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NT$
260.0
《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售價:NT$
390.0
《
自然信息图:一目了然的万物奇观
》
售價:NT$
640.0
《
经纬度丛书·州县之民:治乱之间的小民命运
》
售價:NT$
440.0
《
女性史:古代卷(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大历史)
》
售價:NT$
560.0
《
跨代伴侣治疗
》
售價:NT$
440.0
《
精华类化妆品配方与制备手册
》
售價:NT$
990.0
《
经纬度丛书:出祁山:诸葛亮北伐得与失
》
售價:NT$
440.0
|
編輯推薦: |
这本书系统的讲述了众包创新的知识,并结合国内外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与分析,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众包创新的概念与发展现状。
|
內容簡介: |
本书借鉴并吸收了国内外众包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向读者介绍了有关众包创新的知识和相关研究。
|
關於作者: |
孟庆良,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美国匹兹堡大学Katz商学院、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后,南京理工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中国物流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客户关系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营销与创新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在《中国管理科学》《管理工程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著作2部,SCI、EI等检索1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物流学会优秀课题成果一等奖等科研奖励10余项。
|
目錄:
|
目录 1绪论1 1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1 12相关文献综述3 121众包创新运行模式的相关研究3 122创新竞赛相关研究6 123众包创新模式下用户参与动机的相关研究8 124众包创新模式下的知识共享相关研究10 125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12 13研究内容、思路和研究方法13 131研究内容与思路13 132主要研究方法14 14本书的结构及组织15 2众包创新的相关理论17 21众包模式的兴起和类型17 211众包模式的兴起17 212众包模式的类型20 22众包创新相关理论22 221开放式创新22 222用户创新23 223民主化创新24 224价值共创25 23知识获取相关理论27 231知识的一般类型27 232知识获取的一般过程28 233知识获取的模式与方法30 24 本章小结31 3众包创新模式的内涵、运行过程及本质32 31众包创新模式的内涵32 32众包创新模式的特征35 33众包创新的一般运行过程37 34众包创新的本质:外部知识的获取和利用38 35本章小结40 4双边视角下众包创新的知识获取影响因素扎根研究41 41用户参与众包创新的知识流分析41 411用户参与众包创新的知识构成维度41 412用户参与众包创新的知识流动过程44 42研究设计46 421研究方法46 422软件选取47 43数据资料来源48 44研究过程49 441创建项目49 442开放式编码50 443主轴编码53 444选择性编码54 445理论模型构建55 446理论饱和检验56 45众包创新的知识获取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分析56 451知识源特性56 452知识获取情境57 453任务属性58 454知识需求者特性59 46管理启示60 47本章小结61 5双边视角下知识获取对众包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62 51知识获取的前因提取62 52理论假设63 521知识获取前因及其影响63 522知识获取与众包创新绩效64 523知识获取的前因对众包创新绩效的影响65 524知识获取的中介作用66 53实证分析67 531变量选择与测量67 532小样本数据的收集与分析71 533小样本检验的程序与标准71 534小样本量表的检验72 535小样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75 536大样本数据获取78 537描述性统计分析79 538信度与效度检验80 539结构方程模型分析82 5310直接效果、间接效果与总效果分析87 54结果讨论与管理启示88 541结果讨论88 542管理启示89 55本章小结89 6双边视角下众包创新关键用户知识源的识别研究91 61众包创新关键用户知识源识别的必要性92 62众包创新模式的关键用户知识源识别体系构建93 63基于BP神经网络的关键用户知识源识别方法95 631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95 632基于BP神经网络的关键用户知识源识别过程96 64实证研究97 641评价对象和数据收集98 642BP神经网络训练与测试101 65管理启示103 66本章小结104 7双边视角下众包创新知识获取的动态优化控制研究105 71用户持续参与众包创新与知识承诺105 72问题描述与假设108 73模型构建及求解109 74参数灵敏度分析114 741信任水平114 742机会主义倾向116 743感知价值满足水平117 744贡献系数119 75管理启示120 76本章小结121 8研究结论、创新之处与未来展望122 81研究结论122 82创新之处124 83未来展望125 参考文献126 附录1用于扎根理论分析的部分原始资料示例145 附录2关键用户知识源识别的用户原始数据167 附录3知识获取对众包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调查问卷179 后记181
|
內容試閱:
|
众包创新是指企业把传统由内部员工执行的创新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转交给外部网络用户(大众)来完成的商业模式。该模式已被实践证明是获取网络群体知识资源的有效模式,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建立不同的众包创新模型。作为一种新型创新模式,众包创新的相关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成果呈现碎片化状态,实践中存在众包创新质量不高、创新绩效亟待提升等问题。近年来,国内也出现了一些网络众包平台(如猪八戒网、任务中国等),但其应用还仅处于信息处理和简单工作众包等初级阶段,且主流企业参与不足,与国外创新领先企业倾力打造众包创新模型形成强烈反差。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对众包创新模式的先进理念缺乏系统认识,应用上缺乏信心,亟须理论引领。考虑到当前文献要么从用户视角探索众包创新的参与动机,要么从企业视角分析众包创新的运作机制,很少涉及双边视角的系统考究,因此本书从双边视角开展众包创新的知识获取机制及实现策略相关研究。
第1章从众包创新的实践背景出发,分析了众包创新模式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从双边视角探索众包创新的知识获取机制及实现策略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在梳理众包创新运行模式、创新竞赛、用户参与众包创新的动机和众包创新模式下的知识共享等当前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本书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概述了众包创新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众包模式的兴起原因和类型,从开放式创新、用户创新、民主化创新、价值共创和知识获取等方面阐述了众包创新的相关理论基础,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众包创新的内涵和本质。
第3章研究了众包创新模式的内涵、运行过程及本质。通过分析众包创新的内涵和运行过程,提出众包创新作为一种新型创新模式,其本质是企业突破传统组织界限,通过获取与整合外部知识实现创新的商业模式。研究众包创新模式下的知识获取机制能抓住众包创新的本质,有利于提升众包创新绩效。
第4章开展了双边视角下众包创新的知识获取影响因素扎根研究。从众包创新实践出发,结合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和用户参与创新相关理论,分析双边视角下众包创新过程存在的知识流。考虑到扎根理论作为一种重要归纳式研究方法,具有注重实践、强调比较研究的优点,提出运用扎根理论研究双边视角下众包创新的知识获取影响因素。从国内典型众包平台进行理论抽样,通过分析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饱和检验等具体实现过程,形成众包创新下知识获取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分析。
第5章进行了双边视角下知识获取对众包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质化研究成果,探索双边视角下的知识获取前因对知识获取和众包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问题。通过相关假设和量表开发,基于典型众包平台开展调研和数据收集,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第6章研究了众包创新关键用户知识源的识别问题。关键用户知识源识别的目的是要解决在海量网络信息中发现最有利于解决创新任务的用户知识源。从供需双方知识匹配视角,构建基于用户知识能力、双方参与意愿和创新任务水平三个维度的关键用户知识源识别体系。考虑到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算法的优势,提出基于BP神经网络的关键用户知识源识别模型。结合国内网络众包平台猪八戒网开展相关实证研究。
第7章探索了双边视角下众包创新知识获取的动态优化控制问题。考虑到创新任务的复杂性及知识的黏性等特征,需要引导和激励用户持续参与众包创新,这就要求企业要采取有效的控制策略确保知识持续获取以完成创新任务。结合关系营销和知识共享理论,界定众包创新中的知识承诺概念,分析知识承诺的驱动因素,提取信任水平、感知价值满足水平、知识获取投入水平和机会主义倾向四个关键驱动因子,构建众包创新的知识获取动态优化控制模型,利用动态优化控制理论进行求解,并通过参数灵敏度分析探讨知识获取的最优决策结果。
第8章总结本书的研究工作并给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上述研究成果形成了双边视角下用户参与众包创新的知识获取机制及实现策略理论与方法框架,对推动和完善现有众包创新理论、提供众包创新绩效提升的新思路和引领众包创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及众包平台企业(尤其是国内企业)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学术和应用价值。
作者深信,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深刻地了解众包创新模式的内涵和相关研究领域中的一些前沿问题。同时,本书也会向企业提供进行众包创新实践的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本书可作为工商管理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及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教学、研究人员的参考资料,也可作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营销创新人员以及有志于从事企业管理工作人士的学习和提高的工具书。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再加上时间仓促,书中难免会存在疏漏、不当甚至错误之处,还请广大热心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作者2017年1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