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NT$
352.0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NT$
449.0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NT$
449.0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
編輯推薦: |
◎人与自然和美共存的赞歌,资深翻译家潘庆舲心血译作。 ◎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价塑造读者人生的25本书之一。 ◎*总书记青年时代熟读之书 ◎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先驱作品,开辟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先河 ◎以平静的语调、诗意的文字带给读者力量与感动 ?
|
內容簡介: |
他于1845年春天,在老家康科德城瓦尔登湖边林中建起一座木屋,从此日出而作耕作,日落也作写作。1847年,完成了《瓦尔登湖》的初稿,后又历经五年的反复修改、增补,润饰,终于向世人奉献出这部不朽之作《瓦尔登湖,或林居纪事》。作者在书中详尽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畔林中度过的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他把这次经历称为简朴隐居生活的一次尝试。作者根据自己深信的超验主义观点,在书中就自然界四季更迭和精神复苏作出了极其精彩的描述。本书以春天开始,历经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结束,这正是一个生命的轮回,终点又是起点,生命开始复苏。作者在书中谈天说地,纵古揽今,赞颂自然美景,痛斥社会时弊。其行文之精妙,剖析之深刻,令几代读者叹为观止,作为19世纪美国文学中,*受欢迎的非虚构作品,堪称名副其实。阶段。
|
關於作者: |
亨利戴维梭罗,美国作家、哲学家、废奴主义者、超验主义者,也曾任职土地勘测员。他最著名的作品有《消极抵抗》和散文集《瓦尔登湖》。梭罗的全部书本、散文、日记和诗集合起来有20册,其中他阐述了研究环境史和生态学的发现和方法,对自然书写的影响甚远,也奠定了现代环境保护主义。他的文体风格结合了对大自然的关怀、个人体验、象征手法和历史传说,善感敏锐且富有诗意。在世的时候,梭罗的政治文章并没有太大的回响,他的同代人视他为自然主义者,而不是激进分子。他毕生仅出版了《瓦尔登湖》和《在康科德河与梅里麦克河上一周》,两本书的主题都和自然有关。
目录
|
目錄:
|
目次 省俭有方001
我的住地;我的生活探索072
阅读089
闻籁099
离群索居115
来客125
种豆139
村子151
湖157
贝克农场181
更高的法则190
鸟兽若比邻202
室内取暖215
原住民,冬日来客230
越冬鸟兽244
冬日瓦尔登湖254
春267
结束语284
附录: 新的桃源是耶?非耶?
拙译《瓦尔登湖》屡屡重印有感297
|
內容試閱:
|
《瓦尔登湖》:人与自然和美共存的赞歌
19世纪初叶,年轻的美利坚合众国刚摆脱战争创伤,元气得以恢复,国内经济有了迅速发展,俨然跻身一流经济大国。与此同时,日新月异的科学发明创造与大规模开发自然,一方面使美国人过上了空前富裕舒适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由于掠夺性开发自然,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原先纯朴恬淡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销声匿迹。这时候,有一位独具慧眼、颇有忧患意识的伟大思想先驱,切中时弊,大声疾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他就是新英格兰著名作家、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始祖亨利戴维梭罗。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年7月12日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一个商人家庭。康科德四乡风景如画,梭罗喜欢经常到野外去,独自徘徊在树木花草、鸟兽鱼虫之间,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1833年他进入哈佛,好学不倦,是班级优等生;1837年毕业后返回故乡任教两年(18381840),还当过乡村土地测量员。但他毕生酷爱漫步、观察与思考,写下了大量日记,其中积累了他日后进行创作的丰富素材。他与大作家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相契,于18411843年住在爱默生家里,成为他的门生兼助手。于是,他弃教从文,在爱默生的激励下,开始写诗与论说文,起初给超验主义杂志《日晷》、随后为其他报刊撰稿。
1845年,他在离康科德2英里远的瓦尔登湖畔(爱默生的地块上,事前征得门师同意)亲手搭建一间小木屋,在那里度过了两年多的时光,其间完成了《康科德河与梅里麦克河上一周》和《瓦尔登湖,或林居纪事》两部作品(均在他生前出版)。1847年梭罗返回康科德居住,其后就在故乡从事写作、讲学及观察、研究当地动植物,偶尔也出门作短程旅行,以广见闻,为日后创作打下坚实基础。有时,他还得到父亲的铅笔工厂去挣点钱维持生活。1862年5月6日,梭罗因患肺结核不幸去世,年仅44岁。他生前一直默默无闻,并不为同时代人所赏识。直到20世纪,人们才从他的不朽杰作中开始普遍地认识他。实际上,他真正的声名日隆,还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
1846年2月4日,梭罗在独居瓦尔登湖畔期间,曾经给康科德乡民们做过一次学术性的演讲,题为《托马斯卡莱尔及其作品》。演讲结束后,乡友们如实相告,对于这个不可理喻的苏格兰诗人其人其事,他们压根儿不爱听。说真的,他们很想听听他谈谈个人湖畔林居的所见所闻。对于乡友们的这一要求,梭罗倒是非常心领神会。于是,在1847年2月10日,他以《我的个人经历》为题,在康科德再次登台演讲,受到听众们的热烈欢迎,这令他喜出望外。听众们甚至要求他在一周后再讲一遍,希望他的讲稿还可以进一步增补内容。是故,此次演讲以及后来类似的演说,就成为《瓦尔登湖》一书的雏形,并于1847年9月完成初稿,1849年打算出书,可万万没想到会受到挫折。因此,他不得不历时5载,将此书反复修改、增补、润饰,前后计有8次之多,终于使它成为结构紧凑、文采斐然的一部文学作品。《瓦尔登湖》在19世纪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迄至今日已有200种以上不同的版本,同时在国外也有不计其数的各种不同语言的译本。
《瓦尔登湖》一书副标题为《或林居纪事》,一望可知,乃是梭罗本人入住瓦尔登湖畔林居的实录。此书一开头,作者就声明是为了乡友们细致入微地探听我的生活方式而写的。他选择湖畔为未来住所,就地取材,亲自搭建小木屋,恰巧于1845年美国独立纪念日入住,种庄稼、栽菜蔬,过着独立不羁、悠闲自在的生活。当时在美国,就有人拿这本书当作19世纪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来阅读欣赏。没承望《瓦尔登湖》书中充满风光旖旎的田园般的魅力,足以诱惑数以百计的读者退隐山林,或者傍湖筑舍,竞相仿效这位贤哲俊彦的生活模式。一般说来,这种趣事是人们都始料未及的,殊不知梭罗仿佛料事如有神似的,早就预见到门徒如此之众多,所以,他在书中语重心长地奉劝过读者诸君,说很不希望有任何人采取他的生活方式。因为人们很容易把《瓦尔登湖》看成逃避现实的隐士幽居胜地或者世外桃源,事实上,恰恰有违梭罗的初衷。梭罗在书中开宗明义地说过,他之所以入住瓦尔登,是要探索生活的真谛,思考人与大自然这个重大问题,显然不是消极的、出世的,而是积极的、入世的。实际上,梭罗入住之后,并不是茕茕孑立,与人老死不相往来,恰好相反,他一方面经常出门走访,回康科德做学术讲演,另一方面,也有各种各样的来客专程前来登门造访,有的还冒着大风雪赶来,与作者倾心交谈,所以说,梭罗始终置身于这个社会大家庭中。再有很重要的一点是《鲁滨孙漂流记》毕竟是笛福的虚构小说,而《瓦尔登湖》乃是名副其实的非虚构作品,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在某种程度上说,《瓦尔登湖》就像是康科德地方志中的动植物篇。诚然,梭罗大半辈子在康科德与瓦尔登湖边度过,始终致力于观察与研究飞禽走兽、草木花果,以及一年四季的变化进程。从他写到的草木、禽兽,如按生物纲、目、科分类粗略地估算一下,动辄数以百计,他还给它们分别标上拉丁文(或希腊文)学名,追述渊源、观察研究之如此精当、地道,事实上与博物学家相比,也毫不逊色。更有甚者,梭罗还用他的生花妙笔,将他的心得体会点染在自己的描述中,从而被誉称为《瓦尔登湖》一书中的精华所在。难怪19世纪美国书评家奉劝过读者不妨跳过《瓦尔登湖》中颇有哲学意味的片段,直接去品味赏析描写大自然的那些篇章。诚然,梭罗是当之无愧的描写大自然的高手,他在促进生态文学创作发展方面确实功不可没。虽说在他之前,美国也有过好多专门描述大自然的作家,但他们仅仅报道科学界的一些发现,显得相当单调乏味,所以,能以神来之笔描写大自然而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学佳构,那毫无疑问,梭罗堪称个中翘楚。美国有的批评家曾经举例指出,单单从《瓦尔登湖》中有关潜水鸟的描写,若与约翰奥杜庞所著《美国鸟类》一书中潜水鸟章节作一比较,显然大有霄壤之别,后者纯属科技性的报道,前者则是艺术作品。同样,我在译书过程中也觉得,梭罗不论是描写红黑蚂蚁大战,还是对灰背隼、红松鼠、猎狐犬等的描写,都是如此绘声绘色、如此引人入胜,真可以说是旷世罕见的华章。
作为艺术品的《瓦尔登湖》,在美国已被公认为现代美国散文的最早范本。《瓦尔登湖》的风格,若与它同时代的作品,比方说,具有写作天才的霍桑、梅尔维尔、爱默生等人的作品相比,都是迥然不同。那主要是因为梭罗这种独特的体裁颇具20世纪散文风格。当然,《瓦尔登湖》的主题,显而易见,写的十之八九是19世纪的人和事,然而妙就妙在,作者对字句文体的选择似乎有些超前,颇具20世纪的风格。句子写得率真、简洁,一扫维多利亚时期那种漫无边际的文风,而且用字极其精当,富有实体感,几乎不用模糊抽象的缀字。因此,梭罗这篇写于19世纪的散文,除文体多变化外,实际上似与20世纪海明威或亨利米勒的散文并没有多大差异。
写作手法上,梭罗在《瓦尔登湖》中也有不少独创之处,特别是比喻的运用,几乎达到了极致。读者可以发现各类著名比喻语之实例,包括从音节的调配到意重语轻的反语法,或者比较通俗的从明喻到双关语等等。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知道,梭罗特别喜爱使用双关语,在全书中俯拾即是,我觉得,读者如果有兴趣,不妨试着编成目录手册,的确耐人寻味。精彩绝妙的双关语,我在这里只是信手拈来一两个,仅供读者细细玩味。梭罗写到一个在瓦尔登湖没有钓到鱼的渔夫,管他叫做修道士(Coenobites),作者在此不仅暗示此渔夫乃虔信宗教人士,而且我们读者要是稍加留意,听一听修道士这个英文词儿的发音,立时会发觉,其实,梭罗是在说:你瞧,没有鱼来上钩。(See, no bites.)再说,他写到作为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标志铁路时,既表示铁路开通有利于人际往来、城乡交流,但对铁路建设破坏自然生态等等,却又深表不满,就借枕木这个双关语写道:如果一些人乐乐呵呵地乘坐火车在铁轨上驶过,那肯定有另一些人不幸地在下面被碾压过去。他说躺在铁路底下的枕木,就是一个人,一个爱尔兰人,或者说一个北方佬,他们可睡得很酣。作者在这里通过英文枕木(sleeper)这个双关语,比喻那些为修造铁路卖命而又昏睡不醒、毫无觉悟的人。对于这些劳工,梭罗确实满怀同情,真可以说,哀其不幸,怒其昏睡不醒。总之,梭罗笔下那么多的双关语,我在译述时不由得一一加注,我想,说不定我国读者也会感兴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