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NT$
230.0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售價:NT$
281.0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NT$
203.0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NT$
254.0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NT$
250.0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NT$
449.0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NT$
352.0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NT$
352.0
|
內容簡介: |
《风声雨声读书声》为论文和书评合集。作为问题中人,对知识分子的角色、责任承担,对民族、国家命运,作者坚持着特殊历史中人的关切和追问。其中潘恩、卢梭、顾准、新儒家,是学理层面的思索;而率性的杂评,则是情感、心境和对那一代知识分子情怀的怀念。
|
關於作者: |
朱学勤,1952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1997年至1998年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中国与欧洲文化交流志》《风声雨声读书声》《被遗忘与被批评的》《思想史上的失踪者》等。
|
目錄:
|
自序
4 我们需要一场灵魂拷问
14 为学不作媚时语
读王元化《传统与反传统》
18 是社会批判,还是政治参与?
关于张闻天的悲剧与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问答录
32 终极关怀汉民族政治文化的基因缺陷
47 随风飘去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51 毛泽东晚年文化思想散论
66 六十年代的教育危机与八十年代的语言破译
75 问答录 为什么要对比研究文化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
89 启蒙三题:笑着的、叫着的、哭着的
101 两个世界的英雄托马斯潘恩
126 托马斯潘恩在近代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
149 让-雅克卢梭和他的恋母情结
兼论某种文化现象
165 教士与帝国一致的制度
卢梭政治哲学评析
201 老内圣开不出新外王
新儒家政治哲学评析
227 迟到的理解
238 地狱里的思考
读顾准思想手记
256 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
內容試閱:
|
问学十年,聚散离合;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在这本小集得以出版之际,我不能忘怀我的三位导师:硕士导师何汝璧、博士导师金重远、博士答辩主持人王元化。在我艰难困厄的时刻,他们接纳了我,保护过我。
同时,我也应该感谢诸多读者朋友。他们多是一些素不相识者。我只能从来信中知道人心未死,还有那么多善良的目光在互相关注、互相叮嘱。
文章历时逾十年。写作时,不曾为今日留有余地,故而随兴所至,分散漫漶,以致今日结集出版,如何想一个集名,反成了一个问题。几番斟酌,还是无奈,只能从少年时代默记于心的那首对联中截出半句风声、雨声、读书声,移作集名,似乎只有这三种声音,能够呼应这十年我内心不断回响着的另一种声音。
我服膺梁漱溟先生所言,知识分子可分为两种人学术中人与问题中人。我永远敬重前一种人,本身却受性情局限,大概只适宜做后一种人。所谓问题意识,我这一代人多发轫于文革后期,先觉者觉醒于一九六八年的思潮辩论,后觉者也不会晚于一九七一年的九一三事件。那时,我们曾以贫弱的学力、旺盛的体力,在私人场合热烈争辩那些激动人心的问题。我后来选择文科院校以及思想史专业,更多的动力也是来自问题意识的驱动,而不仅仅是单一的学术兴趣。以一九六八命名的这一代人,后来发生了很大的分化,只有少数人侥幸走进了文科院校。即便如此,后一部分人中愿意兼顾学理与问题,同时并进者,也不多了。每念及此,内心不胜苍凉:当年以非知识分子身份,思考正常环境下只有知识分子才能思考的问题,当然是历史的扭曲,但也锤打出这一代人的思想生命;如果在获得了知识分子身份之后,直奔学术前程,放弃了当年的问题意识,岂不是买椟还珠,堪称一代人的思想悲剧?
问题不在于问题。当年那些问题都会发生变化,也应该变化。但是,面对现实,坚持追问,这样的问题意识却不应该放弃。我试图拖着问题意识在学术环境中行走,既要发展,又要自我批判,走了十年,确很吃力,也吃了一些苦头,但确也有一点收获。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文章,可以说,是十年磨炼尚未修成正果的涩果:既有坐冷板凳写出的学术论文,也有破门而出的各种议论。论文从潘恩开始,经过卢梭、顾准,还有新儒家,反映了我在学理层面的思索。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其间有自我淘洗,淘洗这一代人精神生命的思想线索。至于各种议论,以书评为主,则是另一类文字。如果说学术论文写作时,我必须克制自己,那么后一类文字则较多感情色彩:笑着的,叫着的,还有哭着的。如随风飘去,文字虽短,包含的苦闷、愤懑却很浓重。那是一种悲愤中的笑,只有特殊的氛围,才会产生那样特殊的面容、特殊的文字。我们需要一场灵魂拷问,则是叫着的文字,当时年轻气也盛,曾痛痛快快地叫了几声。至于地狱里的思考,从题名可以想见写作时的心态:既哭悼顾准先生之早逝,亦写出近些年面对虚无主义思潮,我对另一种情怀的怀念。那样的情怀,那样的知识分子,不会有好报,得到的总是迟到的理解。然而我深信,他们是生活中的盐,永远不会过时。
生于这样的时代,不会有好心情。少年时代默记的那半句对联,成为我人到中年的文章集名,这就是宿命。是喜,是忧,已无从说起,只想问:是否还有同道者,还在世间怀念那副对联?如有之,且让我们再一次拍栏吟诵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谨以此,敬献我的读者。
朱学勤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十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