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NT$
505.0
《
真需求
》
售價:NT$
505.0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NT$
230.0
《
如见你
》
售價:NT$
234.0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NT$
305.0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NT$
305.0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NT$
286.0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NT$
505.0
|
內容簡介: |
本书研究团队在对住建部和住房保障典型城市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住房保障的实践经验及存在问题。研究发现,我国住房保障思想全国统一,但各城市的住房保障实践存在显著差异。在准入方面,对居民户籍要求在租赁型和出售型住房保障、特大城市和大中城市之间差异明显;住房困难标准较为统一,占各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的比例在36%~48%之间;但是否设定租赁型住房保障的收入标准存在严重分歧。本书将我国各城市的住房保障模式划分为三类,(1)以重庆、黄石为代表的“租-售”递进模式;(2)以西安、北京、上海为代表的“租-售”并举模式;(3)以常州为代表的全面货币化模式。 具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是系统解决居民住房问题的一揽子方案,需要聚焦我国住房发展目标、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赋予住房保障的历史使命、根据居民住房需求和政府财力,并契合各地实际而设计。本书从功能定位、覆盖范围和发展模式三方面对该体系进行顶层设计,进而结合各城市特点进行住房保障体系的分类制定。 分析中国住房保障定位的历史演进,可以发现,目前我国住房保障的功能定位为社会型住房保障。政府的角色,一方面是照顾那些无力自行解决住房的人群,即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另一方面强调商品住房市场在满足居民居住需求时的重要性,采用适度的激励政策鼓励中低收入家庭购买自用住房,属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型住房保障”。
|
關於作者: |
姚玲珍,姚玲珍,女,经济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房地产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工程管理”专业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住建部高等学校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房地产经济理论与政策、住房保障理论与政策、工程管理等。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上海市决策咨询项目等多项省部级课题。曾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等奖项,入选上海市曙光计划。
|
目錄:
|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范围
第三节 理论基础
第二章 住房保障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自由主义福利国家的住房保障
第二节 保守合作主义福利国家的住房保障
第三节 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的住房保障
第四节 典型国家住房保障模式比较及经验启示
第三章 住房保障的中国实践
第一节 一线城市住房保障:供需矛盾下的艰难选择
第二节 二线城市住房保障:近似基础下的殊途同归
第三节 三线及以下城市住房保障:因时因地的不同选择
第四节 中国城市住房保障模式比较:求同存异
第四章 中国特色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顶层设计
第一节 功能定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型住房保障
第二节 覆盖范围:保障广度与深度的二维考虑
第三节 发展模式:以需求为导向的保障方式设计
第四节 分类设计:三类型的城市保障模式构建
附录35个重点城市住房保障模式适用性水平的聚类分析
第五章 政府与社会力量在住房保障体系中的定位
第一节 政府在住房保障体系中的定位:以人为本的主体担当
第二节 社会力量在住房保障体系中的定位:积极参与的重要配角
第三节 政府与社会力量在住房保障体系中的互动分析:均衡与协同
专题一 上海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房体系的思考:合作建房
第六章 中国特色城镇住房保障对象
第一节 住房保障对象认定标准之一:住房贫困
第二节 住房保障对象认定标准之二:住房支付能力不足
第三节 住房保障对象分类体系:以困难程度为序
专题二 上海构建廉租对象退出机制的思路:动态化及人性化
第七章 中国特色城镇住房保障标准
第一节 当前住房保障水平分析:基本适度
第二节 宏观住房保障标准:覆盖范围审慎扩大
第三节 微观住房保障标准:补贴程度分类递减
专题三 上海公租房保障主体的需求特征调查与启示
第八章 中国特色城镇住房保障供给与保障方式
第一节 供给体系的中国实践:租售补改的初步构建
第二节 租售补改的效率评价:各供给方式的阶段最优
第三节 租售补改的结构优化:远期理想模式与当前区域分化
专题四 上海共有产权保障住房运作的经验:独具特色
第九章 中国特色城镇住房保障要素供应体系建构
第一节 土地供应:多元与多样供给并重
第二节 资金筹集:财政与社会资金并重
第三节 房源筹措:政府与市场互动
专题五 上海公共租赁住房房源筹措模式的探索:市场化手段
第十章 中国特色城镇住房保障管理体系
第一节 住房保障法规:从缺失走向完善
第二节 住房保障组织定位:服务与资产运营并重
第三节 住房保障管理:行政化转向现代化
专题六 上海改善保障型居住区物业管理的思考: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住房保障是政府保障中低收入阶层的基本居住需求,并以提升该群体租房、购房能力为目标的一项社会福利制度。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国梦"美好愿景的实现,关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顺利推进,关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乎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本书从理论定位和实践总结人手,探讨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世界各国的住房保障格局迥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实施救济型住房保障制度;德国、新加坡等国的住房保障范围较为宽泛,采取福利型住房保障模式。公共住房在供应主体(政府与社会机构)、供应方式(出租与出售)、住房补贴提供方式(出租方与承租方)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各国住房保障体系演变也具有一定规律性,发达国家都走过了一个从政府直接提供公共住房、发展到补贴公共住房开发商、再到补贴最终租房和购房消费者的过程(即从直接提供住房、到补贴供应者、再到补贴消费者,或称为从"砖头"补贴到"人头"补贴),主要手段包括提供住房、实施住房补贴、发展住房金融等。一般在住房供应绝对短缺问题解决之后,政府管理都从直接干预转为间接干预,保障面由宽变窄,方式也向房租补贴转变。
本书研究团队在对住建部和住房保障典型城市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住房保障的实践经验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我国住房保障思想全国统一,但各城市的住房保障实践存在显著差异。在准入方面,对居民户籍要求在租赁型和出售型住房保障、特大城市和大中城市之间差异明显;住房困难标准较为统一,占各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的比例在36%~48%之间;但是否设定租赁型住房保障的收入标准存在严重分歧。本书将我国各城市的住房保障模式划分为三类:(1)以重庆、黄石为代表的"租一售"递进模式;(2)以西安、北京、上海为代表的"租一售"并举模式;(3)以常州为代表的全面货币化模式。
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是系统解决居民住房问题的"一揽子"方案,需要聚焦我国住房发展目标,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赋予住房保障的历史使命,根据居民住房需求和政府财力,并契合各地实际而设计。本书从功能定位、覆盖范围和发展模式三个方面对该体系进行顶层设计,进而结合各城市特点进行住房保障体系的分类制定。
分析中国住房保障定位的历史演进,可以发现,目前我国住房保障的功能定位为社会型住房保障。政府的角色,一方面是照顾那些无力自行解决住房的人群,即低收人住房困难群体;另一方面强调商品住房市场在满足居民居住需求时的重要性,采用适度的激励政策鼓励中低收人家庭购买自用住房,属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型住房保障"。
从保障的广度与深度两个维度考量住房保障覆盖范围,我国城镇住房保障覆盖广度应包括行政区划内除本地农村户籍人口以外的城镇常住人口,从户籍性质看包括本地非农户籍人口、外地农村户籍人口和外地非农户籍人口。在外地户籍人口的保障中,应考虑其在户籍地已享受的住房保障(如宅基地、房改房等),以及其暂时I生的居住需求特征,适当区别对待。根据保证居民基本居住权的住房保障目标,支付能力是住房保障覆盖深度的确定依据。各城市应在其住房保障的定位下确定住房困难的标准,考虑当地住房市场状况(租金水平、房价水平),在合理的住房可支付性(即收入与住房支出的关系)设定下,推算当地当时住房保障的收入标准。因此,收入高低不是确定住房保障范围的依据;收入与房租、房价的关系即支付能力才是确定住房保障准入标准的设定依据。或者说,确定住房保障深度的两个标准住房困难和经济困难并存且是相对的。
住房保障模式的选择,应从供求两个层面、四个维度去考虑。根据供给效率在政府与市场间界定供给主体;依据区域住房供求总量均衡程度在增量与存量间选择供给方式;考虑城市政府保障能力在实物与货币之间确定保障手段;分析住房保障需求性质在配租与配售之间抉择分配方式。在保障模式设计思路上,强调以保障需求为导向,考虑城市政府保障能力和区域房地产市场供求状况,以保持商品住房市场价格平稳和不牺牲市场效率为代价,科学设计保障方式。依据该思路,研究选择了以上三方面五个具体指标,针对我国35个重点城市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归属于住房保障的三大类型(见图1),并针对性地选择其住房保障的合理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