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本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现代交流调速技术及有关系统的理论及应用。主要内容包括:交流调速技术的概况及发展趋势、交流调速方法及主要应用领域;变频调速技术、脉宽调制控制技术、矢量控制技术、直接转矩控制技术、无换向器电动机技术及其他现代控制技术;各种电动机交直交变频调速系统、交交变频调速系统的基本原理、特性、控制方法及设计计算实例;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双馈调速及串级调速系统;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每章含有复习思考题,帮助学生复习和思考。 本书可作为车辆工程、电气传动、轨道交通、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教材,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
目錄:
|
第一篇交流调速技术 第1章概论 11交流调速发展的概况与趋势 12交流调速方法 13交流调速的主要应用领域 复习思考题 第2章变频调速技术 21交直交变频器的基本电路 22脉宽调制型变频器 23谐振型变频器 24交交变频器的基本原理 25交交变频器的基本类型 复习思考题 第3章脉宽调制PWM控制技术 31PWM型变频器的工作原理 32PWM的控制模式及实现 33具有消除谐波功能的SPWM控制模式的优化 34电流跟踪型PWM逆变器的控制技术 35PWM脉冲的生成方法 复习思考题 第4章矢量变换控制技术 41旋转矢量控制的概念与原理 42矢量变换控制的异步电动机数学模型 43交流电动机矢量变换变频调速系统基本原理 复习思考题 第5章直接转矩控制技术 51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诞生与发展 52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理论基础 53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特点 复习思考题 第6章无换向器电动机技术 61概述 62无换向器电动机的基本原理 63无换向器电动机调速系统的结构 64无换向器电动机的运行性能 65提高过载能力及抑制转矩脉动的措施 复习思考题 第二篇交流调速系统 第7章交直交变频调速系统 71转差频率控制的转速闭环变频调速系统 72谐振型交直交变频调速系统 73PWM控制的交直交变频调速系统 74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的交直交变频调速系统 75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的交直交变频调速系统 76直接转矩控制的交直交变频调速系统 77交直交电流型无换向器电动机调速系统 复习思考题 第8章交交变频调速系统 81无速度传感器的异步电动机交交变频矢量控制系统 82交交电流型无换向器电动机调速系统 83交交电压型无换向器电动机调速系统 84交交变频同步电动机磁场定向控制调速系统 复习思考题 第9章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双馈调速及串级调速系统 91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双馈调速及串级调速的基本原理 92串级调速系统的机械特性 93串级调速系统的效率和功率因数 94串级调速的闭环控制系统 95超同步串级调速系统 96串级调速系统应用举例 复习思考题 第10章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 101概述 102开关磁阻电动机 103控制方式 104控制器 105设计举例 复习思考题 第11章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 111变频调速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概况 112现代变频器的运行功能 113典型变频器产品的技术性能 114变频调速的运行特点和应用实例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交流调速技术日新月异。高性能交流调速系统在冶金、机械、电气、纺织、食品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几乎遍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传动领域,交流调速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交流调速技术是车辆工程、电气传动、轨道交通等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而《交流调速系统》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交流调速技术与系统》综合了交流调速技术和交流调速系统这两门课程的内容,使适用专业更为广泛。本书主要依据上述专业对这两门课程的基本要求,结合教育培养目标编写的。在吸收有关教材的长处及本学科领域新技术的基础上,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精选, 突出重点。本书的参考教学时数为48~64学时,各专业可根据本专业的需要选择教学内容。 全书共11章,第1章介绍交流调速技术概况及发展趋势、交流调速方法及主要应用领域;第2章介绍变频调速技术;第3章介绍脉宽调制控制技术;第4章介绍矢量控制技术;第5章介绍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第6章介绍无换向器电动机技术;第7章介绍各种交直交变频调速系统;第8章介绍各种交交变频调速系统;第9章介绍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双馈调速及串级调速系统;第10章介绍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第11章介绍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 本书由华东大学许期英、刘敏军主编,兰州交通大学于军为副主编,参加各章编写工作的有叶春华第1、6章、许期英第2章;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张绍彪第3章;华东交通大学王耀第4、8章、赵莉第5章、李萍第7章的1、2、3节,第9章、胡雯雯第7章的4、5、6、7节、刘敏军第10章;重庆长江师范学院朱斌第11章的1、2节;兰州交通大学于军第11章的3、4节。全书由许期英、刘敏军、于军统稿,宋平岗教授主审。 对本书给予大力支持的各兄弟院校专家、教授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0年5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