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著名学者周桂钿集半生研究精华倾情讲述国学精华
通过错综复杂的概念和造词,为我们解开传统文化之美
追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哲学
为国学在当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新思路
本书卖点广告语
著名学者周桂钿集半生研究精华倾情讲述国学精华
通过错综复杂的概念和造词,为我们解开传统文化之美
追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哲学
为国学在当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新思路
|
內容簡介: |
本书由周桂钿讲授国学时所备讲义之精华整理而成,浓缩了其几十年学问人生的精华与积淀。本书系统讲解了国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其文究国学之根柢,贯其枝叶,对于国学发展历史上的那些造词和概念,如天与人、是与非、知与行、善与恶等详加考察,疏证剖析、详尽窍实,博于搜采、深于考证、审辩通微,集众说之长。作者的这些努力,为国学在当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
關於作者: |
周桂钿,男,1943年生,福建长乐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朱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日本京都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秦汉哲学、中国传统科学、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等。1991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硕士学位获得者的称号。曾主持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曾获北京市社科联学术成果奖,教育部学术成果奖,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材奖等。出版专著有《王充哲学思想新探》、《王充评传》、《虚实之辨》、《董学探微》、《秦汉思想史》、《天地奥秘的探索历程》、《中国古人伦天》、《十五堂中国哲学课》、《十五堂中国国学课》、《十五堂中国儒学课》等二十余部,发表文章四百余篇。
|
目錄:
|
自序 1
第一讲 国学与国学热 1
?文化、学术、国学 1
?什么是国学 3
?国学是怎么形成的 6
?国学有哪些特点 11
?国学有什么用途 16
?关于国学热议论的一系列疑惑 18
?国学不能归结为王权 25
第二讲 中国文化思想 30
?文化思想 30
?中国文化思想的内涵与层次 32
?中国文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35
?中国文化思想的特征与价值 40
?如何弘扬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 43
第三讲 儒学精神与当代社会 46
?国学的批判 46
?忠孝的辨证 47
?义利观与市场经济 49
?和而不同与世界动乱 52
?仁民爱物与保护环境 53
第四讲 儒学不是游魂 56
?儒学的产生与发展 56
?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59
第五讲 对待孔子热的冷思考 68
?怎么看孔子 68
?儒家重要遗址与孔子标准像 72
?如何看待影视作品《孔子》 76
第六讲 儒家之外 80
?道家 80
?墨家 82
?法家 82
?阴阳家 85
?医家 87
?商家 90
?轻重家 93
?兵家 103
?名家 107
⑩农家 111
第七讲 天与人 113
?天人之际 113
?天人合一 123
?人定胜天 135
第八讲 阴阳五行 141
?阴阳平衡 142
?五行生克 149
第九讲 祸福相依 158
?祸兮福之所倚 158
?福兮祸之所伏 160
?人之迷,其日固久 162
第十讲 古今之变 164
?食足知礼,先富后教 164
?损益因革,变古易常 167
?势非圣意,理在民心 171
第十一讲 是与非 173
?墨家的三表说 174
?庄子的是非观 174
?韩非的参验论 176
?《淮南鸿烈》是非无定论 177
?王充的效验论 179
?当代的是非观 181
第十二讲 真与假 182
?真理问题 182
?实践检验问题 185
?唯实求真 188
?求真难在何处 191
?贤才难得 199
第十三讲 知与行 202
?欲速则不达 202
?小利不能贪 203
?起点要低 204
?怀大义,识大体 206
?志当存高远 207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8
第十四讲 人性善与恶 210
?孟子的性善论 210
?荀子的性恶论 212
?性论的融合与批判 214
?性三品说 216
?性二元论 217
第十五讲 仁者爱人 220
?从爱亲到爱人 220
?从爱人到仁政 221
?从仁政到绥远 223
第十六讲 义利之辨 226
?义利的本义 226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27
?功贤于耕织 230
?义者宜也 232
第十七讲 人要有正气 236
?富贵不能淫 237
?贫贱不能移 238
?威武不能屈 240
第十八讲 和与同 241
?和与同 241
?人际关系 242
?国际关系 245
?人与自然 246
?和谐与竞争 249
?优胜劣汰与和而不同 251
第十九讲 治与乱 258
?治国之道,唯力不足 258
?乱世无义,争于气力 259
?秦亡教训,历史总结 261
?正义必胜与胜者为王 263
?余论 264
第二十讲 民本与任贤 266
?以民为本 266
?任贤之力 275
第二十一讲 王道与霸道 284
?大德与小惠 284
?以德治国 287
?以德服人 290
第二十二讲 大同理想 294
?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295
?聚和堂试验 296
?康有为的《大同书》 297
第二十三讲 中国传统科学 301
?科学是什么 301
?中国有没有科学 305
?中学数理化课本上为什么没有中国人的名字 309
?医学、西医与中医 312
第二十四讲 中国的四大创新 322
?物质文明的创新 323
?文明制度的创新 326
?理论的创新 328
?科技的创新 331
|
內容試閱:
|
再版前言
关于国学,曾应出版社的约请,写过几本著作,其中有些内容重复,但各本在资料选择、写作方式和内容结构上都有一些特色。现在这些著作(以几年前出版的《二十二堂国学课》为基础)整合成一本,因内容较多,不再受讲义形式(一学期若干课时,一课时讲授多少内容)的局限,以系统全面为目标。
讲授国学的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章节,加上自己的研究成果,形成讲座内容。要开国学课,可以选讲其中部分章节,其余作为参考,权当学生课外读物。总之任何教材都只供参考,不是让教师照本宣科的。
中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是知识,当然也有一些启发思考、锻炼思维的内容。上了大学,特别是当了研究生,学习的不单单是知识,更是思维方法。学习的重点在于转识成智,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智慧,以便在实践中,可以从实际出发,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看法,有所创新和创造。
国学博大精深,资料汗牛充栋,到处有智慧,随处深入学习和研究下去,都可以获得智慧,并且可以用于实践,取得实效。懒于动脑筋的人,对智慧没兴趣的人,智慧对他也没有兴趣,两者往往擦肩而过无缘相会。
作者
公历2016年1月24日
华历乙未年腊月十五
于三枣红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