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316.0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367.0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NT$
449.0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NT$
352.0
|
內容簡介: |
作为一部授人以渔的著作,刘铁冷所撰《作诗百法》旁征博引,将汉魏唐宋以来的名篇佳句汇于一书,并从声韵、对偶、字句、章法、规则、忌病、流派、体裁八方面,对传统诗歌的作法进行了详尽而精彩的解读。本书理念通达,文字流畅,切于实用,又经过整理者精心的校勘,相信这部民国时期便印行九版,风靡一时的小书,将使当代的读者得窥作诗门径,进而充分领略古典诗歌之美。
|
關於作者: |
刘铁冷(18811961?),名绮,字文櫆,又字汉声,笔名铁冷,别署松涛、鸥梦轩主等,斋名镂冰室,江苏宝应人。与乾嘉时期扬州学派成员刘台拱、刘宝楠等同宗。幼承庭训,善骈文、诗,曾为南社成员。早年毕业于上海龙门师范学堂,民初投身出版业。1914年5月与徐枕亚、沈东讷等创办《小说丛报》,该刊被称为鸳鸯蝴蝶派的大本营,并创作大量小说,名盛一时。1918年《丛报》停刊后淡出文坛,执教各学校,并编刊若干种工具书。著有《铁冷丛谈》《铁冷碎墨》《求婚小史》《斗艳记》《野草花》等。
整理者简介刘鹏1981年生,陕西富平人。2004201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攻读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国家图书馆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诗学及清代文献学、藏书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合著有《毗陵集校注》(第一作者,辽海出版社2006年,获2007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在《文献》《文学遗产》《中国诗学》《中国文学研究》《古典文献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札记20余篇。
|
目錄:
|
目录
编辑大意│1
卷上│4
较准平仄法│4
平仄通用者│4
平仄异用者│6
划定四声法│10
实字分类法│13
虚字分类法│19
二字分类│19
一字分类│22
二字相对法│25
三字相对法(四字对附)│36
五字相对法(六字对附)│51
七字相对法│69
古韵通转法│79
近体指导法│82
作诗百法2
五律平仄法(五绝平仄法附)│83
五绝平仄法附│84
七律平仄法(七绝平仄法附)│86
七绝平仄法附│87
押韵八戒法│89
摛辞四反法│90
作诗学古法│91
作诗储材法│92
作诗相题法│93
作诗辨格法│95
作诗用事法│96
作诗遣调法│97
作诗谋篇法│98
作诗造句法│99
五律诗造句│99
七律诗造句│100
作诗炼字法│101
五律炼第二字者│101
五律炼第五字者│101
五律炼第二、第五字者│102
七律炼第二字者│102
七律炼第五字者│102
3目录
七律炼第七字者│103
七律炼第二、第五字者│103
作诗点眼法│103
眼用实字│104
眼用响字│104
眼用拗字│105
通体写景法(以下七律举例)│106
通体写情法│106
情景分写法│107
情景兼到法│108
颂中有讽法│109
美中有刺法│110
感古怀今法│110
抚景寓意法│111
虚实相间法│112
浅深各别法│113
咏物明体法│114
咏物暗体法│115
对面托题法(以下七绝举例)│116
旁面衬题法│117
循题顺点法│118
就题空翻法│119
作诗百法4
借物写情法│120
触景生感法│121
首尾一意法│121
前后双锁法│122
起笔振题法(以下五律举例)│123
承笔醒题法│124
转笔扼题法│125
合笔束题法│125
即境抒情法│126
及时点景法│127
因人纪事法│128
随地纪游法│128
通体仄韵法(以下五绝举例)│129
通体拗句法│130
对句作起法│131
对句作收法│132
卷下│134
探讨源流法│134
研究变迁法│139
提挈纲要法│144
5目录
指点体裁法│145
标揭四则法│146
考订十科法│147
剖析体志法│149
抒写情景法│152
练习诵读法│153
辨论避忌法│155
作歌谣法│160
作乐府法│161
作五古法│162
作七古法│164
附柏梁体│166
附长庆体│167
作长短句法│171
作排律诗法│172
作三言诗法│175
作四言诗法│175
作六言诗法│177
作杂言诗法│178
作促句诗法│179
作宝塔诗法│180
作回文诗法│182
作诗百法6
作五平五仄诗法│183
作白描诗法│187
作联句诗法│188
作集句诗法│189
作叠字诗法│191
作无题诗法│192
作竹枝词法│193
作柳枝词法│194
作棹歌法│195
作宫词法│196
作游仙诗法│197
作十七字诗法│198
作打油诗法│199
作新体诗法│200
作怀古诗法│201
作怀人诗法│203
作送别诗法│205
作辞别诗法│206
作贺诗法│206
作寿诗法│211
作挽诗法│221
本次整理征引文献│225
|
內容試閱:
|
序912年清帝逊位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般称为民国时期。这一时期,虽然政局不稳、战乱频仍、民生凋敝,但思想、学术、文化却自由活跃、异彩纷呈。主编过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丛书的刘梦溪先生认为:中国现代学术在后五四时期所创造的实绩,使我们相信,那是清中叶乾嘉之后中国学术的又一个繁盛期和高峰期。而当时的一批大师巨子得之于时代的赐予,在学术观念上有机会吸收西方的新方法,这是乾嘉诸老所不具备的,所以可说是空前。而在传统学问的累积方面,也就是家学渊源和国学根底,后来者怕是[1]无法与他们相比肩了。的确,民国学人撰写的学术论著,虽然限于物质条件和学科发展水平,有些知识需要更新,有些观点有待商榷,有些论述还要深化但仍然接续、充盈着中国固有学术的人文义脉和精魂,更具有为国家民族谋求出路、积极参与当前文化建设的现实关怀,更具有贯通古今、融会中西、打通文史哲、将创[1]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要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23124页。民国诗学论著丛刊4作和研究相结合的开阔视野和博通气象,更具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的传世期许和实事求是、惜墨如金的朴茂之风。这在人文学术研究显现出技术化边缘化碎片化泡沫化等不良倾向的今天,颇有借鉴意义。而且,那时的不少论著奠定了后续研究的基本框架,不管就论析之精辟还是与史实之契合而言,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中国诗学》主编蒋寅先生即深有感触地说:最近为撰写关于本世纪中国诗学研究史的论文,我读了一批民国年间的学术著作。我很惊异,在半个世纪前,我们的前辈已将某些领域(比如汉魏六朝诗歌)的研究做到那么深的境地。虽然著作不太多,却很充实。相比之下,80年代以来的研究,实际的成果积累与文献的数量远不成比例。满目充斥的商业性写作和哗众取宠的、投机取巧的著作,就不必谈了,即使是真诚的研究姑且称之研究吧,也存在着极其庸滥的情形。从浅的层次说,是无规则操作,无视他人的研究,自说自话,造成大量的低层次重复。从深层次说,是完全缺乏知识积累的基本学术理念许多论著不是要研[1]究问题,增加知识,而是没有问题,卖弄常识。陈寅恪先生曾将佛学刺激、影响下新儒学之产生、传衍看[2]。近代以来的大事因缘,作秦以后思想史上的一大事因缘[1]蒋寅:《热闹过后的审视》,载《文学评论》1996年第5期。[2]参见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282页。5总序无疑是在西学的刺激、影响下发展本土学术。中国传统学术需要外来学说、理论的刺激与拓展,既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惠赐的绝佳良机。中华民族一向不善于推理思辨,更看重文学的实用价值、追求纵情直观的欣赏。中国语文亦单体独文、组词成句时颇富颠倒错综之美。而且,古代书写、版刻相对比较困难,文人往往集评论者、研究者、作者、读者等多重身份于一体,彼此间具有共同的阅读背景、表达习惯、[1]等等。凡此种种,决定了中国文学批思维方式、感受联想评的特色乃是印象的而不是思辨的,是直觉的而不是理论的,[2]。反映是诗歌的而不是散文的,是重点式的而不是整体式的在著述形态中,便是多从经验、印象出发,以诗话、序跋、评点、笔记、札记等相对零碎的形式呈现,带有笼统性和随意性,缺乏实证性和系统性。近代以来,不少有识之士如梁启超、王国维等先生,在西学的熏沐、刺激下憬然而醒,积极汲取西方理论和方法,为中国传统学术研究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胡适、傅斯年等民国学人沿着他们的足迹,在救亡图存的时代旋律鼓动下,掀起蓬蓬勃勃的新文化运动,更加全面地引入西方理论、观念、方法、话语等,按照各自的理解和方式应用在整理国故实践中,在西学的参照下重建起现代学术。此后中国学术的发展,大体是在他们奠定的基础上拓展、深化。[1]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18页。[2]同上书,第111页。民国诗学论著丛刊6民国学人的开辟、奠基之功,可谓大矣!中华民族素来以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郭象注[1]我们生逢《庄子天运》语)的观点看待历史和当下的关系。今日之世,接续传统、回应西学,实为需要承担的一体两面之重任,缺一不可: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没有继承,就没有东西和别人交流,永远趴在地上拾人遗穗,甚或没有鉴别力,将洋垃圾当珍宝供奉;而故步自封、无视西学,又会错失时代[2]相对而言,经历了赋予我们的创新良机,治学难以预流。百余年欧风美雨的冲刷和众所周知的劫难之后,如何接续传统越来越成了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和出版界携手,大量译介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和海外汉学研究论著,如影响颇大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和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等,皆有数百种之多。这些论著的译介,于本土人文学术研究开拓视域、更新方法等功不可没,但同时,学界也仿佛患了失语症,出现一味模仿海外汉学风格的不良倾向。只要西方思想[1]参见刘家和《史学在中国传统学术中的地位》,《史学、经学与思想:在世界史背景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页。[2]这里借用陈寅恪先生的说法。陈先生治学,有强烈的预流意识,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一文中他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66页。)7总序稍有风吹草动(主要还是从美国转贩的),便有人兴风作浪[1]。这种模仿或套用,一番,而且立即用之于中国书的解读上面不仅体现在研究方法和论题选择上,有时甚或反映在价值取向和情感认同中。有学者将这称为汉学心态,提到文化上的[2]在此背景下,自言一生受自我殖民化的高度予以批判。的教育都是西方文化影响下的新学教育的费孝通先生,晚年阅读陈寅恪、梁漱溟、钱穆等前辈的著作,敏锐思考和回应信息交流愈来愈便捷的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转型的挑战,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个获得广泛共鸣的议题,呼吁当下最紧迫的是培养能够把有深厚中国文化根底的老一代学者的学术遗[3]。学术是文化的核心,学术自觉是文产继承下来的队伍化自觉的应有之义和关键所在。近年哲学界中国哲学合法性、文学界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化、美术界构建中国美术观等讨论颇热的话题,皆可看作本土学术自觉的表征,共[4]站在同汇聚成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时代命题。这样的角度考虑问题,民国学人的论著无疑可以给我们带来丰[1]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余英时文集》第8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95页。[2]参见包伟民《走出汉学心态: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方法论刍议》(载《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5年第3期)、顾明栋《汉学与汉学主义:中国研究之批判》(载《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等文。[3]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载《学术研究》2003年第7期。[4]参见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民国诗学论著丛刊8富的启示。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期,中西思想文化、旧学新知碰撞、交融发生的化合反应,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既有固守传统观念、家数者,也有采用新观念、新方法者,还有似新却旧、似旧还新、新旧间杂者只不过长期以来,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我们对这段学术史的梳理、回顾往往彰显、肯定的是那些和西学类似的论著及面相。然而,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升理论创新能力成为时代命题的崭新历史条件下,恰恰是那些被遮蔽的论著及面相,更具有参考价值。因为治学如积薪,以对西学的理解、借用而言,我们已后来居上,倒是这些论著在古今中西的通观视域中,坚守民族文化本位立场,汲取西方学术优长,进而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尝试和努力,长期以来被以保守落后的判词给予了冷眼、否定,今天值得换一种眼光、花点工夫好好提炼、总结,因为这正是我们构建中华自身学术体系的可能萌蘖。诗学研究因为与创作体验、母语特性、民族心理、文化基因等关系更为密切,这方面的借鉴意义显得尤其迫切、突出。我们欣喜地看到,最近几年,喜欢欣赏、创作诗词的朋友在逐渐增多,中小学加大了诗词教学比重,《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2015年10月3日)》亦强调做好古籍整理、经典出版、义理阐释、社会普及工作,加强对中9总序[1]全社会越来越意识到诗词之于陶冶情华诗词出版物的扶持。操、净化风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重要性。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诗词传承面临的严峻形势。毋庸讳言,当下诗词氛围已十分稀薄,能够切理餍心、鞭辟入里地解说诗词或将诗词写得地道的人非常罕见。大多数从事诗学研究的学者已不再创作,现行评价、考核体系要求于他们的,不过是从外部审视、抽绎出种种文学史知识,这很难说能触及中华诗词的真血脉、真精魂。在此情势下,与其组织人马炮制一些隔靴搔痒、搬来搬去的新著,不如将传统文化氛围还很浓郁、诗词仍以活态传承着的民国时期诞生的有价值的论著重新整理出版:一方面,使饱含着先辈心血的精金美玉不至于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另一方面,也使当下喜欢诗词的朋友得识门径,由此解悟。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任何艺术都有一定的规则、法度,中华诗词的欣赏、创作亦然。初学者尤其需要通过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的入门书籍指引,掌握规则、法度。然而,又没有万能之法,在丰富生动的创作实践中,任何法都会有失灵的时候;面对浩如烟海的作品,任何法都会有反例存[2]。由法达到对法的超越,进而以无法为法(纪昀在《唐人试律说序》),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1]参见《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2015年10月3日)》,载《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0日。[2]陈斐:《南宋唐诗选本与诗学考论》,大象出版社2013年版,第208页。民国诗学论著丛刊10无用法之迹,而法自行乎其中(李锳《诗法易简录》),才是中华诗词欣赏、创作的向上之路,希望大家于此措意焉。近年来,随着逐渐升温的国学热民国热,诸家出版社纷纷重版民国国学研究著作,陆续推出了不少丛书,如东方出版社的民国学术经典文库、江苏文艺出版社的北斗丛书、吉林人民出版社的大师国学馆、岳麓书社的民国学术文化名著、知识产权出版社的民国文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民国学术经典丛书等。这些丛书虽然也涉及了诗学论著,但往往是王国维《人间词话》、龙榆生《中国韵文史》、吴梅《词学通论》等少数几部。其实,还有很多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或普及价值的民国诗学论著,1949年以后从来没有点校重版过。最近几年出版的民国时期文学研究丛书民国诗歌史著集成民国诗词作法丛书民国诗词学文献珍本整理与研究等丛刊,虽然较为集中地收录了民国诗学研究某一体式或某一领域的论著,但或影印或繁体重排,都没有校勘记,且大多不零售,定价普遍较高,虽有功学界,然不便普及。有鉴于此,我们拟选编整理一套兼顾学术性和普及性的诗学专题文献库民国诗学论著丛刊,以推动中华诗词的研究、创作和普及。我们这次整理民国诗学论著丛刊,抱着发潜德之幽光,启来哲以通途的宗旨,在扎实、详细的书目调查的基础上,主要选刊民国时期成书的与诗、词、曲等广义的古典诗歌11总序相关的论著。在理论、观念、方法、话语乃至撰著形态、体例等方面,则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古今中西兼收并蓄,以较为全面地呈现民国诗学研究的多元气象和立体景观。在实际操作中,大致按照撰著内容和体例,分为史论编法度编选注编等编,分辑滚动推出。史论编主要选刊诗学史论著作,如梁昆《宋诗派别论》、宛敏灏《二晏及其词》等;法度编主要选刊谈论、介绍诗词创作法度、门径的书籍,如顾佛影《填词百法》、顾实《诗法捷要》等;选注编重刊有价值的诗歌选本或注本,重要者加以校注、赏析。当然,这只是大致的分类。民国学人往往能够将创作和研究相结合,他们撰写的不少史论著作亦有介绍作法的内容,不少讲解法度的书籍亦会涉及史论,我们不过根据内容偏重及著作题名权宜区分罢了。诗话、词话及新诗研究论著等,因为已有民国诗话丛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民国文学珍稀文献集成等大型文献资料集出版或列入出版计划,故暂且不予收录。每部拟刊的论著,我们都约请在该领域有专门研究的功底扎实、学风谨严的中青年学者进行整理,并在前面撰写导读,以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整理时,我们征询专家意见,制定了详密的工作细则,既改繁体竖排为简体横排,又参照古籍整理规范出严格的校勘记,争取形成可以传世的、雅俗共赏的新定本。版式、用纸、装帧等方面,则发扬讲究细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提高阅读率为标的,处处流露民国诗学论著丛刊12着为读者考虑的温情。这些看似小事,实则关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素养的提升。资深出版人、中华书局原副总编辑程毅中先生就曾指出,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现在很多出版社和书店都喜欢出版、销售大部头、豪华版的书,这些书定价高,消耗的纸浆和能源也多,但手里拿不动,不便于阅读和随身携带,[1]我们充分考虑到了读者朋友在节奏紧对阅读率有负面影响。张、时间零碎的现代社会里的阅读需求,所收论著都是内容丰实、装帧便携的贵金属,人们在地铁上、候车时、临睡前、旅途之中、工作之余、休闲之刻都可以顺手翻上几页,随时接受中华诗词的浸润,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为接续诗词命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营建书香社会略尽绵薄。总之,精到稀见的选目、中肯解颐的导读、专业严谨的整理、美观大方的装帧,是我们的民国诗学论著丛刊为坊间类似丛书不可替代的鲜明特色及核心竞争力所在。感谢文化艺术出版社杨斌、郝庆军、陶玮等领导与编辑们的大力支持,让我们酝酿多年的设想从内容到形式都能得到近乎理想的实现。从会议结束后的偶遇交谈到正式签订出版合同,不到一周时间,这种一拍即合的灵犀相通亦堪称一段佳话。感谢众多专家、学者的耐心指导和辛勤耕耘!正是共同的发扬、传承中华诗词的[1]参见李小龙《丹铅绚烂焕文章程毅中编审访谈录》,载《文艺研究》2017年第1期。13总序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走到了一起,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希望越来越多的读者喜欢这套丛刊,由此领略中华诗词之美;希望越来越多的学者为我们出谋划策或加入我们的整理团队,一起呵护好这项功德无量的出版工程,让千载不磨之诗心在我们和后辈的生命中得到生生不已的感发! 2016年10月28日草稿2016年11月1日修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