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灾后社会工作:嵌入、建构与增能——中国经验及其反思

書城自編碼: 3198111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政治/軍事政治
作者: 徐永祥
國際書號(ISBN): 9787562854388
出版社: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05-01
版次: 1
頁數/字數: 160/121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1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寒柳:柳如是传
《 寒柳:柳如是传 》

售價:NT$ 386.0
罗大伦解读《伤寒论》(17个经典方剂,60+医案详解,从病案到医方,讲透中医的智慧)
《 罗大伦解读《伤寒论》(17个经典方剂,60+医案详解,从病案到医方,讲透中医的智慧) 》

售價:NT$ 364.0
进化战略家
《 进化战略家 》

售價:NT$ 386.0
瑜伽新史:从古印度到现代西方
《 瑜伽新史:从古印度到现代西方 》

售價:NT$ 717.0
盘扣制作入门必备
《 盘扣制作入门必备 》

售價:NT$ 325.0
明朝大悲咒(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  《张居正》作者熊召政明史随笔)
《 明朝大悲咒(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 《张居正》作者熊召政明史随笔) 》

售價:NT$ 308.0
野村克也胜负哲学
《 野村克也胜负哲学 》

售價:NT$ 302.0
穿越中亚:从阿拉木图到大不里士
《 穿越中亚:从阿拉木图到大不里士 》

售價:NT$ 325.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66
《 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 》
+

NT$ 361
《 中国社会工作创新与管理 》
+

NT$ 351
《 本土社会工作的实践与创新 》
+

NT$ 348
《 马克思主义文艺育德思想研究 》
+

NT$ 494
《 社会工作与社会创新 》
編輯推薦:
汇集了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多位教授、博导的真知灼见;一部总结、提炼、反思中国灾后社会工作经验的诚意之作
內容簡介:
中国大陆的灾后社会工作起步于5?12汶川地震后。10年来在灾后社会支持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社会管理体系、社区邻里关系的恢复与重建,以及社会工作在地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本书是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教师在灾后社会工作实践基础上总结、提炼与反思而成。中国的灾后社会工作实践以及时而有效地回应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为起点,通过嵌入、建构、增能等策略,除了针对重点群体开展创伤介入外,以灾后安置社区为本,链接与发掘社区资源、增进与发展社区关系、推进与优化社区结构、助力与提升社区认同,进而提升社区的整合性发展能力。
目錄
第一部分   建构式社会工作 : 嵌入 、 建构与增能 001
建构式社会工作与灾后社会重建 : 核心理念与服务模式 003
灾后社会重建 : 社会工作的行动基础及专业成长 011
灾区重建中的社区能力建设 020
第二部分   社会工作介入的理念与方法 029
灾后社会重建中的社工介入 : 理念 、 目标与方法 031
农村社区灾后生计发展项目的社会工作介入 044
灾后社会重建中社会工作服务的方案设计 058
第三部分   以安置社区为本 : 聚焦社会关系的恢复与重建 073
安置社区建设 汶川震后重建的社会工作视角 075
社会工作与灾后生活重建 以都江堰 A 安置点为例 083
安置情境 、 社区社会关系网络与灾后社会工作 091
第四部分   结构与文化 : 灾后社会工作的若干反思 103
灾民文化与社会工作介入 105
个体社会关系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 灾后社会工作的实践
  反思 115
灾后安置社区社会工作的实践与反思 124
国家 社会 关系范式下灾后社会工作的生成机制研究 134
后记 152
內容試閱
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是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 是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问题 、 提升民众社会福利的一门科学和社会工具 。 早在 20 世纪初 , 随着市场经济逐渐兴起 , 中国沿海地带的大学纷纷创办社会工作专业 。 1917 年 , 上海沪江大学社会学系首次开设了社会工作课程 , 并在杨树浦地区设立了 沪东公社 这一专业实习和社会服务机构 。之后 , 燕京大学 、 金陵大学等相继开设了社会工作课程及相关的实习机构 。 但囿于长期的战乱 , 更由于我国当时还是农业社会 , 故专业社会工作教育 、 研究和实务始终无法长大 , 对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 1949 年以后 , 我国由于实行了高度集中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及相应的单位化社会管理体制 , 客观上消灭了社会工作 、 社区 、 社会组织等生存与发展的土壤 , 故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也必然被取消 。 只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 特别是我国明确了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目标以来 , 我国的社会工作才真正进入了大发展的时期 。 如今 , 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单位将近 500 家 , 包括各类大学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国家行政学院 、 省级社会科学院和省级党校 ; 社会工作研究及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已经广泛涉及各类人群 、 家庭 、 社区 、 医院 、 学校以及社会福利 、 社会治理 、 精神健康 、 药物滥用 、 刑事犯罪 、 扶贫攻坚 、 灾后重建 , 等等 。 特别是 2006 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年以来 , 社会工作对我国社会的进步 、 发展 、 治理创新发挥了深刻而系统的影响 , 其间 , 5 ? 12 汶川地震及之后所开展的灾后社会工作服务则一下子突显了这种影响 。2008 年 5 月 12 日的汶川地震 , 波及地域之广 、 破坏程度之烈 、 死伤人数之众以及随后中国人民迅速开展的高效率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壮举 , 在当时可谓举世瞩目 , 在今天仍然记忆深刻 。 对于我们社会工作学界而言 , 正是由于这场地震及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 , 才激发了灾后社会工作的实务及研究的诞生 。记得地震发生的第二天 , 时任上海市民政局局长马伊里马上给我打电话 , 商量社会工作教育界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可以做什么 。 第三天 ,马伊里局长 、 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阮曾媛琪教授 、 我国台湾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冯燕教授以及我和上海本地的一些教授开了一个视频电话会议 , 研究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恢复与重建的可能路径及方案 。 当时我们决定先组建一支队伍深入灾区 , 进行考察和评估工作 。 一周以后 , 由华东理工大学张昱教授 、 费梅苹教授 、 时任上海市社会工作培训中心主任朱希峰等人组成的评估组就拿出了评估分析报告 。 根据这份评估分析报告 , 上海市民政局决定给市委 、 市政府提出建议 , 将社会工作服务写进上海市政府援建四川省都江堰市恢复与重建的计划之中 , 并获得了沪川两地政府的首肯 。 与此同时 , 在上海市民政局的组织与协调下 , 我们迅速组建了上海市灾后重建社会工作服务团 , 下设华东理工大学服务队 、 浦东新区社会工作协会服务队 、 复旦大学服务队 、 上海师范大学与团市委联合服务队等四支服务队伍 , 马伊里局长担任总指挥 , 我本人则担任总督导 。 让人感动至深的是 , 在得知我们组建上海市社会工作服务团以后 , 不仅三所学校社会工作系的师生 、 浦东新区社会工作协会所属会员单位的一线社工纷纷主动要求参加 , 上海市其他社会工作机构和香港地区的一线社工也积极向我们争取 , 希望能够参加服务团的工作 。 不仅上灾后社会工作 : 嵌入 、 建构与增能海市民政局迅速调集人力物力支持社会工作服务团工作 , 四支队伍所属单位的领导也打破常规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各种支持 , 如大学教务部门优先安排或调整教师的授课时间 , 研究生院为参与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研究生提供方便 , 财务部门则提供资金支持和报销方便 ( 当时灾区购物基本上没有可供报销的发票 , 大多是 白条 收据 )。然而 , 当服务团队组建完毕以后 , 一个问题就来了 , 那就是在不知社会工作服务为何物的地震灾区 , 社会工作应该担任什么角色呢? 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让灾区的各级官员和民众理解和接受专业社会工作呢?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则是 , 灾后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学科的一个新兴分支 , 国际上并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模式可资借鉴 , 那我们怎样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灾后社会工作实践呢? 在与我系有关老师商量以后 , 我这个总督导提出了在 嵌入 、 建构 、 增能 六字理念的基础上设计各支服务队的社会工作干预服务方案 。 六字理念的精髓就是要求我们这些外来的社工首先要主动融入灾区当地的行政和文化体系 , 具体服务计划和活动计划要和当地官员 、 灾民一起商量制订 , 让他们认可我们是 自己人 。 其次 , 要求通过我们的服务在灾区原有的或传统的政社不分的社会管理体制内建构起新的 政社分开与合作 的社会管理理念 、 机制及文化 。 再次 , 帮助灾区基层政府 、 社区管委会 ( 居委会 ) 和居民团队提高社会服务 、 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2008 年 6 月 23 日 ,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服务队在时任校党委书记沈卫国授旗之后 , 率先进驻都江堰市也是四川省最大的地震灾区安置点社区 勤俭人家 ( 有 1. 2 万灾民 )。 7 月 , 复旦大学等另外三支服务队也相继进驻所安排的安置点社区 。 最初我们只是设想利用暑假开展社会工作服务 , 没想到我们的专业服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当地政府与民众的高度认可 , 穿着黄色马甲的 上海社工 成为当时无人不知 、 无人不晓的 英雄 。 在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普遍要求下 , 我们的服务不得不延长到一年 。值得一提的是 , 2008 年 9 月 5 日 , 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时任国务委员马凯 、 教育部部长周济 、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等陪同下 , 专门视察了 勤俭人家 社区的社会工作服务 , 对社会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 认为 社会工作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确很重要 。 刘奇葆书记在向我打听了四川省的社会工作教育以后 , 提出四川省今后要加快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 教育部部长周济也当面向温家宝总理高度评价了华东理工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建设 。 可以说 , 这次温家宝总理的视察以及前后中央数十份关于上海社工参与灾后恢复与重建的专报 , 让高层对于社会工作在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角色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 之后 , 我们社会工作系的老师也积极参加了民政部组织的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的灾后恢复与重建 、 上海静安区 教师公寓 火灾后的社会工作干预服务及外滩踩踏事件后的社会工作干预服务 , 获得了许多一线干预服务的宝贵经验 。 在开展灾后社会工作服务实践的同时 , 我们社会工作系的老师也积极进行了灾后社会工作的研究 ,希冀能够为建立中国特色的灾后社会工作理论 、 模式和实践作出一份贡献 。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著作 , 就是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学术共同体关于灾后社会工作研究的集体学术成果 。 我想 , 中国的灾后社会工作模式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为成功和有效的经验模式 , 中国学者对于灾后社会工作实践的记录及其研究也是人类社会灾后恢复与重建的宝贵经验 , 并必将推动全球灾后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学术研究走向成熟 。 因此 , 这部著作不仅是属于中国的 , 当然也是属于世界的!是为序 。徐永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国际社会工作教育联盟执委兼国家代表民政部全国社会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高校智库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院长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 、 博士生导师2018 年 5 月于华理园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是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 是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问题 、 提升民众社会福利的一门科学和社会工具 。 早在 20 世纪初 , 随着市场经济逐渐兴起 , 中国沿海地带的大学纷纷创办社会工作专业 。 1917 年 , 上海沪江大学社会学系首次开设了社会工作课程 , 并在杨树浦地区设立了 沪东公社 这一专业实习和社会服务机构 。之后 , 燕京大学 、 金陵大学等相继开设了社会工作课程及相关的实习机构 。 但囿于长期的战乱 , 更由于我国当时还是农业社会 , 故专业社会工作教育 、 研究和实务始终无法长大 , 对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 1949 年以后 , 我国由于实行了高度集中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及相应的单位化社会管理体制 , 客观上消灭了社会工作 、 社区 、 社会组织等生存与发展的土壤 , 故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也必然被取消 。 只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 特别是我国明确了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目标以来 , 我国的社会工作才真正进入了大发展的时期 。 如今 , 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单位将近 500 家 , 包括各类大学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国家行政学院 、 省级社会科学院和省级党校 ; 社会工作研究及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已经广泛涉及各类人群 、 家庭 、 社区 、 医院 、 学校以及社会福利 、 社会治理 、 精神健康 、 药物滥用 、 刑事犯罪 、 扶贫攻坚 、 灾后重建 , 等等 。 特别是 2006 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年以来 , 社会工作对我国社会的进步 、 发展 、 治理创新发挥了深刻而系统的影响 , 其间 , 5 ? 12 汶川地震及之后所开展的灾后社会工作服务则一下子突显了这种影响 。2008 年 5 月 12 日的汶川地震 , 波及地域之广 、 破坏程度之烈 、 死伤人数之众以及随后中国人民迅速开展的高效率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壮举 , 在当时可谓举世瞩目 , 在今天仍然记忆深刻 。 对于我们社会工作学界而言 , 正是由于这场地震及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 , 才激发了灾后社会工作的实务及研究的诞生 。记得地震发生的第二天 , 时任上海市民政局局长马伊里马上给我打电话 , 商量社会工作教育界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可以做什么 。 第三天 ,马伊里局长 、 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阮曾媛琪教授 、 我国台湾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冯燕教授以及我和上海本地的一些教授开了一个视频电话会议 , 研究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恢复与重建的可能路径及方案 。 当时我们决定先组建一支队伍深入灾区 , 进行考察和评估工作 。 一周以后 , 由华东理工大学张昱教授 、 费梅苹教授 、 时任上海市社会工作培训中心主任朱希峰等人组成的评估组就拿出了评估分析报告 。 根据这份评估分析报告 , 上海市民政局决定给市委 、 市政府提出建议 , 将社会工作服务写进上海市政府援建四川省都江堰市恢复与重建的计划之中 , 并获得了沪川两地政府的首肯 。 与此同时 , 在上海市民政局的组织与协调下 , 我们迅速组建了上海市灾后重建社会工作服务团 , 下设华东理工大学服务队 、 浦东新区社会工作协会服务队 、 复旦大学服务队 、 上海师范大学与团市委联合服务队等四支服务队伍 , 马伊里局长担任总指挥 , 我本人则担任总督导 。 让人感动至深的是 , 在得知我们组建上海市社会工作服务团以后 , 不仅三所学校社会工作系的师生 、 浦东新区社会工作协会所属会员单位的一线社工纷纷主动要求参加 , 上海市其他社会工作机构和香港地区的一线社工也积极向我们争取 , 希望能够参加服务团的工作 。 不仅上灾后社会工作 : 嵌入 、 建构与增能海市民政局迅速调集人力物力支持社会工作服务团工作 , 四支队伍所属单位的领导也打破常规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各种支持 , 如大学教务部门优先安排或调整教师的授课时间 , 研究生院为参与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研究生提供方便 , 财务部门则提供资金支持和报销方便 ( 当时灾区购物基本上没有可供报销的发票 , 大多是 白条 收据 )。然而 , 当服务团队组建完毕以后 , 一个问题就来了 , 那就是在不知社会工作服务为何物的地震灾区 , 社会工作应该担任什么角色呢? 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让灾区的各级官员和民众理解和接受专业社会工作呢?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则是 , 灾后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学科的一个新兴分支 , 国际上并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模式可资借鉴 , 那我们怎样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灾后社会工作实践呢? 在与我系有关老师商量以后 , 我这个总督导提出了在 嵌入 、 建构 、 增能 六字理念的基础上设计各支服务队的社会工作干预服务方案 。 六字理念的精髓就是要求我们这些外来的社工首先要主动融入灾区当地的行政和文化体系 , 具体服务计划和活动计划要和当地官员 、 灾民一起商量制订 , 让他们认可我们是 自己人 。 其次 , 要求通过我们的服务在灾区原有的或传统的政社不分的社会管理体制内建构起新的 政社分开与合作 的社会管理理念 、 机制及文化 。 再次 , 帮助灾区基层政府 、 社区管委会 ( 居委会 ) 和居民团队提高社会服务 、 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2008 年 6 月 23 日 ,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服务队在时任校党委书记沈卫国授旗之后 , 率先进驻都江堰市也是四川省最大的地震灾区安置点社区 勤俭人家 ( 有 1. 2 万灾民 )。 7 月 , 复旦大学等另外三支服务队也相继进驻所安排的安置点社区 。 最初我们只是设想利用暑假开展社会工作服务 , 没想到我们的专业服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当地政府与民众的高度认可 , 穿着黄色马甲的 上海社工 成为当时无人不知 、 无人不晓的 英雄 。 在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普遍要求下 , 我们的服务不得不延长到一年 。值得一提的是 , 2008 年 9 月 5 日 , 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时任国务委员马凯 、 教育部部长周济 、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等陪同下 , 专门视察了 勤俭人家 社区的社会工作服务 , 对社会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 认为 社会工作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确很重要 。 刘奇葆书记在向我打听了四川省的社会工作教育以后 , 提出四川省今后要加快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 教育部部长周济也当面向温家宝总理高度评价了华东理工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建设 。 可以说 , 这次温家宝总理的视察以及前后中央数十份关于上海社工参与灾后恢复与重建的专报 , 让高层对于社会工作在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角色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 之后 , 我们社会工作系的老师也积极参加了民政部组织的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的灾后恢复与重建 、 上海静安区 教师公寓 火灾后的社会工作干预服务及外滩踩踏事件后的社会工作干预服务 , 获得了许多一线干预服务的宝贵经验 。 在开展灾后社会工作服务实践的同时 , 我们社会工作系的老师也积极进行了灾后社会工作的研究 ,希冀能够为建立中国特色的灾后社会工作理论 、 模式和实践作出一份贡献 。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著作 , 就是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学术共同体关于灾后社会工作研究的集体学术成果 。 我想 , 中国的灾后社会工作模式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为成功和有效的经验模式 , 中国学者对于灾后社会工作实践的记录及其研究也是人类社会灾后恢复与重建的宝贵经验 , 并必将推动全球灾后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学术研究走向成熟 。 因此 , 这部著作不仅是属于中国的 , 当然也是属于世界的!是为序 。徐永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国际社会工作教育联盟执委兼国家代表民政部全国社会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高校智库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院长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 、 博士生导师2018 年 5 月于华理园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