
1232量表内容效度检验
1233数据采集
1234信效度分析
124检验结果与结论
1241检验结果
1242结果讨论

第13章陕汽集团服务型制造实践
131陕汽集团概况
132陕汽集团经营环境分析
133重卡产业链分析
134陕汽集团服务型制造战略
135面向客户价值创造的产品服务系统开发
1351重卡客户价值公式
1352将发展车联网作为产品服务系统开发的切入点
136生产系统优化打造协同制造模式
137营销系统转型为客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138组织体系再造德银平台建设
139陕汽集团实施服务型制造的绩效
1310陕汽集团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的转型
13101运营模式转型
13102商业模式转型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近20年来,我国城市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相应的道路交通问题也成为我国社会的难点和热点问题。道路交通问题已经引起全国各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成为民众关心的焦点。随着现代城市交通的爆炸式发展,传统的交通控制及道路监测方法已不能满足复杂多变的道路环境和城市交通的高速发展要求。车辆联网用于道路交通相关的监测应用具有灵活便捷、低成本代价、信息采集及时等诸多优点。随着无线技术领域无线传感器网络到移动感知网络的技术演进,车辆联网也从车辆传感器网络进阶到以人为中心的车辆移动感知网络,以人为中心的移动车辆网络赋予了随人的驾驶活动产生的移动性和灵活的组网方式,使得感知网络的覆盖度大大加强,数据采集更为灵活,在面向城市感知的道路行车相关的应用中极具优势,应用前景广泛。然而,车辆移动感知网络也因车辆的高动态性和数据可能存在的稀疏性问题,面临着一些开放性的技术难题,车辆感知网络的感知能力是否与应用相匹配,感知数据的质量问题以及相应的道路行车监测应用的数据处理和获取问题等。本书应对这些问题,从道路交通监测应用的角度出发,以路面监测应用为实例,针对车辆移动感知网络的感知模型、协作感知方法、机会式和参与式的数据收集与获取等内容展开了探讨,提出了新方法并进行分析和评估。本书内容组织如下: 第1章为无线传感器网络到移动感知网络的概述,包括从无线传感器网络概念与特点到基于移动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再到以人为中心的移动感知网络的演进过程,旨在让读者对近10年来移动感知领域的技术发展过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第2章、第3章以路面监测应用为例,阐述了车辆移动感知网络的感知模型和感知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基于行为分析的感知监测模型,以及基于车辆协作感知的路面事件区域判定方法。第4章阐述了车辆移动网络路由机制,讨论了一种绿色的车辆网络路由和调度算法。第5章阐述了车辆移动网络机会式数据收集方法,通过构建车队拓扑结构,设计了一种行为感知的动态车队数据收集机制。第6章着眼于参与式的车辆移动网络数据收集方法,提出了基于一种自适应的行为感知的车辆招募方法。第7章对未来车辆移动感知网络技术的发展愿景作出了描述,针对结合大数据处理的车辆移动感知网络列举了关键技术难点,以及给出了人机智慧相结合的车辆移动感知网络的参考架构。我负责了全书的第2章到第6章,项慨老师负责了本书的第5、6章部分内容和第1章、第7章的写作撰稿工作。本书是对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1103218)、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K2012200)、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11CDB446)以来相关项目工作关键部分的总结,旨在通过本书与更多科研工作者和同学们分享、交流和共勉。项慨老师参与了上述项目相关工作,并对本书的写作提供了许多宝贵意见。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感谢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信分中心以及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先进网络与智能系统研究团队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的出版和部分研究工作也得到了湖北省教育厅重点基金项目(D20162201)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父母,在任何时候总是给予我最无私的关爱和无条件的支持,谨以此书献给他们。本书的写作期间正好跨度了我的宝贝出生以来的这段日子,在这里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宝贝,愿他茁壮成长!由于时间仓促和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缺点和疏漏之处,敬请各位专家以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曾园园2017年10月23日于武汉珞珈山麓东湖之滨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