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NT$
254.0
《
收尸人
》
售價:NT$
332.0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NT$
407.0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NT$
254.0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編輯推薦: |
对残缺进行诗意补充和美学救赎,追溯残缺的文化缘起、流变,及其诗艺的表达和传承,是本书的特点之一,也是尊重生命、珍爱艺术的表现。
|
內容簡介: |
《残缺的美学观照与诗意追问》内容简介:本书从界定残缺美的内涵着手,追溯残缺美的哲学根源,分析残缺美的艺术表征,并提炼残缺美的价值。在韵味无穷和生机无限的艺术世界中,构建残缺在无常、失常之外的美学理想。重新观照残缺,能发现残缺的丰满与深度,此有意味的形式涵蕴了深厚的美学底蕴和深刻的文化根源,使得审美时空延展了丰富多元的层次,并且在审美实践产生了巨大、充满弹性的阐释空间。对残缺进行诗意补充和美学救赎,追溯残缺的文化缘起、流变,及其诗艺的表达和传承,成为了尊重生命、珍爱艺术的表现。绝处逢生的残缺不仅引动了不人文关怀,更启发了超越的希望。''
|
關於作者: |
作者:余安安
余安安,文学博士,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文化艺术类课题,在核心期刊和学报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研究专长:文艺理论,中国古典文论与审美。
|
目錄:
|
目录
第一章残缺美的形成特质
第一节残缺的含义
第二节从残缺到残缺美
第二章残缺美的文化根源
第一节残缺美的缘起与运化之道
第二节中国残缺美的神遇心契之境
第三节西方残缺美的自由变奏之韵
第三章残缺美的创艺方式
第一节巧拙相参残缺美的诗性塑造
第二节悲欣交集残缺美的诗情透视
第三节真空妙有残缺美的诗境蕴藉
第四章残缺美的诗意表征
第一节悲风:悲风久萧索
第二节枯荷:静送枯荷雨
第三节孤鸿:缥缈孤鸿影
第四节病酒:残寒欺病酒
第五节残梦:绿窗残梦迷
第六节苦吟:清愁入苦吟
第七节哀悼:此恨何时已
第五章残缺的美学意趣
第一节美在张弛
第二节美在超越
第三节美在亲疏
第四节美在新异
第五节美在追问
附录含英咀华与寻幽探微
第一节悲风
第二节残阳
第三节缺月
第四节枯荷
第五节孤鸿
第六节病酒
第七节残梦
第八节清泪
第九节苦吟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前言
残缺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一种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状态,是不稳定、不清晰、不完全、不完整的形式。这种形式恰恰能在缺陷、隐藏、片面、失落等局限处使潜在的情感所寄的或未能感官化的意指所在,反而有更强大的孕育美的生命力。这种潜在的情感所寄或未能感官化的意指所在,具备更鲜活的审美活力和更柔韧的审美张力,包蕴无限的美学意蕴。
残缺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和艺术表现,涵蕴了历史、文化和审美等丰富多元的意义,但是它却一直没有被学者作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来清晰界定和系统研究。笔者围绕残缺美这个主题,从五个层面展开论述:第一章,界定残缺与残缺美的内涵,考察其形成机制与特质;第二章,从自然宇宙之本源、中西方的文化土壤和古今哲学背景出发,进入体道的沉思、追溯和探究残缺美的精神根源;第三章,从诗性塑造、诗情透视、诗境蕴藉三个层面,在法度、情感、艺境的不同角度,由浅入深地层层推进,分析残缺美在文艺中的具体表现;第四章,甄选具有代表性和艺术性的残缺表征、诗歌意象、文艺语境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文本与文化的探析;第五章,在不同维度的视域下,探索、提炼、追问残缺的意趣与残缺美的价值。附录部分则选取了古人具有残缺意味的悲思哀吟之作,灵性的吉光片羽,透露出作家自怜自叹的心灵独白,使今人隔着渺远时空仍能体味平凡且无常的人生况味。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无常世界里,难见臻美。没有永远的盛世繁华,没有长久的花好月圆,没有不散的缘聚缘会,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生命之本然。世上全能完美的或许只有高高在上的神灵。按照西方美与丑,善与恶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与上帝极美、完善对立的是魔鬼撒旦的极恶、丑陋。然而,处于天堂与地狱之间,被抛于广袤大地上的平凡众生,却难以简单地以完美或极恶来框定日常生活中的诸多选择。也许,世间万物皆是神性光辉的流溢,人在分享神性的光辉和荣耀的同时,或多或少地残存着幽暗的阴影,这意味着人注定是不完美的存在。正如《圣经》所述故事:人类的祖先亚当与夏娃偷吃禁果以后,使得人类背上了命定的原罪包袱,在劫难逃。从这些哲学背景出发,人们在长期的美学实践与理论打磨之中,越来越倾向于把残缺用美的外衣包裹起来,也许是因为对完美的追求永无止境,抑或是被残缺本身绽放的魅力所吸引,使无数执着于求美的灵魂,义无反顾走向追寻之路,探求残缺由表及里的诗意和余韵。
残缺美常常会以一种摄人心魄的残酷性撞击我们的心灵,这是深沉强烈又难以言传的审美触动,同时它能涅槃创化为极致的美,人们本能地拒绝残缺,却又无法摆脱,在敬而远之或亲密接触的审美观照中,也许有豁然开朗的感悟与峰回路转的惊喜。残缺美学使我们在落寞中成熟,在失意中受益,在缺憾中超越。残缺的世界遍周着取舍之道,失落的彼岸映射审美之境,甚至可以任情忘荣辱,快意畅情怀。当如临深渊、无路可走的时候,崭新的希望与别致的清奇在灯火阑珊处静候着,诗意追问是绝处逢生的一株仙草,审美慰藉是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赋予生存勇气,增添艺术创意。
当我们有意无意地触摸残缺的形象时,似乎被一种无形的锐器刺痛心灵深处,反思这种心灵阵痛,我们会若有所悟。或许我们的灵魂会打开另一扇窗口,它展示的却不是月白风清、柳岸莺啼,而是残荷滞水、瞽目残臂,给我们的心灵一种震颤,随后窥见的是美学另一张脸,慢慢咀嚼生命所展现的鲜活与真实,感受自然的至味和宇宙的至境。这种审美愉悦是经过深沉的反思得来的,超越了一切肤浅、表面的情感;它是一种洞见,来自哲人的睿智与深沉博大的审美心胸,是佛祖的拈花一笑,是楚狂的引吭高歌。
让我们一同来领悟其人生与美学的启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