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NT$
152.0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NT$
857.0
《
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中译本修订版)
》
售價:NT$
658.0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NT$
301.0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NT$
398.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NT$
762.0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NT$
352.0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本书填补了中国设计类图书市场的一个空白。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位建筑记者带有如此强烈主观观点地去写一段西方的建筑史用自己既有的知识体系,全新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本带有强烈主观特色的讲述西方建筑史的图书。书中作者重新梳理了包豪斯短暂的历史成就、包豪斯风格、包豪斯教育体系和包豪斯理想等。作者还亲自到德国拜访了包豪斯的三次迁徙之地,在各地的档案馆进行了相关文献研究,同时,她还采访了超过20位如今仍然与德国包豪斯领域相关的从业者。这让她得以跳出传统包豪斯历史研究仅仅是根据历史线来写作的方式,将历史从过去延续到现在。
|
關於作者: |
张云亭:资深记者、编辑。曾任职于《surface china》、《商业周刊/中文版》、《新视线》等杂志,发起设计工作室旧好、DEMO,现供职于《第一财经周刊》。长达九年时间在建筑、设计领域进行持续的报道,访谈对象包括了国内外著名建筑师事务所和设计公司、设计咨询公司,见证了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
|
目錄:
|
002 前言
1
包豪斯风格
011 亨利范德维尔德的新艺术风格
015 年轻人格罗皮乌斯
029 到美国去、到世界去
2
包豪斯教育体系
041 艺术是否可以被传授
051 一所技术学校的养成
3
包豪斯理想
061 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065 为大众而建造?
079 摩天楼 石匠的儿子密斯
087 包豪斯理想后来怎么样了
4
包豪斯风格在今天的德国
101 他们为什么还在推广包豪斯
123 德国人怎么看包豪斯风格
135 包豪斯只是公关做得好
5
把包豪斯带到中国
145 理查德鲍立克在中国
163 布洛翰的博物馆梦
172 参考书目
附录
006 包豪斯时代
170 世纪之交的建筑与艺术
|
內容試閱:
|
作为一名建筑记者,是什么让我感受到设计突然成为了潮流?我想其中一个标志是,那些对建筑和设计有点兴趣的朋友,会指着路边一栋典型的白色现代建筑激动地告诉你,他是多么热爱包豪斯。尽管当你问他你认为什么是包豪斯的时候,他并不能明确地告诉你这个名称意味着什么。
在学术界又是另一回事 :建筑师和评论家们通常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对包豪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所呈现的先锋性表示敬佩 ;而另一种则是从人性化和居住角度对其提出批判。在 9 年的记者生涯里,我幸运地亲眼见证了中国建筑设计的后奥运时代,不同外型的现代建筑从未如此快速、如此不假思索地在一个国家生根发芽乃至繁荣发展 ;我也看到新中产阶级们如何将家里的布置从过去的装饰风格转向现代主义风格,像全世界许多他们的同类那样,一把密斯椅子或者柯布西耶沙发,对于他们的家居生活来说,必不可少。
一种感觉是 :人人都在谈论包豪斯,但大部分人并不真正了解包豪斯。
与此同时,在与许多建筑师、学者、经济学家、评论家交谈的过程中,他们向我表达了同样的焦虑 :即使一个国家拥有许多的现代建筑,这些建筑又构成了一个个现代的城市,那也并不意味着它已经是一个有着现代文明的国家。关于现代化,我们还有太远的路要走。这就是我 2015 年启程去德国之前所面临的现状 :一个方兴未艾的行业,和一个高速发展的、有着许多现代城市却尚未完成全面现代化的国 家。
开始这趟旅程的缘由是希望向 20 世纪初期现代主义运动中最著名的一支队伍包豪斯求教。如前所述,如果我们缺失的是现代主义发展的历程和根基,那么至少我应该去它的发生地了解这段过去。而包豪斯的魅力在于,到 2019 年,这所学校就诞生整整 100 年了,它所获得的名气和影响力却未曾因为时过
境迁而褪色。以至于在遥远的中国,人们还对这场诞生于百年前的现代主义运动念念不忘。我先从德国东北部的柏林出发,这里是欧洲乃至全球的创意文化中心 ;然后来到南部的斯图加特,它是著名的德国汽车制造中心和工业中心 ;随后,途经中部小城市魏玛,它是包豪斯历史的开端,也是魏玛共和的诞生地,它既结束了德国的帝制,又孕育了后来的国家社会主义和希特勒。而后,我来到了中部另一城市德绍,它是包豪斯短暂历史上的高潮部分,这里有真正意义上的包豪斯学校。在东德时期,德绍曾是著名的化工业中心,柏林墙倒塌后,这个城市的工业和劳动人口都迁往西德,它迅速衰落,被称为德国的底特律。我重走了当年包豪斯学校的迁徙路线。在此过程中,我从当地的大学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中寻找历史的线索和证据。
除此之外,在有限的时间里我见过记者、学生、二代移民、设计师、摄影师、艺术家、演员 ;我采访过建筑师、教授、机构管理者、博物馆运营者、收藏家、落寞的建筑师后代、东德最后的共产主义者。我和他们聊包豪斯,同时也聊他们眼中的中国和祖国。尽管其中一些人的采访并没有放进这本书中,但我在这里要谢谢他们不吝分享,让我对 20 世纪初期现代主义运动的这个片段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将整本书分为 5 个章节。从第 1 章到第 3章,为了避免按照时间线索呈现,而导致读者看到的只是一段无趣的历史,我重新梳理了包豪斯短暂的历史成就,分为包豪斯风格、包豪斯教育体系和包豪斯理想来说明。我希望它像是一场展览,除了能够呈现给读者生动有趣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还能明晰而简单地阐述我所理解的包豪斯,比如,包豪斯风格是如何确立和不断变化的,以及在此过程中,我们总是忽视了其他的现代建筑流派对它的影响;同时也避免像一些历史书那样对包豪斯人物作出过度单一的解读。我希望呈现包豪斯教师们身上的矛盾性,在整个政治经济背景中,他们也如你我一样,受困于理想和现实的不可调和。
在第 4 章,我分别采访了包豪斯在德国的幕后推手们,试图与他们讨论他们所理解的包豪斯(或者说已经变化了的包豪斯),以及当下德国境内包豪斯发展的现状和困境。第 5 章,我以两个相关人物的个人小故事来讲述包豪斯在特定历史背景中,如何在中国被接受他们两位在过去和当代都与中国包豪斯和德国包豪斯产生了奇妙的关联。
作为一个资历尚浅的作者,我深知这本书仅仅是写作生涯的一个开始,它还有许多的不足需要读者指正。但如果它能为读者带去一点点新的认识与启发,那将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最后,要感谢罗伯特博世基金会华德无界行者项目的支持,使这次旅行得以成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