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NT$
454.0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NT$
959.0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NT$
301.0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NT$
352.0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NT$
454.0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NT$
286.0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NT$
265.0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
編輯推薦: |
冷凝现象广泛存在于工业领域和自然界中,它是石油化工、发电、能源动力、制冷空调和节能等领域中重要的换热过程之一。本书共六章,主要内容包括表面合金复合镀渗、表面自身纳米晶化、表面微纳结构修饰等促进滴状冷凝的表面改性技术;表面螺旋扭曲、开纵槽、内波外螺纹等改变流体流态、改善冷凝液膜分布的界面异形化强化冷凝技术,以及多种冷凝传热模型和传热关联式的建立方法,阐明了各种强化冷凝传热技术的机理。与其他同类强化传热技术的书籍相比,本书首次将界面调控这一提法引入强化传热技术领域,聚焦通过传热界面改性方法强化冷凝传热技术及应用的介绍。
|
內容簡介: |
《强化冷凝传热界面调控技术》全书共分六章,第1章为绪论,系统介绍了冷凝传热的分类、强化冷凝传热原理及技术;第2章为促进滴状冷凝的表面强化方法;第3章具体阐述了基于分形理论的竖壁平板表面通用冷凝传热模型;第4章是螺旋形变管强化冷凝传热特性;第5章为纵槽管强化冷凝传热热性;第6章系统地介绍了内波外螺纹管管内冷凝强化性能及不凝气体的影响。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工、石化、热能动力、化工设备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学习指导书,可供从事传热、节能、换热设备工作的专家、工程师以及研究院所的设计人员参考使用。
|
關於作者: |
张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强化传热与节能技术、微尺度过程强化技术及高效能源化工装备的研发。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上海市科委及中国石化等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参编专著3本,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三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2011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
|
目錄:
|
第1章绪论1
1.1冷凝传热分类1
1.2强化冷凝传热原理和方法2
1.3表面改性强化冷凝技术3
1.4表面异形化强化冷凝技术5
1.4.1水平管外5
1.4.2竖直管外7
1.4.3水平管内8
1.5强化冷凝的其他技术10
1.5.1强化滴状冷凝技术10
1.5.2强化膜状冷凝技术11
1.5.3主动强化技术12
第2章促进滴状冷凝的表面强化方法14
2.1表面复合渗镀强化冷凝技术14
2.1.1纳米SiO2颗粒复合化学镀层制备方法14
2.1.2NiP纳米SiO2化学复合镀层的表面能15
2.1.3强化传热的效果及机理17
2.2表面纳米晶化强化冷凝技术24
2.2.1制备方法及表面结构25
2.2.2表面润湿性变化33
2.2.3强化传热的效果及机理35
2.3表面微纳结构修饰强化冷凝技术45
|
內容試閱:
|
冷凝现象广泛存在于工业领域和自然界中,它是石油化工、发电、能源动力、制冷空调和节能等领域中重要的换热过程之一。蒸气的冷凝模式与表面特性息息相关,根据冷凝液与冷凝表面的润湿程度可分为膜状冷凝和滴状冷凝。实现滴状冷凝是强化冷凝传热的最理想途径,其冷凝传热系数比膜状冷凝高一个数量级以上。膜状冷凝时,壁面总是被一层液膜覆盖,液膜层为传热的主要热阻。因此强化冷凝传热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即形成滴状冷凝和尽量减薄液膜厚度。本书针对上述两种强化冷凝传热的途径来组织内容框架,作者在研究表界面特性与冷凝传热之间关联机制的基础上,发明了多种表面改性强化冷凝新技术,并对各种强化技术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价。主要内容包括表面合金复合镀渗、表面自身纳米晶化、表面微纳结构修饰等促进滴状冷凝的表面改性技术;表面螺旋扭曲、开纵槽、内波外螺纹等改变流体流态、改善冷凝液膜分布的界面异形化强化冷凝技术,以及多种冷凝传热模型和传热关联式的建立方法,阐明了各种强化冷凝传热技术的机理。与其他同类强化传热技术的书籍相比,本书首次将界面调控这一提法引入强化传热技术领域,聚焦通过传热界面改性方法强化冷凝传热技术及应用的介绍。本书是在作者所在研究团队的老师、研究生的大力协助下完成的,书中所涉及的内容根据近十年来研究团队指导的博士后、博士和硕士论文工作汇总编写而成,包括侯峰、廖礼宝、齐宝金、朱登亮、杨胜、李东、任彬等,在此向他们一并表示感谢。还要感谢在成书过程中进行图表等整理工作的储华龙、叶骠、吴浩等。全书由张莉、徐宏统稿。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且强化传热技术发展迅速,创新不断,书中的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张莉2017年2月于华东理工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