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NT$
199.0
《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
》
售價:NT$
340.0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NT$
490.0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NT$
440.0
《
未来漫游指南:昨日科技与人类未来
》
售價:NT$
445.0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NT$
790.0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NT$
545.0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NT$
390.0
|
編輯推薦: |
一部北大诗歌史,半部中国新诗史!
自1917年胡适先生发表*批白话新诗,北京大学一直是新诗创作、批评和研究的重镇,先后涌现出徐志摩、冯至、废名、卞之琳、何其芳、吴兴华、林庚、骆一禾、海子、西川、臧棣、西渡、戈麦等数十位杰出诗人一百年来,北大诗人辈出,几占新诗半壁江山。
北大诗人一直是诗坛的一股清流,是维护诗坛健康,推动诗歌健康发展的耿介而朴直的一股力量。而这一品质的源头,则可以追溯到胡适初创新诗之时为新诗所确立的崇高文化使命。本书即以时间为序,选入自胡适以来的北大诗人107位,收录作品344首。百年百诗人,独领风骚;煌煌三百篇,篇篇堪传。
从初期白话诗启蒙的、人道主义的、类型化的、清浅的自我,到当代诗歌中敏感、活跃、精微、深邃、复杂、丰富、独立的自我,新诗走过的这段遥远路途,被完整地呈现在了这本《北大百年新诗》之中。它不仅历时性地呈现了各个历史时期北大诗歌的独特风貌,铭记了北大人百年来不绝如缕的歌唱;同时也清晰呈现出中国新诗的发展脉络,展示了一个民族百年来追求不已的精神成长。
一本书读懂新诗的前世今生;一本书领略北大的文采性灵。
北大120周年校庆、新诗诞生百年献礼特装版,初
|
內容簡介: |
本书由知名诗人臧棣、西渡领衔主编,知名学者谢冕、洪子诚担任顾问,精选107位北大诗人344首代表作品,时间上跨越五四新诗发轫、二三十年代、西南联大时期、八十年代到新世纪等重要时期,展现了北大百年新诗波澜壮阔的独秀风光和各个时代北大人的文采性灵与风骨精神,有心人还可从中一窥北大诗人百年来代代相传、独领风骚的秘密。同时,它还与《北大往事》《北大读本》一起作为北大典藏系列推出,共同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北大图谱,以献礼北大建校120周年。
|
關於作者: |
臧棣,知名诗人、诗歌评论家。1964年生于北京。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研究员,初岸文学联合发起人。著有诗集、诗论集多种。
西渡,知名诗人、诗歌评论家。1967年生于浙江浦江。北京大学文学学士,清华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研究员,初岸文学联合发起人。著有诗集、诗论集多种。
|
目錄:
|
19171936
胡适(6首)003
蝴蝶 003鸽子 003老鸦 004
一颗遭劫的星 004梦与诗 006希望 006
沈尹默(3首)008
月夜 008三弦 008人力车夫 009
周作人(4首)010
两个扫雪的人 010画家 011爱与憎 012
过去的生命 013
刘半农(3首)014
相隔一层纸 014教我如何不想她 015
一个小农家的暮 016
鲁迅(2首)018
《野草》题辞 018我的失恋 019
傅斯年(1首)021
老头子和小孩子 021
俞平伯(3首)023
冬夜之公园 023春水船 024孤山听雨 026
朱自清(3首)028
满月的光 028送韩伯画往俄国 029湖上 030
徐志摩(6首)032
月下待杜鹃不来 032雪花的快乐 033
为要寻一个明星 034沙扬娜拉一首 035
偶然 035再别康桥 036
康白情(3首)038
草儿 038风里的蜘蛛 039送客黄浦 040
罗家伦(1首)043
雪 043
冯至(7首)044
满天星光 044雨夜 045蛇 046
南方的夜 047十四行诗(选三) 048
废名(5首)051
妆台 051掐花 051灯 052
十二月十九夜 053飞尘 053
卞之琳(7首)055
尺八 055断章 056圆宝盒 056
灯虫 057妆台(古意新拟) 058白螺壳 059
水分 061
李广田(5首)063
夕阳里 063乡愁 064秋灯 065
旅途 065地之子 066
何其芳(7首)068
预言 068脚步 070欢乐 071
昔年 071秋天(二) 072柏林 073
扇 074
梁宗岱(1首)075
晚祷 075
南星(2首)077
守墓人 077城中 078
孙大雨(2首)080
决绝 080纽约城 081
方敬(2首)082
阴天 082雨景 083
19371949
俞铭传(2首)087
以呢帽当雨伞 087拍卖行 087
杨周翰(2首)090
女面狮(四) 090山景 091
杜运燮(5首)092
园 092Narcissus 093
滇缅公路 094井 097
山 098
郑敏(5首)100
怅怅 100金黄的稻束 101
树 102舞蹈 103
白苍兰 104
罗寄一(2首)105
音乐的抒情诗 105在中国的冬夜里 106
袁可嘉(4首)108
沉钟 108空 109走近你 109
出航 110
李瑛(3首)112
播谷鸟的故事 112眼睛 113北平 114
19501976
林庚(4首)119
序曲一 119宇宙无边 119
生命初见在何时 120
不经过黄昏哪来的清晨 120
吴兴华(2首)121
咏古事二首 121
沈泽宜(4首)127
歌 127病院之春 128
路边一株孤独的铃兰 128走呀,伙伴 129
谢冕(1首)130
一九五六年骑着骏马飞奔而来 130
江枫(1首)133
战斗,正是为了爱情 133
孙玉石(5首)135
露珠集(选五) 135
蔡根林(1首)137
东阳江 137
闻黎明(1首)142
珍惜今天的确应该 142
骆英(2首)145
夜晚的军刺 145在黑暗中 146
19771989
查建英(1首)151
海的精灵 151
熊光炯(2首)153
图书馆 153未名湖 153
骆一禾(7首)154
美丽 154为美而想 155黑豹 155
泥土 157白虎 157五月的鲜花 158
巴赫的十二圣咏 159
海子(7首)161
亚洲铜 161九月 162祖国,或以梦为马 162
日记 164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65
黑夜的献诗 166春天,十个海子 167
沈群(1首)169
船 169
于慈江(3首)171
无眠夜怀想 171雨季之后 172长周末之长 173
陈陟云(2首)176
茶马古道 176南橘北枳 177
西川(7首)179
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179起风 180民歌 181
把羊群赶下大海 182夜鸟 183明媚的时刻 184
挽歌 185
阿吾(3首)192
相声专场 192我们一家都生在河边 195
最近我常常听见远方的声音 196
伍旭升(2首)198
我在街上走 198一窗子的光明 199
陶宁(2首)201
她的黑马群 201醒 202
骆驼(1首)203
歌词(II) 203
阿海(1首)205
流年 205
缪哲(1首)207
过燕南园 207
臧棣(7首)209
房屋与梅树 209詹姆斯鲍德温死了 210
这个时辰里的灯是如何点亮的 211
纪念维特根斯坦 212爱情植物 213
纪念柳原白莲丛书 214纪念王尔德丛书 216
麦芒(5首)219
迷惘 219写于病中 220云 220
自画像 221今夜的火花今夜就会熄灭 222
清平(5首)224
春天的书房 224偶然的花衣裳 225
理想的虚假 226鱼 226今日新闻 227
徐永(5首)229
矮种马 229鹰 230回家 231
萤火虫 232蜂巢 233
哑石(4首)234
经验 234山中静湖 235酒吧短访 236
安迪沃霍尔:《钻石粉末鞋》 237
恒平(5首)239
肖像十四行 239信仰十四行 240汉语 241
美好十四行 242流水十四行 243
莫雅平(2首)244
面包情歌 244喝葡萄酒的不同方式 245
彼得(1首)248
渔谣 248
BC-1(1首)250
幸福 250
洛兵(3首)252
火貂 252青苹果的后园 253
二零一四:你好,再见(节选) 254
程力(4首)256
驼队 256节日之歌 257迷路之歌 257
桑葚和栗树的歌 258
西渡(6首)259
当风起时 259颐和园里湖观鸦 260
为大海而写的一支探戈 261在黑暗中 263
梅花三弄 264秋歌 265
戈麦(7首)267
誓言 267献给黄昏的星 268
如果种子不死 269没有人看见草生长 270
未来某一时刻自我的画像 271
陌生的主 272眺望时光消逝(二) 273
熊原(3首)275
写给我夭亡的诗句 275流行歌曲 276诗人之死 277
紫地(4首)279
黑地 279门前 279南区的小巷 280上海 281
西塞(4首)282
走西口 282水 283河流 284
在那遥远的地方 284
郁文(3首)286
练习曲:梦见一只老虎 286你一再地跨过 287
让我凝望你 288
余世存(3首)290
平安雪 290母亲 291采于武当 292
雷格(5首)295
无锡乌篷船 295风声 297丁家房(组诗选一) 298
法国日记(组诗选一) 299
成长十八章(组诗选一) 301
橡子(5首)303
朝向天空的旅行 303秋天的刺 304
好人的黄土 305四分之一 306东方之墟 307
熊挺(3首)310
灰色水波上的夕光 310菲尼克斯 311给O.T. 312
文钊(3首)313
空无十三行 313梓江 314? 315
韦予(4首)316
七月 316穿黑裙子的卡秋莎 317教堂台阶上 317
哀歌第四 318
李方(2首)320
我看见一些影子 320长吉诗意爱情之一 321
海客(3首)322
遗嘱 322伤感的女人和她的菜篮子(选二) 324
杨铁军(3首)326
蔷薇 326从月亮的门走来 327永逝 327
19902017
冷霜(5首)331
梳形桥 331影子的素描 332母女俩 335
我们年龄的雾 335重读曼德尔施塔姆 337
冯永锋(3首)338
玻璃动物园 338六翼天使 339失题 340
胡续冬(3首)341
水上骑自行车的人 341胖老头 343附件炎 344
王雨之(2首)346
三首缺乏想象力的诗(选二) 346
许秋汉(1首)349
未名湖是个海洋 349
周伟驰(4首)351
时代速写 351河流 352信念的制造 353
坐飞机从咸阳到燕都 354
雷武铃(4首)356
献诗 356低语 357白云(一) 359
白云(二) 360
周瓒(5首)363
影片精读(选二) 363晨歌 365翼 366
黑暗中的舞者 367
席亚兵(4首)371
圆明园 371燕子飞 372使用邮政业务的人 373
模拟的记忆 374
错河(1首)377
月亮是节日的印章 377
王敖(4首)380
绝句 380我曾经爱过的螃蟹 380回乡偶书 381
一个皇帝去找王敖 382
叶虻(2首)386
夜读 386大海和你 387
马雁(4首)388
将饮茶 388樱桃 389世界下着一夜的雨 391
北京城 392
曹疏影(3首)394
新年 394小游仙诗(组诗选一) 395群山 396
金勇(3首)398
升旗仪式 398提速的羊群 399
我的谎不够了 400
姜涛(5首)402
古猿部落 402送别之诗 403人类之诗 405
周年 406病后联想 408
谢笠知(2首)409
下午将尽,天还很亮 409
冬天的一个下午 410
王璞(4首)411
历险记(组诗选二) 411万柳乱 413宝塔 415
黄茜(2首)417
鸽子 417一觉 418
徐钺(3首)420
序曲 420钢琴 422暗之书(或论历史) 423
范雪(2首)426
站在这片海边 426关于风景的往事 427
余旸(3首)430
车摊边 430种红薯 431我以为(节选) 432
陈可抒(2首)436
山中 436平静 437
彭敏(2首)439
一场雨一场说大不小的雨 439
春天,树木飞向他们的鸟 440
杨大过(1首)442
十年 442
哲敏(2首)445
夏天傍晚的雨 445UA889 446
张慧君(2首)448
群山回响 448论明澈 449
郑依菁(2首)451
二道白河镇 451军训生活 452
王东东(3首)454
图书馆 454过郁达夫故居 455环形铁道 456
苏画天(2首)459
临时演员 459森林公园 460
李琬(2首)462
晚春 462春节 464
|
內容試閱:
|
前言
北大是新诗的母校。关于新诗面世的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以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发表胡适《白话诗八首》作为新诗的起点,另一种则以1918年1月《新青年》4卷1号发表胡适、沈尹默、刘半农白话诗九首(胡适4首、沈尹默3首、刘半农2首)为发端。两种不同看法,源于对胡适1917年发表的八首诗能否算新诗的不同判断(本书开篇的《蝴蝶》,即是《白话诗八首》中的一首,原题《朋友》,也即是承认《白话诗八首》的新诗身份)。但无论哪种说法,都无法抹去北大人的首创之功。1917年2月胡适还在美国,9月始应聘北大教授,但以胡适与北大渊源之深,且北大之前并无任职他处经历,以北大为新诗母校,并不为过。按第二种说法,则当时三位作者,都是北大教授,北大为新诗母校更无疑义了。从此,北大就与新诗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百年来,北大诗人辈出,几占新诗半壁江山。
在新诗荣誉榜上,北大诗人在各高校中可以说独占鳌头。在早期白话诗阶段,新诗的作者多为北大教师,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鲁迅、周作人等既是新诗的助产士,也是捍卫新诗的死士,为初生的新诗在保守的社会空气中(这种保守在诗歌审美上尤为顽固和僵化)站稳脚跟披挂上阵,立下汗马功劳。为之接力的则是1910年之后先后进入北大学习的傅斯年、俞平伯、徐志摩、康白情、朱自清、罗家伦等学生辈。徐志摩的新诗可以说是最早为新诗在大众中赢得声誉的重要成果之一。当然,也不能忽略另一位非北大出身的诗人郭沫若的贡献。有了郭沫若、徐志摩的新诗,人们才相信白话也可以写诗,而新诗不同于旧诗的特质也在他们的诗中得到显示和确立,新诗作为一种文体终得以成立。徐志摩不但在新诗形式上有多样的探索,在诗歌意识的现代进展上也显示了多种面相,譬如其诗歌对于丑与恶的处理,对于现代的反省,对于俚语乃至方言的试验,等等。徐志摩的早逝无疑是新诗的一个巨大损失。
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是新诗的写作和批评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1931年梁宗岱留法归来,担任北大法文系主任、教授。梁先生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和纯诗理论的翻译和推介,对新诗从主情的浪漫主义转向主隐喻、暗示的象征主义有重大的影响。北大出身的诗人卞之琳、冯至30年代至40年代的创作则是新诗成熟的主要标志(此外,当然还有艾青等诗人的贡献)。冯至在20年代已经写出非常出色的抒情作品,曾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他30年代赴德国留学,受到欧洲存在主义思潮和里尔克诗学的影响,1942年出版《十四行集》。冯至的十四行诗表现了诗人对生命存在本质的体认和思索,为一种现代的思的诗歌表现做了勤勉的探索和实践,成为40年代最重要的诗歌收获之一。卞之琳、李广田、何其芳三位北大出身的诗人,1936年出版合集《汉园集》,展示了出色的诗歌才华。三人中,后来在诗歌事业上进展最大的则是卞之琳,卞氏1942年出版的《十年诗草》,是新诗史上最重要的诗集之一,其中许多诗篇称得上新诗桂冠上耀眼的明珠。卞之琳在诗体上进行了广泛多样的实践,又有突出的化古化欧的能力,对新诗的成熟和转向与有力焉。卞氏对新诗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将思想感觉化、肉身化的能力,与稍年长的冯至一起完成了新诗的诗与思的结合。何其芳、李广田的诗也各有其独特魅力。
抗战爆发,北大南迁,与清华、南开共组西南联合大学。这一时期,西南联大学子中涌现的诗人有穆旦、王佐良、俞铭传、杨周翰、杜运燮、郑敏、罗寄一、袁可嘉等,他们出于抗战救亡的神圣责任,自觉将自己的歌唱汇入民族救亡的大合唱,同时在艺术上做了不竭的探索。由于穆旦、王佐良二位诗人抗战前已入清华大学,出于谨慎,本书没有收入他们的作品,但毋庸赘述,他们的创作和北大新诗同样有着极深的渊源和难以割舍的联系。杜运燮、郑敏、袁可嘉是20世纪40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杜、郑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袁可嘉1941年考入西南联大,三人后来都为九叶派成员,在80年代的新诗潮运动中重新恢复写作和批评活力,活跃在当代诗坛。郑敏至今健在,杜、袁二位则分别于2002年、2008年去世。并非广为人知的是,朦胧诗的得名是因为杜运燮这位老诗人的一首《秋》,足见老诗人宝刀未老,新诗艺新中有旧。
朱自清、废名、李广田、何其芳、袁可嘉则为新诗批评的成熟做出了突出贡献,朱自清、李广田是最早关注新诗读法的诗人和学者,正是他们奠定了新诗文本解读方法的基础,并提供了出色的批评范例。何其芳则在新诗读法和格律理论上都有建树。废名在新诗和旧诗的对比中,仔细甄别了新诗和旧诗各自的性质,在胡适之后,进一步从理论上巩固了新诗立足的基础。袁可嘉在20世纪40年代发表的有关新诗现代化的系列文章,则为新诗在象征主义之后的继续现代提供了理论支撑。朱自清、废名、袁可嘉,他们本身也都是优秀的诗人,有选入本书的作品为证。
孙大雨、林庚、吴兴华是20世纪30年代即已成名的诗人,孙大雨、林庚是清华毕业生,孙为当年清华四子之一,吴兴华是燕京大学毕业生。孙大雨1933年初到北大外文系任教,不久去职。林庚、吴兴华在1952年院系调整时进入北京大学。吴兴华在1957年被划为右派,1966年去世。林庚则一直生活在北大校园里,直至2006年去世。孙大雨在新诗格律的理论建设上有突出贡献,其代表作《自己的写照》是新诗史上最早处理都市经验的长诗,显示了对复杂主题的处理能力和在自定的格律之中运用现代口语的罕见功力。林庚也在新诗格律理论和实践上有深入的探索。吴兴华的新诗翻译和写作显示了出众的才华,其融通中西的努力凝结为一种独具个性的文体,同时不失现代的敏感。
20世纪50年代延及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思想和美学上的禁锢,新诗写作日趋同质化,诗艺和意识的活力日渐丧失。但是,在万马齐喑的大气候中,沈泽宜、蔡根林等北大学子仍然以新诗的形式表达了他们独立的思考和感受,成为那个时代宝贵的一抹亮色。
文化大革命结束,高考恢复,北大新诗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作者人数远超前期,在意识、技艺、主题和题材上也有重大变化。骆一禾、海子、西川是这一时期最早得到外界承认的北大诗人。三位诗人的创作有力地改变了新诗七十年来的固有面貌,特别是骆一禾、海子的长诗写作所体现的才华、抱负、热情均为此前所未有,他们富于音乐性的抒情方式增进了人们对现代汉语歌唱性的认识(事实上,他们的长诗多数时候也是抒情性的)。西川的写作面貌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很多作品都很难以之前的新诗概念来衡量,新诗的内涵和外延都因之得以丰富和拓展。比骆一禾、海子、西川稍晚开始写作,但同样在80年代初就写出成名之作的是臧棣。臧棣对诗歌的专注、思考的深入、创作之丰富在当代诗坛罕有其匹。臧棣擅于以小见大,他以大诗人的才能专注于写短诗(当然也可以将其系列诗视为特殊的长诗),使短诗拥有长诗的气象。臧棣之后,戈麦是另一位才华特具的诗人,他以一种分析、浓缩、激情内蕴的抒情方式改变了当代抒情诗的面貌,成为20世纪80、90年代的代表诗人。这一时期,北大还涌现了阿吾、清平、麦芒、徐永、哑石、恒平、洛兵、程力、西塞、紫地、西渡、雷格、橡子、余世存、杨铁军、冯永锋、冷霜、王雨之、胡续冬、周伟驰、周瓒、雷武铃、席亚兵、王敖、马雁、姜涛、谢笠知、余旸、王璞、徐钺、王东东、范雪、张慧君、李琬等几十位活跃诗坛的新诗作者,北大诗歌真正进入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限于篇幅,此处无法一一点评。这个时期,新诗成了北大校园最醒目的风景,诗人气质也成了北大学子身上突出的标志之一。新诗和北大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和内在。
同时期,北大也成为新诗研究和批评的重镇。谢冕、孙玉石、洪子诚诸先生是新时期新诗研究领域公认的权威和引领者,不但对新诗的学术研究有重大贡献,新时期的诗歌写作也直接受惠于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朦胧诗论争中,谢冕、孙绍振先生在一片反对声浪中仗义执言,有大功于朦胧诗的崛起。一直以来,诸先生对校园内外的新诗写作者不遗余力地奖掖扶持,充分体现了北大的长者之风。此外,这个时期北大的优秀诗人也几乎都兼事批评,从骆一禾、海子、西川、臧棣开始,到周瓒、周伟驰、雷武铃、姜涛、胡续冬、王东东等,无不兼为优秀的批评家,而以诗人和批评家双重身份介入当代诗歌的进程。北大诗人的影响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
无须赘述,这个时期的北大诗人与校园外的当代诗歌始终有密切的联系和互动,是整个当代诗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北大诗人又没有盲目跟随外界的潮流,体现了一种宝贵的独立品质。这种独立品质最重要的一个体现就是其严肃性。对于北大诗人来讲,诗从来不是一种功利的、沽名钓誉的工具。这种严肃性也使得北大诗人内部同样保持了个性和诗艺的独立。北大尽管诗人辈出,队伍庞大,却未利用这一优势拉山头、搞团伙,以在利益分配上获取额外好处。北大诗人再多,却并没有北大派。实际上,北大诗人一直是诗坛的一股清流,是维护诗坛健康,推动诗歌健康发展的耿介而朴直的一股力量。而这一品质的源头仍可以追溯到胡适初创新诗之时为新诗所确立的崇高文化使命。
本书选入自胡适以来的北大诗人。胡适为新诗之父,列为卷首。其他诗人一律以进入北大任教或求学的时间为序。
采用白话写诗作文,表面上只涉及书面用语的变革,其后果似乎仅限于文体、诗体的改变,实际上却是当初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战略中意义深远的根本之举。它对于旧文学、旧文化是一种釜底抽薪。胡适说:文学革命的第一步就是文字问题的解决。我们认定死文字不能产生活文学,故我们主张若要造一种活的文学,必须用白话做文学的工具。而其最终的目的,是要以文学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在胡适那里,白话诗是其文学革命战略的一部分,其深层的目标则是民族意识的变革和现代化。北大师生对新诗的热情无疑也融入了他们对国家、民族、社会问题的关切。对这一目标的重申和偏离,构成了百年新诗发展的主要线索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诗的发展似乎越来越脱离胡适当初对于新诗的这种文化功能设计,而日益专注于诗学和美学目标的自我完成。但是,如果我们把这种诗学和美学的完成也视为民族意识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则可以说新诗的这一进程仍在胡适所设计的战略目标之内。非议新诗这一自我进程的人士,倾向于认为它偏离了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所标举的启蒙和大众路线,成为少数人的自娱自乐。一个正当的辩护是:新诗在意识和诗艺上的进展,同样代表了我们这个民族在意识现代化方面的推进,而这种推进本身就是文明的成果。正如自然科学的前沿成果,不必为所有的人群所分享,文学、艺术、哲学上的推进,也不能以大众能否分享为裁判的标准。实际上,新诗诞生一百年来在意识和美学上的进展,与我们在小说、戏剧、散文方面的进展相比,甚至与历史、哲学乃至与自然科学相比,也并不逊色。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新诗显现了巨大的活力,优秀的诗人和优秀的作品持续涌现,显示了无可限量的前景。
新诗在意识上的推进突出表现在它对自我认知的更新和丰富上。新诗专注于自我意识的旋进,其实和新文化运动先驱们的启蒙目标仍有重合之处。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首提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而在《野草》中则执着于自我的怀疑、追寻和探索,可以称为新诗凝神自我意识的开风气之先者。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当代文学的批评语境中,诗人对自我的关注长期以来被视为对社会责任的一种逃避和拒斥,而完全看作一种消极、颓丧的态度。这纯属一种意识形态批评的傲慢。一方面,新诗对自我的执着,并不排斥诗人对生活、现实、启蒙的关心。另一方面,逃避和拒斥何尝不是一种自我的建设、捍卫和完成呢?再者,诗是自我之歌,这个自我绝非只有个人的意义,更非特指写诗的那个具体个人,它是集体的、民族的、汉语的自我,更是人类的自我。这个自我一方面是内在的、深入的、隐微的,另一方面又与环境保持着最为活跃的互动。因此,诗在自我探索上的每一次旋进无不意味着人类自我认知的一次提升。正是在此意义上,诗足以称为人类文明的珍贵成果。中国古典诗歌当然也是自我之歌,所以它才在一个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中显得特别可贵,而成为这一文化传统中的异数和最灿烂的部分。但古典诗歌对自我的关注受到三个规制性因素的制约:一是儒家思无邪和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受制于此,诗对偏离这一诗教的自我意识领域缺少探索的热情和勇气,事实上在大多数时候也缺少表现。二是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范型。这个人格范型以儒家的人格理想为主体,辅以少量释、道两教的因素糅合而成。当然,从屈原而下,到汉魏南北朝,到唐宋,到元明清,这个人格范型有发展,也有变化,但总的趋势是越往后越趋于固化和定型。这种固化规约了诗对自我探索的限度,使得诗的自我成为一个已成的东西,而不是未成的东西,诗也因此失去了通过未来构想自我的能力。三是语言的限制。旧诗所用的文言不是人们日常会话的语言,这种语言已经失去和人们的感觉、意识、经验之间的切身性。文言又具有凝固性,倾向于把变化的经验类型化。因而,它不但难以触及一个业已更新的自我,而且还总是倾向于把这一更新、生长的自我退化为一个凝固的、类型的、古典的自我。白话之长在于它的生长性,它的活性和柔韧性,它的动态性。白话的这些特质特别有利于它和一个可能的、未成的自我联姻。因此,新诗之新就在打破传统诗教、人格范型和语言对自我的三重限制,从未来和未成的角度解放、开放自我的可能性,从而开启新诗自我勘探和探险的伟大征程。从初期白话诗启蒙的、人道主义的、类型化的、清浅的自我到当代诗歌中敏感、活跃、精微、深邃、复杂、丰富、独立的自我,我们可以看到新诗已经走过了多么遥远的路途。
令人遗憾的是,当代知识界长期以来对新诗的成就一直抱着一种轻忽的态度。这种轻忽的态度甚至连一些学识渊博、智慧过人的杰出学者也不能免。钱锺书20世纪50年代就曾对向其请教新诗问题的外国学者称,新诗不值得关注,因为它五十年后就不存在了。现在,我们也不时听到一些学者宣称自己只读旧诗、不读新诗的言论,把阅读新诗当作心智的幼稚和不成熟。这种轻慢的态度和胡适尝试白话诗之际梅光迪之辈的态度并无什么差别。在他们眼中,胡适创制新诗仍是多此一举,新诗在百年间的巨大进展也完全不存在。其实,问题不在新诗,而在这些知识者自身。一个人对新诗无兴趣,不能欣赏新诗,不只意味着其审美趣味还停留在古典时代,也意味着其心智、意识的某种缺失。换言之,一种当代性乃至现代性的意识在其人之身仍有待唤醒。当一个人在意识上带着这样重大的缺失,他对当代社会的认知乃至对其专业的认知能达到何种程度,也是很可疑的。
当太阳刚刚越出海面的时候,陆地上的人们囿于视域,大概看不见、感觉不到而继续沉沉睡去的总是多数,只有少数敏感的人能从东方之白预感到太阳之将临,而早早起来迎接。但到艳阳高照之际,仍宣称太阳不存在,那一定是被什么东西遮住了耳目,或者堵塞了心眼。但这并不会减少太阳的光辉和光荣。今日新诗的情况就是如此。如是,这本北大诗人们的百年新诗选集,在知者的眼中和心中,一定会呈现出异样的光彩,展现新诗这一新生的太阳百年间所履历的壮丽的天文景观。斯亦足矣。
编者
2018年元月
|
|